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給孩子的心理學》!來到這裡的你,或許最想知道的第一個問題是:心理學,到底是什麼呢?第一篇文章,我們一起來了解到底什麼是心理學吧!想要以語音方式學習的朋友,也歡迎點選以下連結觀看喔!
一、心理學,是科學不是魔法
心理學,可以說是一門研究「我們怎麼想、怎麼感覺、又怎麼行動」的科學。
注意到關鍵字了嗎?沒錯,就是「科學」。也就是說,心理學並不是用直覺或猜測來了解人,而是透過「實驗」或「訪談」等資料,來分析、推論出人類行為的規律。所以囉,了解心理學,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憑空猜出對方心思;相反地,我們還是需要實際的「資訊」(輸入),才能有效「推測」(輸出)。
二、心理學到底在研究什麼?
現在你已經知道心理學不是讀心術,那麼它到底是在學什麼呢?
很多人會把心理學和「親子關係」、「情感問題」、甚至「犯罪動機」等聯想在一起。這些當然是心理學的一部份,但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研究方向喔!
比如說:我們的腦部與神經,會怎麼影響感受與行為?
又或者,為什麼一群人聚在一起時,行為會跟獨處時不一樣?我們是怎麼學習的?語言又是怎麼發展出來的?......
這些聽起來很不一樣的問題,還有好多其他領域,其實都在心理學的研究範圍裡喔!未來,我們也會一起探索這些豐富又有趣的領域!
三、心理學家,怎麼研究人的呢?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開始好奇:這麼多不同主題,心理學家要怎麼研究呢?
其實,根據領域的不同,心理學家會使用不同的方法。例如,研究「大腦構造」的專家,和研究「社會行為」的專家,往往需要不一樣的方法,而最終目的,都是讓我們更了解「人」的本質。
這就像是要了解一棵大樹,有些人會去研究它的根
(這就像是基因與神經),有些人會觀察葉
子怎麼受到天氣影響(像是情緒與行為),也有人會記錄整片森林
如何互動(像是群體行為與社會心理)。每個角度都重要,缺一不可。合起來,才能讓我們更完整地認識「人」這個主角!
回到前面的例子,研究大腦與神經的專家,需要精密的科學儀器,像是fMRI(功能性磁振造影)
和 EEG(腦電波儀)
。fMRI
可以幫助我們看到人們在想事情時,大腦哪些區域特別活躍;而 EEG
則是記錄我們大腦「電波的活動」,就像聽大腦的電流在說話一樣。除此之外,如果想要知道一個人喜歡什麼、內心怎麼想,心理學家則會使用「問卷」的方式來了解。有點像是你朋友問你:「從1分到5分,你有多喜歡今天的營養午餐?為什麼?」透過打分數或回答開放式的問題,都可以幫助心理學家更了解我們的感受喔!
這些方式沒有誰比較厲害,而是各有用途,就像一組工具箱裡面有捲尺、螺絲釘、板手那樣,各自負責不同的任務。
四、用問卷了解一個人?來看看 MBTI!
剛剛提到,想了解一個人的想法或感受,心理學專家會用「問卷」來幫忙。讀到這裡,也許你會想到:「欸,這不就是就是心理測驗嗎?像是『選一隻動物,看出你是哪種性格』那種?」你甚至可能會說:「我知道!是不是像 MBTI?」
(給還不熟的朋友說明一下:MBTI是最近很受歡迎的心理測驗,會問你一連串問題,比如:「你喜歡獨處,還是跟一群朋友在一起?」「你做決定時,比較靠感覺,還是邏輯?」根據回答的方式,MBTI會把你分類成 16 種不同的「人格類型」,像是 ENFP、ISTJ……每個人被「分到」不同的類型,就像《哈利波特》的分類帽,看起來超有趣的!)
但你知道嗎?心理學家在使用這些測驗時,會非常小心。因為,他們要確保這些工具「準確又公平」。所以他們會問幾個問題,尤其是以下4個條件:
- 信度:這個測驗,每次測出來的結果都一樣嗎?
- 效度:這個測驗,有測量到真正想知道的東西嗎?
- 標準化:這個測驗,有沒有用完全相同的方式對每個人進行?大家都是在一樣的條件下作答嗎?
- 常模:這份測驗的結果,能不能讓我們知道自己在整個群體中的相對位置?
看起來有點抽象,讓我簡單比喻一下:
首先,信度指的是「這個測驗,每次測出來的結果都一樣」,這就像是要量身高,應該要今天150公分,明天也是150公分,不會突然變成170公分吧?(不到160公分的我表示羨慕)
接著是「效度」,也就是「有沒有量到對的東西」。「沒有量到對的東西」可能有點抽象,我們舉個反例。今天一樣是量身高,卻要你站到體重機上,你每天量都是40公斤,信度很好。可是,這是你的身高嗎?唉呀,當然不是,這就是沒有效度。
下一位是「標準化」,也就是說,這個測驗應該要用完全相同的方式、每個人都在一樣的條件下作答。這就像你們都測驗過的團體智力測驗
,大家都是聆聽老師講一樣的指示,在一樣的情境下完成的。
最後是常模,這代表測驗的結果,能讓我們知道「自己跟其他人比起來在哪裡」。比如我們熟悉的智商,所謂「資優生」的智商是130,這就是根據「一般人」、也就是所謂「常模」的平均分數100分,得出來的結果喔!
這些原則,幫助心理學家設計出更可靠的測驗工具。畢竟,如果想靠問卷來認識一個人,就必須用對的方法,才不會讓人誤會或失準喔!
五、今天我們學到了...
今天,我們一起揭開了心理學的第一層面紗。它不是讀心術或魔法,而是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無論是用問卷、觀察,還是高科技儀器,心理學家都努力想了解:「我們為什麼會這樣想、那樣做?」「人和人之間有哪些共通點,又為什麼會不一樣?」
那麼,下一個問題就來了:我們是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我是天生這樣,還是後天學來的?那個住在心裡的「我」,究竟從哪裡來?
下次,我們就從這個大哉問開始,讓我們一起走進「自我」的起點,看看「自我」是怎麼在生活中,一點一滴被建構起來的吧!給孩子的心理學,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