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教育
含有「戶外教育」共 3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夏蕊
2025/08/21
行遠自邇|戶外教育與SDGs
體驗自然,建構永續 「曾經滄海難為水」這是唐朝元稹思念妻子所寫的詩句,原意是到過滄海,其他的水也就不足為奇,後來漸漸被引用為眼界開闊見多識廣的人對於平常的事物覺得不足為奇。從一個角度上,我們或許可以用更開闊的心胸及保有那份好奇心面對生命中每個經歷與角落,但是這句詩句打動我卻是—人有了經歷體驗
#
教育
#
學習
#
方格新手
4
1
Athena 閣樓裡的月光
2025/08/22
喜歡
一篇文出現好多精彩的訊息,我忍不住崇拜起你來 地球的暖化滌去已經帶來海洋的變化,很令人擔憂
喜歡
謝國清的沙龍
2025/06/09
113學年度北投雲集x復興高中+關渡國中協作108課綱回顧與展望論壇
「北投雲集合作社」將於6月27日舉辦一場論壇,探討108課綱下的課程協作經驗。本論壇將分享北投雲集與復興高中、關渡國中合作的成果,並分析教師教學風格、學生學習狀態以及課程品質。此外,論壇也邀請國教院專家分享戶外教育與課程規劃的經驗。
#
108課綱
#
北投雲集
#
關渡國中
2
留言
山野遊子的隨談
2025/06/08
學習動機可以被真實的戶外經驗啟發
這是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文章,本來目標是想分享自己做戶外教育這幾年的經驗,但有點不知道從何處開頭? 不如就先讓我沈澱一下,回想一下當初自己為什麼要投入戶外教育?不是相關科系的我,為何選擇「戶外工作者」這條路? 我跟戶外教育的不解之緣,源頭來自我求學歷程的挫敗。 身為一個鄉下長大的小孩,高中時進入了
#
戶外教育
#
教育議題
#
戶外
1
1
旅人小萌
2025/06/08
1
謝謝您的分享,寫作快樂🩵
1
雪羊隨筆,共享視界
2025/02/18
十年山行,雪羊視界
2015年的今天,是我24歲生日,慶祝之餘,青澀的少年在Facebook上輸入了構思整整一個月的粉絲專頁名稱,忐忑地按下送出。 那年我在大雪山服替代役,在朋友的鼓勵下創建了粉絲專頁成為創作的空間。如今十年過去,「雪羊」已成了我最重要的身份,和與山隨行的精彩人生。 感謝陪伴我一路走到今天的每一位人們!
#
山林
#
山
#
自然
8
留言
雪羊隨筆,共享視界
2025/01/24
《山徑的起點》課程,2025/1/15(三)正式上線!
感謝每一位學員的支持,《山徑的起點》募資結束一週多了,已經在2025/1/15 (三)正式開課! 這邊再次提醒各位有購課的好朋友們,隨時可以開始上課囉~ 十分期待這堂線上課能夠確實為學員們帶來收獲,希望大家都能感受到我們的用心。如果有任何上課後的心得回饋,都很歡迎留言給我喔!
#
自然
#
山
#
山林
24
留言
繩童戶外體驗教育學院的沙龍
2024/12/03
一起走到戶外!戶外團建Team Building活動的優點與效益?
隨著現在的工作團隊多元化,以及越來越多團隊領導人重視團隊的氛圍、向心力以及工作感受等,各式各樣的Team Building團建活動應運而生,而其中「戶外團建活動」算是很早就已經開始發展的類型,至今仍是許多公司團隊的團建活動選擇,而能發展長久至今,自然是有它的好處,接下來就來跟大家分享「戶外團建活動」
#
團建活動
#
戶外團建活動
#
teambuilding
喜歡
留言
蔗青文化工作室
2024/11/12
重返二林庄:跨越時空的教育探索風景
「重返二林庄」是二林高中校訂必修課程當中,以實地踏查二林街區的走讀課程,結合師生與文化工作者的協作,課程歷經多次討論、場勘與測試,從地圖重製、故事撰寫到場域探索,不僅讓學生深入了解地方歷史,更促使參與者得以二林街區的歷史脈絡與在地風景。 「重返二林庄」是二林高中校訂
#
108課綱
#
地方學
#
歷史
26
留言
一心風采
2024/09/18
有木暑訓(下)
第二天的重大行程就是溯溪!! 溪水冷到不行,整個過程好玩又刺激(?
#
童軍
#
親子
#
教養
3
留言
蔗青文化工作室
2024/07/20
別再對學生說:「這裡什麼都沒有。」從日常生活的觀察開始,發現地方「有」什麼吧!
日常生活的觀察並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從有到無」的過程,為什麼是從有到無?因為我們要從既「有」的東西,開啟「無限」的想像,當我們都能夠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待眼前的所見,相信「這裡什麼都沒有」這句話,有一天或許就會轉變為「這裡有著……」,從這樣的起點出發,我們就又更認識自己的土地一些了。
#
108課綱
#
教育
#
地方文化
23
留言
蔗青文化工作室
2024/07/13
觀察生活,建立連結:田野調查在地方教育的應用(下)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
108課綱
#
教育
#
地方文化
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