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給孩子的心理學》!從上次的「人生關卡冒險」談完艾瑞克森,我們知道自我是慢慢成長出來的。不過,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我」不是靠自己長大的,而是在我們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形成的,特別是那些我們很在乎、也很在乎我們的人。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客體關係論」與「依附理論」這兩個關於自我如何受他人影響的心理學觀點吧!

一、客體關係論
咦,什麼是「客體」?看起來有點深奧,讓我們來說文解字。你看到「客人」的「客」,應該會想到,應該會有個「主人」之類的吧?沒錯,和「客」相對的「主人」,就是自己啦!在客體關係裡面,我們用「自體」這個詞,來描述自己存在的感覺。那「客體」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就是除了「我」以外的一切—不論是小被被、洋娃娃,還是家人、朋友,這些「不是我」的存在。這些,通通都被稱作「客體」。其實,在原文裡面,「客體」的英文就是"object",意思是物體。而客體關係論,就是用「客體」這個詞,來描述任何能滿足嬰兒本能需求的東西,包括照顧自己的人。因為在這個階段,小嬰兒對世界什麼都不懂,甚至沒辦法分清楚「其他人」和「其他物體」有什麼不一樣,簡單來說,就是把人當東西看。
講了這麼多,客體關係論就是討論「我」和「客體」是怎麼互動的,以及這樣的互動模式,如何影響「我」的性格發展。這個理論還認為,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客體,就是母親。所以,小時候我們與媽媽建立的關係模式,會反映在我們長大之後和其他人的人際互動表現喔!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有一個小孩,叫小明好了。小明很希望媽媽陪他玩,但媽媽總是很忙,不是滑手機、就是說「等一下啦」,甚至對他發脾氣。久了以後,小明心裡就會想:「是不是因為我不夠乖?我不值得被喜歡?」小明內心的這些信念,就是從與媽媽的互動中「內化」而來,長大之後又會被「投射」到其他關係中,形成一種看世界的方式。例如,小明和朋友相處時,可能就會變得特別黏人,別人一沒回訊息就很緊張。或者,他可能會變得完全相反:假裝不在乎、不太理人,因為他覺得「反正靠太近一定會受傷,還不如一開始就不靠近」。
從上面的小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心理學裡面,母親和嬰兒的互動關係曾經是非常被重視的問題(不過相較之下,爸爸或其他照顧者卻幾乎沒有被提到)。我們就來看看,一個同樣討論人際關係、而且和客體關係非常相關的理論—依附理論,是如何討論母親與孩子的互動方式吧!
二、依附理論
什麼是「依附」?簡單來說,就是你很喜歡某個人或物,想一直待在他旁邊,或者一直有他的陪伴。聰明的你,覺得對剛出生的小嬰兒來說,主要的依附對象會是誰呢?
沒錯,就是主要照顧者,而在當時的時代之下,就是媽媽囉!「依附理論」的兩個提出者,英國心理學家鮑比(John Bowlby)和他的學生安斯沃(Mary Ainsworth),設計了這樣的一個「陌生情境」實驗。他們先讓嬰兒和媽媽待在一個有玩具的房間,觀察他們的互動。接著,一個陌生人(是女生)進來,然後研究者讓媽媽悄悄離開。咦!這時研究者就會張大眼睛,看看嬰兒的反應是怎麼反映。
小嬰兒可能會難過,這很正常,而這個陌生人就會試著安撫他同時,研究者也會仔細看,陌生人的安慰有沒有辦法讓小孩平靜下來。接下來,媽媽回到房間,陌生人則悄悄離開。研究者會仔細看:嬰兒和媽媽重聚的時候,如何反應?
這個「媽媽和小孩一起→媽媽離開→媽媽回來」的過程,還會再重複一次。這整段過程中,心理學專家會仔細看看嬰兒:多認真玩遊戲?會不會常常哭泣或難過?媽媽回來時,會怎麼和她互動?除了媽媽之外,願不願意和陌生人互動呢?
此外,聰明的你也可以想想,如果是你,會怎麼分類這些小孩的互動型態喔!
想好了嗎?接下來,我們就來公布鮑比和他安斯沃的分類方式。

陌生情境實驗—實驗流程視覺圖
1. 安全依附(securely attached)
這是最普遍的依附關係。聽到「安全」,你可能會有點驚訝:媽媽離開時,嬰兒是會難過的!
沒錯喔,因為只有嬰兒信任媽媽、希望媽媽陪伴,媽媽離開時才會難過,對吧!但是,之所以稱為「安全」,是因為媽媽回來時,嬰兒的情緒比較快能夠平復,也比較容易接受陌生人的安撫,而不是一定要媽媽安慰他不可。
「安全依附」是在兩位學者的觀點裡面,最理想的依附方式,其他接下來的方式,都屬於「不安全依附」。
2. 逃避型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 avoidant)
「逃避」的意思有點像是逃走,通常是因為不想面對某件事,或不願意直接表達自己的需求,才會這樣。這類嬰兒,媽媽在場時不太理她,而媽媽離開時,竟然也不會難過。媽媽回來後,更不會主動尋求找媽媽抱抱、安慰,有些甚至還會忽視她喔!小孩內心想的可能是:「反正我表達情緒也沒有用,不會有人回應我。」
在兩位學者的觀點裡面,這樣子的依附,可能是因為媽媽可能沒有給小孩夠多的回應,才會讓小孩覺得沒辦法從媽媽身上得到關心,所以乾脆放棄這樣做了。結果,就算是不認識的陌生人試著安慰小嬰兒,會很容易,只是這背後的原因,和前面的「安全依附」非常不同。
3. 矛盾型依附
這種嬰兒和媽媽相處時,會緊緊黏著她,而一旦媽媽離開,會非、常、難、過!比起「安全型依附」的小孩難過好幾百倍!可是,當媽媽回來後,又會表現出生氣、「媽媽不要碰我!」這種看似矛盾的行為。一方面渴望媽媽回來,一方面又害怕失望,心裡常常很拉扯。
4. 無組織依附
最後一種類型,比較像是「上述三種依附類型以外,全部打包在一起」,沒有明顯的依附型態,可是行為常常前後不一,例如被安撫之後,莫名其妙又突然哭了。這種型態比較少見,通常是有遭遇家暴或虐待的情況喔。
小結
上述就是「客體關係論」以及描述小孩和媽媽互動的「依附理論」。這兩個理論看似獎了很多、很全面,但其實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首先,現在的家庭環境越來越多元,嬰兒的主要照顧者,並不一定是母親。還有,你可以想想看,全世界的小孩,和媽媽或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方式都一樣嗎?下一集,我們就來看看各地不同的教養風格,還有不同文化之中,對於「我」有怎麼樣不同的理解吧!給孩子的心理學,我們下次見!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或是對小芝女其他心理學觀察、英文學習、好書閱讀、歐洲旅行、美食日常等內容有興趣,
歡迎隨喜打賞,或者訂閱、請我喝杯咖啡☕️
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