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去年香港發生反送中運動,之後數個月直到今天持續不斷的街頭抗爭,為何算是失敗的一個總解釋。不過筆者要先說明,這篇絕大部分都不是「自己寫」的,是訪問過去曾經參加台灣街頭運動,採用過暴力與非暴力各種手段,那些打開台灣民主先頁的前輩們,請他們口述一下當年的狀況,以及他們怎麼看香港的抗爭,為何在去年就一致認為香港抗爭是失敗的。
再重申一次,絕大部分都是去問來整理的,各位可以參考一下,尤其是懷抱著熱血的年輕同學。筆者去年就覺得,這種事情應該問問曾經在現場,甚至是參與組織的人,而不是幻想。
香港引爆了,但火藥不夠
1. 台灣第一次的街頭衝突,當屬1977年底的
中壢事件,國民黨做票被發現後的大規模民眾衝突,據說有警總的
憲兵引發縱火,企圖製造暴亂,給予政府派遣軍警介入的藉口。但中壢事件並沒有組織性的行為,民眾皆為自發參與,這給了蔣經國很大的警示。
一年兩個月的1979年初,
橋頭事件是第一起有組織的政治示威運動,人數雖不多,但在戒嚴體制下膽敢公然衝撞,而且參與者不是什麼阿貓阿狗,屬於地方上有頭有臉的角色。這兩起運動導致了後面的
美麗島事件,與維基所寫的有所差異,台灣人之所以關心政治,並不全然是美麗島激起台灣人的政治意識,也不全部是美國強力施壓介入,從前幾起事件就可以看出,台灣人對於黨國體制的不滿,已經願意走出去抗爭,而且不需要組織帶頭就可以引發。
這種衝突屬於意識形態,是累積幾十年的結果,聽過不少的說法,其共通點都是,當時的外省籍權貴行徑,與外省下層老兵、一般台灣人普遍感受被欺壓有關。簡單說就是,上層作威作福久了,階級對立早就很嚴重,要不是白色恐怖跟戒嚴,早就上街頭去打了,社會的壓力本就很大,美麗島事件算是一個正式給予民眾動力的契機。
而這些在香港是沒有的,97前能離開的都離開,留下的心態本就是一個被殖民的順民心態。
激起香港人民族意識的,一樣是宗主國的作為,中國從十多年前開始,介入香港的生活,特權橫行無視法治,激起了香港年輕人廣大的反感。但時間不夠,累積的壓力不大,至少沒有擴及所有階級,這是第一個失敗的點,火藥桶的火藥不夠多。(編注)
過於缺乏組織訓練
2. 這在去年香港街頭抗爭中就可以看到,港警從較為和平的對峙,直到開始激烈對抗民眾,在大街小巷追捕學生。在大街上的正面隊伍對抗,有學生陷入警察的陣型中要被拉走,鮮有人上前救回;於小巷中的警察小隊切割打散的學生,予以圍捕之際也沒看到有居民協助。
這在台灣早期的街頭運動中,很難見到如此的情況,台灣的保警很少進入小巷,進入小巷也是很快撤出。因為使用陣型圍捕打散落單的民眾,後面就有大批群眾會衝上去把人拉回來,進入小巷則容易被伏擊。台港差異的原因在前輩的眼中,就是完全沒有組織的結果。
這不是有系統又龐大的軍事組織,或是警總指稱的共匪滲透暴亂。當時街頭運動的組織,多屬村、里等民眾自發性組成的小團體,或是各種政治團體、協會。每一個小團體都有十數名到數十名民眾,不見得都是很關心政治,也不會是誰的粉絲,多半基於對政府長期差別待遇的不滿,身為台灣人被欺壓的怨氣,他們會去上街頭的原因比較像是我們現在說的「揪團」。
各位還有記憶的,會記得小時候電視裡面,有群眾丟擲石頭、汽油彈,以及警民衝突的場面,但也要謹記一個原則,那個年代的攝影機很貴,所以只會去拍有政治效果的地方。例如後來黨外勢力結盟,許多政治犯出獄後有知名度,也被警總列案的,就會被優先拍攝,或者是用在大馬路上,可以展開層層保警雄厚兵力,以及抗議民眾數以千計的視覺效果。
結果,反而漏掉鏡頭外的衝突,這些小衝突有時候很激烈,甚至會打到流血,還有許多民眾對警察的戰術對壘,這些鏡頭外的小衝突反而才能看出台灣街頭運動的真實樣貌,也就是台灣人普遍出現的共同意識。
香港做不到,因為看不出有何組織度,香港比較像是一堆學生社團,台灣則是基於村里等民族意識形成的保守團體。(編按:可以參考的是,去年近年底港警鎮壓各大學,大學中的抗爭者能比較有組織性的行動,但街頭的抗爭就更缺乏組織度)
3. 如何看出?
每一場成千上萬計的民眾街頭運動,鏡頭內的上千人,鏡頭外的數以倍計。許多村里的小團體,就是一群熱血的青年組成,一揪就是十幾個,他們彼此認識,到場後發現警察有備而來,自己就會組織一個臨時戰術小隊,簡單說就是大家都是義務役退伍,在場如果有一個預官還是士官退的,馬上就會出現指揮系統。
隔壁村也去了一團,雖然平時兩村都打架打到大,看到就會想開幹,但在對抗政府上面有志一同。所以當有同志不小心,或是被警察設計落單,其他同村或是認識的,全部都會衝上去,瞬間就在局部產生人數優勢,把人拉回來。在比較激烈的小巷中,警方圍捕行動還會遇到中圈套,掉入某個村莊設計的陷阱,兩三個保警衝進小巷想要追捕落單的民眾,一進去就被圍爐,掃把棍棒齊飛。當時像是萬華等台灣人較多的地方,警方甚至不敢進到小巷,因為整條街都會有人突然給你一記悶棍,搞不好就是你醒來後關心你有沒受傷的那個阿姨打的。
所以警總為何堅持這是有組織的暴動?某方面來說也不能說錯,以警總高官的角度來看,他們地圖上面擺著一堆敵我雙方的棋子,我方的小隊進入到某些地方就是會被消滅,其行為就跟遇到游擊隊沒兩樣。就算是正面對抗,警總眼裡看到的就是一個個戰術小隊,有組織有系統的衝撞攻擊與撤退重整。
但實際上呢?還真虧台灣全民義務役的效果,絕大部分都有受過基本軍事訓練,至少在服從命令上面是沒問題的。只要他們所屬的鄉里組織揪團去示威、組隊上街頭,很快就能組成臨時的戰術編組。而這些人除非住同村庄,不然根本就不認識,所以警總抓到幾個,怎麼問都問不出有關連性,更加深他們認為這是有超大共匪組織協同的疑心。
香港呢?數名港警在大街上圍著幾個學生打,周邊的阿伯阿姨視若無睹,頂多出聲抗議,數百名民眾旁觀。到了後期,解放軍已經正式換裝警服,公然抓女學生要回去褻玩,周邊身強力壯男子無一上前,只拚命打卡求世界救助。
就這些參與過街頭的台灣人來說,根本就是不可思議的場面,受難被打的都是同鄉、同胞、同志,怎麼會站在一旁納涼?
「港警」已不是「香港人」
4. 香港人跟筆者抗議過,說他們手上有槍,怎麼敢對抗,還有人嘲笑說換你試試看。
很抱歉,這些前輩就說過,有槍一樣照打不誤。很可能是訓練問題,因為台灣街頭運動的年代,警方基本上受命不能開槍,但在鏡頭之外的各種小衝突,是有警察掏槍過,警察自己落單後也會怕,一緊張就拔槍威嚇。那群眾怎麼處理的?手持棍棒的快速接近,一棒就把槍枝打落,或是看他有拔槍動作,就一團人衝上去抓手壓制。
現在近身格鬥的影片多了,大家可能比較有概念,在近距離手槍不如小刀好用,所以拔槍到能夠射擊威嚇還要好幾秒。據前輩們所說,還沒拔出來就被打趴了啦,再說十幾個人圍一個,敢開槍殺一個,馬上就被其他人打死,警察哪敢真開?再說,好像也沒有記憶,是真的像電視港警開槍打人那種樣子,換做台灣街頭運動,若有警察在鏡頭外的小巷這樣做,絕對不可能大搖大擺離開。
不管是訓練度跟組織度,香港的抗議學生都注定是被犧牲的一群,沒有經驗也沒有組織,勇武派徒然耗損在港警手上,一個個送到中國內陸,恐怕凶多吉少。
而在香港警察的動作中,前輩們指出最重要一點,那就是「港警不是香港人」。
5. 台灣的街頭抗爭,雖然說小規模衝突也是會流血,但大體上沒有那麼誇張,最大的原因是,那些警察跟留守軍隊的軍人,幾乎都是台灣人。各位想想,那些可以臨時組織的群眾,不正好都是退伍的嗎?所以他們上街頭遇到的現役學弟,是認識還不認識?
前輩說得很清楚,那些在前面拿著盾牌的保警,或是在鏡頭外面對峙,想要圍捕「暴民」的警察,基本上都是「台灣人」,我們都是父兄、他們都是子弟,「根本打不起來」,更多時候就是鏡頭前做做樣子。
筆者就聽過退下來的特戰,在街頭運動時遇到還在營的學弟混進群眾,想要丟汽油彈製造暴民印象,學弟看到學長嚇一跳,還記得比噓的手勢,然後開始聊天。學長碰到學弟、老師遇到學生、爸爸遇到兒子,這種狀況一點都不少見,真正願意去用力打民眾的很少,多半政府基層軍警想的,與這些「暴民」其實差距不大。
1986
桃園機場事件就是例子,民進黨據說號召千餘民眾接機,然後引發軍警驅離。可是這些民眾,全部都是號招而來?有不少調動的軍警,到場後來發現一堆都是認識的學長。街頭運動中,也不少狀況是,昨天還在前面拿盾牌的,今天休假就跑去對面的抗議群眾裡丟石頭回來。
簡單說就是,扣除掉少數的外省軍警(這些人也不見得真的願意打),多半的狀況是,雙方都有意識的在控制暴力行為,鏡頭前的若不是抗爭需要,就是背後有警總高官壓陣,下令強力執行任務。那種恣意施用暴力的,不要說會被對面的強力還擊,自己人也不會讚賞。
香港呢?從去年中第一則解放軍喬扮港警的新聞,還有在街頭猛力攻擊學生,在小巷中擄走女學生,就該知道狀況不對了。此時唯一的路,就是把狀況驟然升級,圍毆甚至就殺了一個解放軍,拖到國際媒體前,在解放軍還沒掌控香港前,讓國際壓力就進入。
第一步沒有做,前輩們去年就說得很直接,這完蛋了。中國一定是會把警察全部換掉,然後抓了全部丟去中國宰掉。當年警總不是沒有想過,把部隊換成願意打的,直接一次性解決「暴民」,但實際上做不到,他們也知道台灣人已經佔了基層士兵絕大多數,根本不能這樣做。
蔣經國最後就是很清楚這點,所以堅拒調兵入台北市(
湖口事變後沒有總統手令不能無端調動部隊),誰知道槍口最後會朝向誰?
台灣人意識,是台灣成功的關鍵
總結就是,台灣的抗爭會成功,最大的原因是台灣人自己已經有了「他我」意識,知道誰是自己人、誰又不是,而且先後順序弄得很清楚。香港則是根本沒有培養出這種意識,以至於完全分辨不出,什麼時候該升高衝突,哪一些人應該優先處理,變成只能依靠口號與理念維繫群眾,持久力不足。
而數十年的時間,台灣大小組織的基層都是台灣人了,義務役訓練雖然的確很糟糕,但至少會讓台灣人有基本的組織架構概念,遇到事情的時候較容易形成群體行動,不會像香港是一群散沙,透過模糊的概念聚集起來。
更在之中扮演極大角色的,恐怕是現在青年很難接受的,就是組織多半是透過鄉里、共同價值的群體,基於共同體意識發起的行動。絕大多數的參與者,並沒有非常高深的理想,也沒有前進的思想,只是一個簡單又保守的概念:
編注:香港「火藥不夠多」可以從幾點觀察,包括2010年左右香港本土派、自決派的聲音才開始浮上檯面;泛民長期主導下的社會運動強調「和理非」,直到去年才喊出勇武派和理非「不割席」的口號;泛民中也不乏大中華思維者,如有「香港民主之父」雅稱的
李柱銘去年來台灣便自稱為中國人,對一國兩制及兩岸統一表達認同,近期
受BBC訪問也表示否定港獨、認為香港民主化能帶領中國民主化,即使這表現是不想碰觸中共底線,也是順民心態。
香港深水埗的大中華膠(鞋)店招。Source: 香港網絡大典
另外,50~70年代香港承接大量中國逃港難民,
親國民黨團體和
親共團體都進行興辦學校、發展組織等工作(因逃共、
六七暴動,國民黨派較為主流),80年代開始以
單程證作為合法移入及管控手段,97至今有超過百萬中國新移民,且中共對香港到2000年代初仍較不干涉,以上是香港「火藥不夠多」的一些相關因素,香港的條件不如台灣當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