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給孩子的心理學》!上一次,我們討論了神經元的結構和作用方式,也學到許多影響我們各種行為與感受的神經傳導物質。今天,我們來討論一個你我都問過的問題:「讀書好煩喔,為什麼我一定要認真讀書?」這次,讓我們從大腦的成長和智力的變化,來看看學習到底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力量!

一、智力也分好多種?認識流體與結晶智力!
在學校,你可能做過智力測驗,也許也聽過有人說:「這個人很聰明,那個人腦筋動得快。」但你有想過,「聰明」到底是什麼?像你記英文單字很快,是不是一種聰明?你同學小美總是能想出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這樣算不算聰明?
類似的問題,過去很多心理學家也都在討論。20世紀,一位叫做 Cattell 的英國心理學家,提出了「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和「結晶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這兩種不同的聰明方式。我們一起來看看是什麼意思吧!
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和結晶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1. 流體智力:大腦的即時反應力
「流體」兩個字,就是會流動、不固定的,所以流體智力指的是不用靠背過的知識,而是憑著思考、推理和觀察來解決全新問題的能力。舉例來說,當你第一次玩一個全新的桌遊,要靠自己觀察規則、設計策略,這時候你就用到了流體智力。它和你的反應速度、注意力、短期記憶很有關,也像是大腦的超能力,幫助你應付從來沒遇過的狀況。
2. 結晶智力:知識的藏寶箱
和流體智力相對的是「結晶智力」。這種能力就像結冰一樣,把你學過的知識「凝結」起來,變成隨時可以拿來用的工具。最容易想像的應該就是你每天說的中文字,每個詞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又或是你背過的英文單字、學過的數學公式,這些都是你靠時間累積出來的結晶智力。它就像你的知識寶藏箱,裝滿你努力學來的一切,越學越多、越用越熟。
Q: 流體與結晶智力,會改變嗎?
你覺得自己現在的聰明程度,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比起來一樣嗎?
科學研究發現,「流體智力」最強的時候大約是20歲左右,也許就是你哥哥姐姐的年紀。再往後,這種即時反應和推理能力會慢慢下降。也就是說,當學生的你,在處理突發狀況的處理方式,可能會比我們這些大人更有創意、更有彈性呢!
但別擔心,我們比較老的人,還有「結晶智力」可以補上來。這種智力不但不會退步,還能隨著學習不斷增加!讓我們來聽聽一個實際的例子。
💡 阿霞阿嬤的故事
在台南新化,有位阿霞阿嬤,從小就懷抱著大學夢。雖然年輕時沒有機會讀書,但到了七十歲,在家人的鼓勵下,她勇敢追夢。先是讀完了大學,接著又完成碩士,甚至還拿到博士學位!阿霞證明了:只要願意開始,學習永遠不嫌晚!
二、CHC 理論:智力不只兩種
後來,心理學家們不斷發現:人的大腦不只這兩種能力,還有其他很多面向。
現在大部分的智力測驗,都是根據一個叫做「CHC理論」(Cattell-Horn-Carroll theory)的架構。它除了包含流體與結晶智力,還加入了這些能力,像是:「讀寫能力」,包括閱讀、寫作的速度與理解力;「量化知識」,像是數學、計算等數字能力;「視覺處理」,例如估計一條線段長度的能力。此外還有記憶的深度與廣度等等,所以,不同的人可能在不同的能力上表現出色,而這些通通都屬於「智力」的一部分!
三、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天賦:多元智能理論
聽了上述介紹,也許你會覺得奇怪:上面說的,好像確實都是智力的一種。可是,其他像是詩人、作曲家甚至政治人物,他們的智力應該也和其他人有很不一樣的地方吧?
沒錯,隨著時間過去,越來約多心理學家同意: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也應該是一種智力!
因此,到了1983年,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每個文化中,會重視不同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也是一種聰明!
加德納將智能的種類分為八種:
- 語文智能(會說話、寫作)
- 數學邏輯智能(計算、分析、推理)
- 空間智能(想像圖形、方向感)
- 肢體動覺智能(例如舞者、運動員)
- 音樂智能
- 人際智能(交朋友、觀察別人情緒,擁有同理心)
- 內省智能(了解自己)
- 自然觀察智能(對動植物、自然很敏感)
這樣一來,從詩人到運動員,從音樂家、政治領袖到心理諮商師,各自的能力都被看見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別的「聰明點」,考試100分不是唯一的成就,每一種能力,都值得被看見與鼓勵。
四、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因為結晶智力會陪我們一輩子!
今天我們學到了:雖然流體智力會隨年齡慢慢減少,但結晶智力卻可以隨著學習一直增加,陪我們走過人生的各個階段。這就是為什麼大人總說:「要好好讀書!」因為讀書是在幫你存進知識寶藏,未來無論你想成為作家、老師、工程師、設計師,還是運動員,這些學習的痕跡,會慢慢變成你成長的力量。
而且,就算你現在還沒發現自己最擅長什麼也沒關係,多元智能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地方,探索自己,就是最棒的學習旅程!
不過,你知道嗎?當你在背單字、練鋼琴、學新東西的時候,大腦正在忙著吸收。可如果你沒好好睡覺,這些東西很可能會忘光光。因為在你睡覺的時候,大腦會幫你整理、加強、保存白天學到的知識。
為什麼會這樣?下次,就讓我們分享給你聽!《給孩子的心理學》 ,我們下次見!
延伸閱讀
- 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一課:從「讀心術」到真正的科學
- 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二課:我是誰?從「自我」到人際關係
- 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三課:人際關係,從「被愛的經驗」開始—客體關係與依附理論
- 給孩子的心理學|第四課:不同文化怎麼教孩子?相依我 vs. 獨立我,一起認識孩子的自我發展
- 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五課:大腦怎麼工作?左右腦分工、前中後腦功能一次搞懂
- 給孩子的心理學|第六課:腦袋裡的小郵差——神經元是怎麼傳遞訊息的?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或是對小芝女其他心理學觀察、英文學習、好書閱讀、歐洲旅行、美食日常等內容有興趣,
歡迎隨喜打賞,或者訂閱、請我喝杯咖啡☕️
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