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三課:人際關係,從「被愛的經驗」開始—客體關係與依附理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歡迎來到《給孩子的心理學》!從上次的「人生關卡冒險」談完艾瑞克森,我們知道自我是慢慢成長出來的。不過,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我」不是靠自己長大的,而是在我們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形成的,特別是那些我們很在乎、也很在乎我們的人。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客體關係論」與「依附理論」這兩個關於自我如何受他人影響的心理學觀點吧!

raw-image


一、客體關係論

咦,什麼是「客體」?看起來有點深奧,讓我們來說文解字。你看到「客人」的「客」,應該會想到,應該會有個「主人」之類的吧?沒錯,和「客」相對的「主人」,就是自己啦!在客體關係裡面,我們用「自體」這個詞,來描述自己存在的感覺。

那「客體」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就是除了「我」以外的一切—不論是小被被、洋娃娃,還是家人、朋友,這些「不是我」的存在。這些,通通都被稱作「客體」。其實,在原文裡面,「客體」的英文就是"object",意思是物體。而客體關係論,就是用「客體」這個詞,來描述任何能滿足嬰兒本能需求的東西,包括照顧自己的人。因為在這個階段,小嬰兒對世界什麼都不懂,甚至沒辦法分清楚「其他人」和「其他物體」有什麼不一樣,簡單來說,就是把人當東西看。

講了這麼多,客體關係論就是討論「我」和「客體」是怎麼互動的,以及這樣的互動模式,如何影響「我」的性格發展。這個理論還認為,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客體,就是母親。所以,小時候我們與媽媽建立的關係模式,會反映在我們長大之後和其他人的人際互動表現喔!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有一個小孩,叫小明好了。小明很希望媽媽陪他玩,但媽媽總是很忙,不是滑手機、就是說「等一下啦」,甚至對他發脾氣。久了以後,小明心裡就會想:「是不是因為我不夠乖?我不值得被喜歡?」小明內心的這些信念,就是從與媽媽的互動中「內化」而來,長大之後又會被「投射」到其他關係中,形成一種看世界的方式。例如,小明和朋友相處時,可能就會變得特別黏人,別人一沒回訊息就很緊張。或者,他可能會變得完全相反:假裝不在乎、不太理人,因為他覺得「反正靠太近一定會受傷,還不如一開始就不靠近」。

從上面的小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心理學裡面,母親和嬰兒的互動關係曾經是非常被重視的問題(不過相較之下,爸爸或其他照顧者卻幾乎沒有被提到)。我們就來看看,一個同樣討論人際關係、而且和客體關係非常相關的理論—依附理論,是如何討論母親與孩子的互動方式吧!

二、依附理論

什麼是「依附」?簡單來說,就是你很喜歡某個人或物,想一直待在他旁邊,或者一直有他的陪伴。聰明的你,覺得對剛出生的小嬰兒來說,主要的依附對象會是誰呢?

沒錯,就是主要照顧者,而在當時的時代之下,就是媽媽囉!「依附理論」的兩個提出者,英國心理學家鮑比(John Bowlby)和他的學生安斯沃(Mary Ainsworth),設計了這樣的一個「陌生情境」實驗。他們先讓嬰兒和媽媽待在一個有玩具的房間,觀察他們的互動。接著,一個陌生人(是女生)進來,然後研究者讓媽媽悄悄離開。咦!這時研究者就會張大眼睛,看看嬰兒的反應是怎麼反映。

小嬰兒可能會難過,這很正常,而這個陌生人就會試著安撫他同時,研究者也會仔細看,陌生人的安慰有沒有辦法讓小孩平靜下來。接下來,媽媽回到房間,陌生人則悄悄離開。研究者會仔細看:嬰兒和媽媽重聚的時候,如何反應?

這個「媽媽和小孩一起→媽媽離開→媽媽回來」的過程,還會再重複一次。這整段過程中,心理學專家會仔細看看嬰兒:多認真玩遊戲?會不會常常哭泣或難過?媽媽回來時,會怎麼和她互動?除了媽媽之外,願不願意和陌生人互動呢?

此外,聰明的你也可以想想,如果是你,會怎麼分類這些小孩的互動型態喔!

想好了嗎?接下來,我們就來公布鮑比和他安斯沃的分類方式。

陌生情境實驗—實驗流程視覺圖

陌生情境實驗—實驗流程視覺圖

1. 安全依附(securely attached)

這是最普遍的依附關係。聽到「安全」,你可能會有點驚訝:媽媽離開時,嬰兒是會難過的!

沒錯喔,因為只有嬰兒信任媽媽、希望媽媽陪伴,媽媽離開時才會難過,對吧!但是,之所以稱為「安全」,是因為媽媽回來時,嬰兒的情緒比較快能夠平復,也比較容易接受陌生人的安撫,而不是一定要媽媽安慰他不可。

「安全依附」是在兩位學者的觀點裡面,最理想的依附方式,其他接下來的方式,都屬於「不安全依附」。

2. 逃避型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 avoidant)

「逃避」的意思有點像是逃走,通常是因為不想面對某件事,或不願意直接表達自己的需求,才會這樣。這類嬰兒,媽媽在場時不太理她,而媽媽離開時,竟然也不會難過。媽媽回來後,更不會主動尋求找媽媽抱抱、安慰,有些甚至還會忽視她喔!小孩內心想的可能是:「反正我表達情緒也沒有用,不會有人回應我。」

在兩位學者的觀點裡面,這樣子的依附,可能是因為媽媽可能沒有給小孩夠多的回應,才會讓小孩覺得沒辦法從媽媽身上得到關心,所以乾脆放棄這樣做了。結果,就算是不認識的陌生人試著安慰小嬰兒,會很容易,只是這背後的原因,和前面的「安全依附」非常不同。

3. 矛盾型依附

這種嬰兒和媽媽相處時,會緊緊黏著她,而一旦媽媽離開,會非、常、難、過!比起「安全型依附」的小孩難過好幾百倍!可是,當媽媽回來後,又會表現出生氣、「媽媽不要碰我!」這種看似矛盾的行為。一方面渴望媽媽回來,一方面又害怕失望,心裡常常很拉扯。

4. 無組織依附

最後一種類型,比較像是「上述三種依附類型以外,全部打包在一起」,沒有明顯的依附型態,可是行為常常前後不一,例如被安撫之後,莫名其妙又突然哭了。這種型態比較少見,通常是有遭遇家暴或虐待的情況喔。

小結

上述就是「客體關係論」以及描述小孩和媽媽互動的「依附理論」。這兩個理論看似獎了很多、很全面,但其實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首先,現在的家庭環境越來越多元,嬰兒的主要照顧者,並不一定是母親。還有,你可以想想看,全世界的小孩,和媽媽或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方式都一樣嗎?下一集,我們就來看看各地不同的教養風格,還有不同文化之中,對於「我」有怎麼樣不同的理解吧!給孩子的心理學,我們下次見!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或是對小芝女其他心理學觀察英文學習好書閱讀歐洲旅行美食日常等內容有興趣,

歡迎隨喜打賞,或者訂閱、請我喝杯咖啡☕️

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感謝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芝女看天下
171會員
213內容數
📖旅行 X 生活省思 X 心理學 X 翻譯思考 💡生命是一場旅行,這裡將分享我的旅行攻略、生活省思、文化觀察,以及心理學與生活的連結。 💡此外,身為外文系+教育學程出身,不能少了英語學習、翻譯與托福準備攻略!希望能滿足大家不同的喜好喔! 🩵相逢即是有緣,謝謝你聽我的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個深刻的心理學理論,並闡述了在育兒過程中的指導意義。作者分享了對這個理論的理解,並提到了英文資料的更深入瞭解。文章最後呼籲人們感謝兒童對我們探索世界、瞭解新可能以及傳承生活的經驗。參考資料包括中文版維基百科、教育百科網站和verywellmind網站。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個深刻的心理學理論,並闡述了在育兒過程中的指導意義。作者分享了對這個理論的理解,並提到了英文資料的更深入瞭解。文章最後呼籲人們感謝兒童對我們探索世界、瞭解新可能以及傳承生活的經驗。參考資料包括中文版維基百科、教育百科網站和verywellmind網站。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看這篇好累喔!需要點時間去想想,先節錄最後面的幾段:   「三個鍛鍊愛的途徑或指標 因此,我們要從「自愛」走向「成熟的愛自己」,同樣要有三個要素: (1)內在(主詞與受詞)自我的距離與獨立。我們能不能檢視那種認同父母的愛的方式,它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愛,以及那個嬰兒自我(有些人稱為內在小孩)的需
Thumbnail
看這篇好累喔!需要點時間去想想,先節錄最後面的幾段:   「三個鍛鍊愛的途徑或指標 因此,我們要從「自愛」走向「成熟的愛自己」,同樣要有三個要素: (1)內在(主詞與受詞)自我的距離與獨立。我們能不能檢視那種認同父母的愛的方式,它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愛,以及那個嬰兒自我(有些人稱為內在小孩)的需
Thumbnail
本文探討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人生後期階段,包括認同與角色混淆、親密與孤獨、生產力與停滯、智慧與絕望等階段,並提出對應的成長和發展建議。
Thumbnail
本文探討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人生後期階段,包括認同與角色混淆、親密與孤獨、生產力與停滯、智慧與絕望等階段,並提出對應的成長和發展建議。
Thumbnail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在上了三個月心理學課程與看了課本內容之後,希望小時候父母可以教我的事: 1、嬰兒時期擁有愛與安全感 讓我知道自己是舒適、安全的,在我成長後擁有穩定的內核及自信。 2、培養我的自主意識,學會主動學習 在開始學習的時期陪伴我
Thumbnail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在上了三個月心理學課程與看了課本內容之後,希望小時候父母可以教我的事: 1、嬰兒時期擁有愛與安全感 讓我知道自己是舒適、安全的,在我成長後擁有穩定的內核及自信。 2、培養我的自主意識,學會主動學習 在開始學習的時期陪伴我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自己的重要性,如何從愛自己中學會愛人。分享了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觀察,以及對於讓孩子學習愛自己和愛人的方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自己的重要性,如何從愛自己中學會愛人。分享了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觀察,以及對於讓孩子學習愛自己和愛人的方式。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只有生理的發育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孩子心理的成長,也就是艾瑞克森談的「發展危機」是否在父母、我、環境的協助下變成「轉機」。否則就會養育出很多生理年齡長大、但心智年齡卻很不成熟的下一代。
Thumbnail
只有生理的發育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孩子心理的成長,也就是艾瑞克森談的「發展危機」是否在父母、我、環境的協助下變成「轉機」。否則就會養育出很多生理年齡長大、但心智年齡卻很不成熟的下一代。
Thumbnail
第四章 我們對心理治療的客觀知識與主觀知識 P.69 .P.70 客觀的知識   在這次演講的第一部分,我想把我們所知道的一些催化心理成長的條件,以及心理成長的歷程和特徵,先作個概述。我要先說明一下,我說我要概述我們所「知道」的,那究竟是什麼意思?我的意思是指:我所說的將只限於我們已經握有客
Thumbnail
第四章 我們對心理治療的客觀知識與主觀知識 P.69 .P.70 客觀的知識   在這次演講的第一部分,我想把我們所知道的一些催化心理成長的條件,以及心理成長的歷程和特徵,先作個概述。我要先說明一下,我說我要概述我們所「知道」的,那究竟是什麼意思?我的意思是指:我所說的將只限於我們已經握有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