前言:本文寫自2023年五月。ChatGPT跟各種AI算圖橫空出世。
原本本文中間有演示一遍我如何使用AI,但ChatGPT已經更新到四代,許多我提及的缺點已經改善,所以刪除。因此本文體量變得很小。
以下原文:
這半年來,創作界大概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AI算圖、產圖;還能產出文章,而且這些文章有模有樣,讓人可預期地擔憂總有一天「創作」這件事是否會被取代。目前這個進展還在加速,不少末日預言都跑出來了。
當時我很快在臉書上寫下一些想法,算是有廣傳一陣子,如果各位去年年底看到一些瘋傳的文章(2024補上),可能有一篇是我的這樣。
我先從「歷史學習者」,而不是「創作者」的角度來談這件事。
第一,要知道,人類歷史進展到這裡,已經是太陽下無新鮮事。你各位擔心過、煩惱過的問題,古人都有過,他們沒有滅亡,也沒有被取代,人口還越來越多。不管是古老的「文字」衝擊到的「哲思」、科學革命帶動「典範轉移」或「觀看世界的方式」改變、「照相機」衝擊藝術家、「紡織機」衝擊工人等等,每一次幾乎都會有人說人類要滅亡,但顯然都沒有預言成功。這次恐怕也不意外。
第二,機械是否會取代人這件事是非常古老的命題。我可以負責任地跟各位說,我跟理工科非常無緣,我活到今天基本都跟文史為伍,我從小到大每天每月每年幾乎都會有人在我耳邊說我會被取代,這個沒用巴拉巴拉,然後我現在還在這裡打這篇文章。
第三,可以跟各位提一個比較有希望跟正面的例子,就發生在文史界。
如果在座各位有台灣人應該會記得「維基是否會取代歷史系」這個月經問題,有一陣子炒得沸沸揚揚。當時我們不叫AI,我們比較會稱呼為「資料庫」or「大數據」(現在這兩個詞都退潮了)。實際上,文史科系在這波AI革命之前就已經在討論這個問題,因為人文科系始終是一個比較弱勢的存在,我們不是在被挑戰,就是在被挑戰的路上,早就見怪不怪了。我人在學校的時候,研究所曾和圖檔所合開一門課,有一堂課的課堂作業就是「歷史系是否會被資料庫取代?」。
作業結果非常有意思,歷史系的學生強烈希望這玩意變得更好用一些,來當我們的助理,讓我們不用去煩惱枯燥乏味的建檔作業,可以把心力放在辯證和詮釋上,工作會更有趣得多;反之,擔心人文科系會被取代的同學都是圖檔所的同學。這件事發生在三、四年前,遠在AI革命之前。
為什麼人文科系好像反應沒有這麼大,或者說,我們對於這樣的動盪和革命大多都抱持著「大江東流擋不住」,甚至躍躍欲試的心態?因為人文最本源的問題之一就是思考「我們和機器有什麼不同?人跟別的東西有什麼不同?人是基於什麼而存在?」--這問題幾乎貫穿古今,哲學系出身的同學可能可以體會。
不只哲學系,歷史系出身的同學可能也聽聞過「蘭克史學」。蘭克主張對史料進行客觀的、理性的、科學的分析、整理和呈現,力求不參雜主觀,只要這樣整理出來的史料和書寫就能呈現真實的歷史。這在當時引起大辯論,蘭克的死穴在於:你要怎麼證明整理史料的人有無客觀?要知道,史料排列的順序都能改變一個人對事實的判斷和詮釋--甚至史料的誕生很多時候就是出於主觀,像是日記、書信、投稿文章之類,有什麼從一而終的標準進行判斷嗎……等等。
PS:蘭克的主張雖然很多缺陷,後人也有很多誤解,甚至影響到今天,但他的「科學方法論」是確實地影響了後來的史學方法。此外,要注意,蘭克提出這種主張,主要是想反擊/修正當年已經走火入魔的民族(神話)史學,史學研究應該回歸到檔案這些基本史料,而不是人云亦云,甚至為國家和政治服務。
綜合來說,人類總是希望和追求純粹的理性。因為「理性」往往有一種超脫的美感和標準,我們天生對這個詞彙有敬畏心,不單單只是因為理性帶來了觀察/衡量世界的標準,帶來產值和變現,更因為我們人類打從心裡知道我們始終是感情的囚徒,那是一種「得不到的最美」心理在作祟。
同樣地,我認為這次AI革命,人類依舊是老毛病發作,敬畏起這純粹的「理性」了。
結論:
「AI是否會取代創作者?」
那就要先問,什麼是「創作」?我在測試AI的過程中,AI不停地呼籲遵循道德,而且很喜歡把結局導向正向的,或負面毀滅的成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問問題時,也經常用「正」、「反」、「合」的申論手段,什麼都講,但也等於什麼都沒講。AI無法幫人做出選擇,也不敢做出選擇。極致的理性就是什麼都說,但也什麼也不選,終究還是需要人下場去「選」。
為何人類的「創作」有高有低?有褒有貶?就是因為裏頭有無數的技術和選擇,難聽一點說,如果「優秀的創作」能被運算出來,古往今來天才作家早就有人會把運算和配方弄出來。即便是寫作書不停問世的今天--也有人喊「寫書的比讀書的多」--依舊沒能有個準確的運算說「這樣辦就會跑出好作品」。
不過,不可否認,AI依舊會帶來巨大的衝擊,以下是小弟淺見,給各位參考,預作準備:
一、大量的廉價產出會出現。
這幾乎是可以馬上確認到的,無論是論文、文學創作、還是正夯的算圖,因為AI可以把話講得真真假假、煞有其事。算徒能攫取最主流的繪圖風格,想必很多低階的文字工作、繪圖工作都會消失,這應該是不可避免的。
二、真正的資訊和知識會更難獲取。
承上,因為大量廉價品的出現會充斥在資訊流,我們能觸及到的東西會有越來越多的垃圾,尤其網路。因此判斷和鑑別資訊管道的能力就非常重要,請各位養成一個習慣--盡可能花錢來獲取資訊,免費的東西先懷疑三分不會錯,因為未來真正的資訊獲取成本會提高。
三、真正應該讓創作者害怕的,不是AI,是品味。
好的創作者來自好的讀者支持。好的設計師來自好的客戶。
但當AI製成大量的廉價品出現時,很可能會左右大多數人的品味。尤其台灣,有許多「差不多就好」、「隨便幫我寫寫/畫畫」、「華國美學」的民眾和老闆,AI會更進一步養慣這些人的胃口,這才是最危險的地方,很可能會拉著創作的主力往下沉淪--因為大家是靠這些人吃飯的,這種惡性循環一旦形成,救起來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