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學

含有「親子共學」共 11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歡迎來到《給孩子的心理學》!上一次,我們討論了神經元的結構和作用方式,也學到許多影響我們各種行為與感受的神經傳導物質。今天,我們來討論一個你我都問過的問題:「讀書好煩喔,為什麼我一定要認真讀書?」這次,讓我們從大腦的成長和智力的變化,來看看學習到底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力量!
Thumbnail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宇宙人-avatar-img
2025/08/22
和小孩一起玩真的是世間最快樂的事~
小芝女看天下-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23
宇宙人 謝謝您的支持!🥰🥰
這一次,讓我們來認識大腦裡的重要小幫手——神經元。神經元像小郵差一樣,把訊息從樹突傳到軸突,再送到突觸末梢,並透過神經傳導物質傳給下一個神經元。多巴胺、血清素、GABA 等神經傳導物質,幫助我們感受快樂、冷靜或專注。透過了解神經元與傳導物質,讓我們一起了解大腦運作的祕密!
Thumbnail
所以孩子還是要適量運動啊!!!
小芝女看天下-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20
林燃(創作小說家) 😆😆😉
本文談討書寫坐姿與執筆姿勢,書法與寫字講求身和心的均衡、和諧與溝通,透過不斷的書寫歷程,自我對話、嘗試錯誤、修正及個人成長。本文不割裂身體姿勢與心理準備,而是提供學習者對自我書寫活動時,提昇個人心理狀態的覺察。以下分為五點要訣提要(林冠傑,2017)。執筆與坐姿五訣係罐子老師發明協助書寫者身心覺察。
Thumbnail
臺灣硬筆書法社群 Taiwan Calligraphy Community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w.calligraphy
不同國家,爸媽對小孩的期望不同,自然會影響孩子的依附關係與對「我是誰」的認識。本文介紹 Kitayama 和 Markus 提出的「相依我 vs. 獨立我」理論,並用德國、日本的例子,帶你理解文化如何滲入我們的日常行為與價值觀。想知道你是「相依我」還是「獨立我」?來看看你會怎麼解釋別人的行為吧!
Thumbnail
Emma Tsai-avatar-img
2025/08/08
好文!!
小芝女看天下-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08
Emma Tsai 謝謝Emma! 🥰🥰🥰
上次的「人生關卡冒險」談完艾瑞克森,我們知道自我是慢慢成長出來的。不過,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我」不是靠自己長大的,而是在我們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形成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客體關係論」與「依附理論」,一起了解孩子如何在關係中建立「我」的吧!
Thumbnail
人格養成的第一線~~~家庭教育!!!
小芝女看天下-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01
林燃(創作小說家) 嗯嗯!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
一位父親因為想彌補童年缺憾,衝動購買樂高積木給子女,並享受了與女兒一起拼樂高的親子時光。過程中,他體會到陪伴孩子成長的可貴,也反思自身童年經歷。
Thumbnail
src
Carry Kuo-avatar-img
2025/07/16
期待小芝女的新主題,與孩子一同成長能幫助大家更圓滿~
小芝女看天下-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17
Carry Kuo 謝謝船長支持!會好好努力💪🏻
在《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一課中,我們帶孩子認識心理學的真正面貌,從實驗、問卷到腦科學儀器,了解它如何探索大腦、情緒與群體行為,也介紹心理測驗的設計原則,並解釋「信度、效度、標準化、常模」等關鍵概念。這不只是入門,更是一場思考「我是誰」的旅程起點,從這一課開始,讓心理學,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內心世界吧!
Thumbnail
Carry Kuo-avatar-img
2025/07/16
恭喜新頻道上線,馬上訂閱起來~
小芝女看天下-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16
Carry Kuo 謝謝船長大力支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