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別對任何事都有反應》
作者:枡野俊明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23/01/03
碰到工作上的挫折、感到人生迷惘的時候,聽到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介紹,立刻前往書店購買。(默默發現很多書,都是最近生活遇到某件事,然後剛巧看到或聽到推薦,就覺得這是上天要給當下的我的訊息XD)
本書內容分為五章、共計99則的禪語小品文,每一則內容只要兩頁就能讀完。書中涵蓋五大主題:
.人際關係更淡泊一點才好
.擺脫不安、焦慮、憤怒的方法
.停止磨耗心靈的練習
.這樣思考才不會自討苦吃
.活出快意人生的秘訣
本書主要談論關於「放下」的生活智慧,拋開無謂的執著和擔憂,讓你在面對工作或人際關係,可以淡泊一點,活出自在愉快的人生。
如果你想在快速變動的世界中尋找內心的寧靜,或者擺脫負面情緒、停止心靈磨耗,這本書就是很適合你的小品讀物。
別人的事情你控制不了,所就放下吧!(003)
每次當你出現「如果對方能改變就好了」這樣的想法時,是為了對方?還是為了自己呢?釐清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我們無法控制別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也無法改變他人。
阿德勒心理學有一句名言:「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如果我們想要改善人際關係,與其檢討別人,不如先自我改進。
假若面對十個人,而且想討好每個人,難道需要準備十個自己嗎?(009)
善於閱讀空氣的人,能夠察言觀色、比較能捕捉到別人的情緒,就不容易說錯話,這個技能能幫助我們應對社交場合。但是作者在書中提到「別老是看人臉色」,如果是害怕自己留給對方壞印象,那是出於一種卑微、討好的姿態。總是擔心說錯話冒犯他人,反而讓自己更不自在。表現出自己真實的模樣就好,才是建立互信關係的關鍵。
最好把所有能量投入在眼前的事物,聚精會神處理此刻能做的事。(022)
我們之所以感到焦慮不安,往往是我們的大腦沒有專注當下,心神飛到未來,擔心那些難以預測的未知,讓大腦的警報器不斷鈴鈴作響,身體與情緒變得緊繃。作者說「不懂就別想了,等到問題發生再處理就好」,這樣的態度看似消極、沒有遠見,其實只是提醒我們把大腦警報器關掉,把精力投入在眼前的事物,問題來時全力以赴。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最重要的是善用這一點。(028)
作者針對「比較」的心態提出三個觀點:
人生在世就像上演一齣沒有劇本的舞台劇,也因為有一連串出人意料的情況,你才得以自由發揮並及興演出,而這也是樂趣之所在。(030)
我非常喜歡第30則「意想不到讓人生更有趣」。不論是面對出乎意料的麻煩、討厭的事、或一場鬧劇,這時候只要告訴自己「也會有那種情況啊」,就能讓自己放下激動、抗拒的心情,而能慢慢接納眼前發生的一切。當你願意抱持著「好玩」的心情,就比較能放鬆下來,用平常心去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
第37則「成為說笑話達人」,這讓我想到歷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懂得自我解嘲,例如英國首相邱吉爾最為人樂道的就是自帶幽默感化解尷尬,被視為高情商的表現。作者提醒我們人生大多時候可以一笑置之,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期待回報就是自討苦吃,製造出求之不得的痛苦。(033)
有一句俗諺:「施恩勿念,受恩莫忘」。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放下等待被回報的期待;當我們受到幫助時,不要忘記受到的恩惠。
這讓我想到最近很紅的《鬼滅之刃》男主角炭治郎是一個非常陽光正向的角色,溫暖、良善、謙虛,樂於助人,懂得感恩。他時常感念自己受到大家的幫助,這份「感念」成為他成長中很大的推力,使他全力以赴完成很多艱難困苦的事情。雖然炭治郎也有硬頭殼、不懂閱讀空氣的小缺點,但總體來說真誠又正直的心,讓他成為無懼一切的勇敢劍士,也讓我非常喜歡這名角色。
對我自己來說,「感謝」是一個很強大的語言與心念,「感恩知足」是讓生活變得更順利的秘訣之一!
我身為一個高敏內向者,很容易產生內耗的狀況,內心常常有好多小劇場,所以對我來說這個章節的內容幫助很大。統整出三個「不要過度」。
在這時代,資訊是以機關槍掃射的氣勢影響無數人。(043)
作者提醒我們要懂得與資訊保持社交距離。在資訊快速流通的現代社會,一個不小心很容易有資訊焦慮症,或是受負面新聞影響心情,其實接收資訊是一件很消耗腦力的工作。腦神經接受刺激,工作記憶就會運作,然後再經過處理可以變成短期記憶、長期記憶等。但是大腦的認知負荷有限,超過一次可處理的容量,大腦就罷工了。
舉我的例子來說,學習數位筆記,或AI科技新知,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最新消息、最新技術,有時候工作忙沒時間更新,等到再次關注時,累積大量的訊息需要要我去閱讀、消化吸收,光是用想的就讓人焦慮不已。還有,連續關注戰爭、災變相關的新聞,也會影響心情,覺得世界發生很多不好的事情,可是自己待在台灣這樣和平地區,心情其實會很不好,後來看到一些心理師在社群平台上就建議,可以暫時抽離、讓自己休息,畢竟照顧好自己的身心狀況也很重要。
和尚固然也會生氣,但不會任由火氣無止盡攀升。(046)
你是否會對於「回覆訊息」感到焦急?或是不能諒解別人的已讀不回?第50、51則就針對「處理訊息」提出兩個建議:「回答之前,先停一個呼吸」、「不可能每件事都十萬火急」。特別是提醒在怒氣、慌張的情況下,更不要急著回覆對方,因為此時腦袋被情緒掌控,很容易說出傷人的話。等到腦袋冷靜下來後,比較能理性思考處理問題。另外,由於每個人的習慣不同,對於回覆訊息的態度與方式也不同,有人習慣晚回,有人習慣當下就回。雖然大部分的通訊軟體都能收回訊息,但是作者給的建議還是很有幫助,能讓我們養成更為謹慎,並且為自己說話負責的習慣。
若運氣夠好就會順利的心情去看待,會比較輕鬆。即使成果不如預期也不至於不滿;超乎預期的話,感受到的快樂就會倍增。(058)
所謂「期待愈高失望愈深」,期待必然伴隨一定的痛苦風險,不論是他人或自己的期待,只要「過度」就會造成壓力,而「適度」可以給我們正面能量。我認為可以把「期待」放在自己可把握的事情上,例如讀書、運動、培養健康的習慣等,但是把期待放在發票兌獎、搶演唱會門票等這類自己無法掌握的事情上,就很容易因為不如預期而難過。就像習得無助感的過程,把失敗或成功歸因於運氣或外在條件,忽略自身的努力也能改變的部分。總而言之,「期待」的心情就當作是一種妝點日子的小確幸吧!
今天終究會結束,雨必定會停歇,再討厭的事物一定會過去。(062)
這句話像是一句正向魔咒,在我遇到挫折、難過、痛苦的時候,支持我堅持下去,相信雨過天青,黑夜之後迎來曙光,辛勞之後享受豐收。
作者還說人類是不經提醒就會悲觀思考的生物,我覺得也許人類的大腦為了節省耗能、保護自我,常常會啟動防衛機制,不喜歡主動改變(這很耗能的),就有了慣性、偏見等等。所以我們需要時常覺察自己,觀察自己是怎麼思考的,就不會一直陷入負面情緒或壞習慣的迴圈。樂觀思考,有助於代謝負面情緒,平穩心情,就能讓大腦專注於更重要的事情上,進而創造新局。
我們的生命,實際上只存在於「現在」。(067)
第67則〈此時、此地、自己〉、第68則〈執著於過去的人將會失去未來〉、第70則〈別想著還有明天〉都在談「專注現在」的道理,雖然這個道理已經成為老生常談,但你有沒有想過,你在面臨困難時,真的有好好貫徹這句話嗎?
當人們有危機意識的時候,通常有兩種思考方向,第一種是擔憂未來,採取防患未然的態度,希望降低損失;第二種是檢討過去,希望從過往的經驗,避免重蹈覆轍。然後回到當下,採取行動解決問題。
然而,有時候過去的成功經驗反而成為現在的絆腳石,有時候未來還沒發生的事情讓我們˙過度擔憂。就像作者說的人類是悲觀的生物,容易陷入過去的迷思,對於未來尚未發生的事又過度煩惱。
把這三則串聯起來就會得到一條指引:每次的問題都是新問題,讓一切歸零,分析現況,思考最適合當下處境的方法,把生命能量注入在眼前必須該做的事情。
現下,我已經感受到此時此刻才能體驗的經驗,這個經驗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會根據今後的行為和努力成為助力。(083)
第五章的標題是「別硬是要分出是非對錯」。非黑即白、輸贏鬥爭、正邪兩立等二元對立思維,似乎是人類大腦的內建模式。從文明尚未建立之時,競爭性就是人類社會結構的核心機制。隨著文明的不斷演進和反思,如今,人類已經認識到二元對立所帶來的無數痛苦。或許,我們應該好好欣賞這個色彩繽紛的世界,並學習擁抱灰色地帶。
作者提到禪宗中沒有將事物分為是非對錯的觀念,有句禪語「不思善惡」,意思是停止思考善惡,拋開二元思維。禪宗也鼓勵我們抱持「日日是好日」的態度,無論發生什麼事,所有經驗都是成長的養分。任何事都沒有幸與不幸,唯有接納任何發生的事情,才有可能過上心靈平靜的生活。
人生的每個時刻都有自己該做的事。(097)
作者認為每個人都有老天賦予的使命,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呢?作者指出,往往是那些讓我們努力做到忘我的事情,並且時常反問自己這個問題,就會漸漸認清自己應該要做什麼。這是他人無法給我們的答案,真正的答案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多多傾聽自己的內在聲音吧!
找到自己的使命後,又該如何活得自由自在呢?
作者說保持柔軟心、謙虛、可以讓我們學習做自己,才有辦法拿得起,放得下。
最後作者提醒我們,「放下力」的精隨就是實現「盡人事,聽天命」。
盡人事:盡量付出自己所能付出的、做自己所能做的,當解決掉眼前的問題之後,接下來,就是放著不管。
聽天命:放下,然後等待天命到來,也就是交給老天爺去布局。(099)
本書的核心主題是「放下」,看似消極的態度,其實隱藏著「盡人事聽天命」的積極動力。真正的放下,是懂得分辨「必須」放下與「不該」放下的事物。換句話說,自己無法決定的事情,擔心也沒用;只要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剩下的就不需要擔心,不如選擇放下吧!
關於這篇文章的寫作過程:我發現這本書很適合「練筆」,也就是每個段落都是由我的「卡片筆記」組成的。我在閱讀的時候,抄錄自己最有感的句子,書寫自己的解釋、延伸想法,這些紀錄內容就是一張「卡片筆記」。筆記目的是訓練自己闡述觀點。99則也不可能每一則都寫一篇心得,就選了自己比較有感觸的,整理成這篇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