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柯

含有「傅柯」共 2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本文嘗試梳理王增勇(2005)〈社區照顧的再省思:小型化?規格化?產業化?台灣社會研究〉一文,回顧「社區照顧」的內涵與轉變,並透過作者提出的三個社區服務案例,思考我們想要怎樣的生活,在3.0的推行下,可以營造怎樣的社區。
Thumbnail
本文探討傅柯〈作者是什麼?〉的核心論點,說明「作者—作用」的四種理解,並深入分析理解「作者」的四個層面:法律、社會效果、生產環節、複數作者。作者並非單純的個體,而是話語建構的結果。
Thumbnail
  1988年,Wendy Harcourt到印度參加文化和發展相關的討論會,帶著剛踏入研究的熱情侃侃而談非洲女性「殘割」如何既危險又基於錯誤觀念。一結束,一位年長的學者站起來說:「你有什麼資格來告訴我們女性的身體是什麼?你來自歐洲,你的歷史和我們的歷史不同。我們已經厭倦了來自西方的這類批評!」
Thumbnail
一起來了解法國著名哲學家傅柯。他的思想如何顛覆了我們對權力、知識、瘋狂、性別等議題的認知?為何傅柯被譽為當代思想的偶像人物?透過他對監獄、瘋癲、社會控制的分析,我們能看到權力運作的真相,並重新思考我們是否真的擁有自由。
Thumbnail
4/5傅柯的多重人生
沙特的「他人即地獄」和傅柯的「規訓社會」用不同的視角揭示了個體在現代社會中的困境。沙特強調個體在他人眼中的自我意識和自由選擇;而傅柯關注於社會權力的運作和內化過程。以下試著讓這兩個思想互相對話!
Thumbnail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時代,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有其他的可能性,這種現象引發人們了對空間和自身存在的另類思考。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異質空間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空間定義上的理論框架,幫助解釋並理解這些交錯的空間關係。異質空間是現實中的特
Thumbnail
          今年適逢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逝世40週年,上個月底(4/25-26)中央大學舉行了《域外與拓路:傅柯逝世四十週年紀念圓桌暨學術研討會》,除了研究傅柯的專家學者出席,談論傅柯的哲學思想外,亦安排了從事傅柯著作翻譯的譯者及出版社主編,談論為何翻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