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品飲葡萄酒,想必大家都是從認識風土、熟讀原產地開始,但你知道嗎?在葡萄酒的漫長歷史中,原產地命名法與風土觀念,完全只是個BABY!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重視風土與原產地的概念呢?又是誰開始建立原產地名稱認證系統呢?
從「美好年代」時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葡萄酒成為一種庶民、便宜的飲料。與葡萄酒相關的俚語與飲酒歌,在這段期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你能想像嗎,當時的法國人每人每年平均喝下120公升葡萄酒!
根瘤蚜蟲害之後,法國重建了葡萄園。面積更大,產量規模空前,不幸的卻是以品質為代價。當時,把較濃的酒倒入味道平淡的酒裡的「改善」做法十分普遍,稱為「埃米塔日法」。不可思議的,還有化學家已經有辦法以工業原料人工製造出葡萄酒。
這種情況導致了一場嚴重的生產過剩危機,直接威脅到兩百萬靠著葡萄酒產業維持生計的法國人。1831年後,阿爾及利亞併入法國,平添了一座超大型的蓄酒池,在葡萄酒市場裡泛濫成災。1907年五月,大約五十萬名酒農聚集在那邦尼街頭示威,呼籲限制阿爾及利亞酒進口。總理喬治.克里蒙梭派出軍隊向民眾開槍。
同一時間最早的美食作家和高級餐廳,早已默默耕耘數十年,為提升飲食模式貢獻心力。整個社會期待喝到品質更好的葡萄酒。這些人物和其他更多人都證明了,葡萄酒是一種優雅的飲料、一種與眾不同的飲料。現在是一個美食與美酒相得益張的時候,一個美食奇蹟的時代。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風土」(terroir)的概念出現了,重要性不言而喻。「風土」指的是葡萄酒跟一塊土地的連繫,土地賦予它富有個性的滋味。風土取決於下列多種因素。
具有風土特色的葡萄酒,綜合了幾個方面的特點:葡萄的品質,釀酒師的經驗,氣候條件,水資源條件等等。問題是,最重要的是什麼?
「原產地命名」概念的提出者,正是吉倫特省的國會議員約瑟夫.卡普斯。1920年代中期,卡普斯擔任農業部長,提出了第一部嚴格規範葡萄種植區域的法案。
卡普斯的提案,跟四百年前勃根地公爵菲利普二世頒布的法令用字完全相同,絕非湊巧。「在命名產地的區域內,只允許當地栽種文化確立的葡萄品種,這些品種我描述為忠貞的、合法的,經久不變的。」
1935年七月31日,法國政府頒布新法令,成立常設單位「國家原產地命名委員會」,也就是後來的INAO*。第一任主委便由卡普斯擔任。原產地命名機制不僅保障某個產區酒的獨特風味、它與風土的連結,也保護它的名字不被其他人使用。
1936年五月15日,六個最早被列舉、接受原產地命名控制(AOC)的產區在委員會登記註冊。此後即將有越來越多的產區加入。
到了1936年底,波爾多地區已經有25個AOC產區,勃根地也有22個。1947年皮耶.勒華.德.布瓦索馬列升任主委時,法國已經有一百多個AOC產區,全都是最好的風土。
許多自發性的創舉也呼應了風土觀念的影響力。波亞克木桐堡的繼承人菲利普.德.羅斯柴爾德,決定實行「酒莊裝瓶」政策,在1920年代的時空背景下,這個想法完全是革命性的。至少就不會再有假酒的問題了。
這也是「品酒團體」崛起的時代。雖然它們看起來很古老,但其實全都成立於二十世紀。拔得頭籌的團體是卡密爾.羅迪耶和喬治.費弗萊創辦的「試酒碟騎士會」。巴黎1933年,勒華.德.布瓦索馬列、評論家庫農斯基、記者雷蒙.博杜昂共同創立了非常有影響力的「法蘭西葡萄酒學會」。從1927年,同一位博杜昂創辦了世界第一份品酒報:《法蘭西葡萄酒評論》。
在兩次大戰之間的「戰間期」,法國周邊國家的葡萄園紛紛倣效法國發起的葡萄酒革新舉措。不過以法國為例,要建立一套原產地名稱認證系統,數十年的功夫絕對跑不掉,如此才能打穩基礎。義大利遭遇的情況大概是最複雜的。
雖然不可避免經歷要一段辛苦的摸索,原本一個產葡萄的歐洲,終於轉變成擁有各地風土的歐洲,成為國際上第一個美食協會研究的對象。這個協會,是由安德列.西蒙在倫敦成立的「葡萄酒與食品協會」。
(本文摘錄自原點出版,本諾瓦.西馬《漫畫葡萄酒小史:法國酒莊口耳相傳之書,品酒一本通,認識連法國人都驚訝的葡萄酒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