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為人生煩惱找答案:請哲學家帶我們用概念思考日常
沙特和傅柯都解開了那些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地方,關於沙特書中提到:
根據沙特所言,人類的自由雖然是絕對的,但同時會因此感到不安,所以人們才會迴避自由或選擇扮演道德、社會、宗教替我們選定的角色。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費盡心思得到的,是將自己降格為不自由的「存有」,卻又暗自期望感受自由的雙重心態。這就是沙特所說的「自欺欺人」,而這其實距離我們不遠,常見到許多上班族手上做著別人交代的工作,嘴上「自欺欺人」地說自己才不是奴隸,是個自由的人。
執意尋找天職只不過是「自欺欺人」這結論精闢,卻也讓我們陷入兩難,在《自由主義為什麼會失敗?》提到「自由主義失敗了,但不是因為它做得不夠,而是因為它貫徹了理念。它的失敗,正是因為它的成功。」,這像是種自由、自主的悖論,「自由」、「自主」成了「被自由」、「被自主」,延伸到傅柯:
雖然自由,卻又令人難以喘息,現在終於知道這奇妙感覺的真面目為何。這樣的感覺是因生命權力造成的「自動服從」而起。自動服從的重點就在於「服從」。這種「自發性」的自由,是身體在生命權力支配下所激發的虛構感覺。因為公司不但能週休二日,還能使用年假,在家裡沒有人禁止任何事情,才能感到如此自由自在。然而,不管是在公司或是家裡,我們都已在受到充分監控和控制的環境中被馴服,所以才會為此困擾:雖然自由,卻有令人難以喘息的奇妙不悅感。
而《倦怠社會》進一步提出了從「規訓社會」到「功績社會」:
功績主體不受強逼他勞動或者剝削他的外在統治權力所控制,他不屈從任何人,或者說只聽命於自己。然而,廢除了外在統治權力,卻沒有除掉強迫結構,導致自由和強迫同時崩解。他把自己讓渡給自願的強迫,以求取得最大績效。他就是這樣剝削自己。自我剝削若是伴隨著曖昧虛假的自由感受,與外來剝削相比之下,效率會更高。剝削者同時也是被剝削者。這裡的剝削,是在未受控制的情況下發生的。這就是自我剝削的經濟效益。資本主義制度將外來剝削換成自我剝削,以便加快速度。功績主體的荒謬自由,使得他既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既是主人,也是奴僕。
沙特提出的行動是「介入」:
為了能讓人類得到完全的自由,就必須要有「介入」,要挺身而出與壓抑人類自由的勢力對抗。沙特是一位隨時都在為人類自由抗爭的哲學家,他大聲疾呼,叫我們不要逃避自由,要自我決斷,並堂堂正正地去面對它。
不過,沙特「要挺身而出與壓抑人類自由的勢力對抗」,到了傅柯則是指出這體制已經演變成「被自由」的,人要對抗的勢力變成自己,「讓我們學會『自己看著辦』。這就是生命權力的可怕之處,也正因如此才無法抵抗」,而傅柯留下的一絲希望是揭露企圖控制我們的權力結構:
傅柯思維所留下的前景顯然有些黯淡和悲觀。但在那之中,卻又存在著一絲希望。他曾這麼說哲學:「哲學能將意圖控制我們的權力結構暴露出來,並且能夠成為平衡個人權力手段的全新價值。」光是知道「生命權力」和「知識」(episteme)並不會改變我們的人生,卻能藉由它們來揭發那些企圖控制我們的權力結構,我們才能藉此找出得以改變人生的線索。我相信這就是傅柯在絕望之中留下的一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