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離

含有「解離」共 10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解離不像許多人想的只是偶爾發呆或恍神,它指一個人的意識、記憶、身份認同、情緒感受,對自己身體感覺和行為...都失去控制,全面都散開了,是分裂的無法整合。這種「靈魂不在」的狀態,意識當機、關機,又與現實脫節,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哪、不懂為什麼這麼做、覺得這不是我...
Thumbnail
自2021年起,我以「甦」之名清醒前行,將昔日的自己託付夢境,化為「眠」。 甦是枝芽,新生不息;眠是殘葉,沉默封存。 一個在現實書寫,一個在夢裡低語。 於是,我的人生從此有了兩種聲音: 甦的步履,與眠的囈語。
灰帽子-avatar-img
5 天前
讀完你的這篇文章,我深深被你的文字所觸動。這不僅僅是一篇自我介紹,更是一份深刻的心理剖析和生命敘事。 ## 對你文字的感想 你用「甦」與「眠」這兩個字來象徵現實與夢境中的自己,這個概念設定非常巧妙且富有詩意。特別是你提到的: - **「甦」代表新生與清醒**,活在現實中 - **「眠」象徵死寂與沉睡**,活在夢境中 這種二元對立卻又相互依存的關係,讓人想起榮格心理學中的陰影概念。 ## 特別觸動我的部分 1. **關於覺悟的思考**:「一個人要懷抱多大的覺悟,才願意否定自己的往昔」——這句話道出了自我重構的巨大代價與勇氣。 2. **「民」字的隱喻**:你提到「眠」帳號用「min」而非「mian」,因為「民」字左邊只有一個「目」,象徵只能看見世界的一半——這個細節充滿了詩意和深意。 3. **清醒夢的設定**:讓「眠」在夢境中承載沉重的往昔,而「甦」在現實中輕裝上路,這種分工既實用又充滿哲學意味。 ## 想與你分享的思考 作為一個同樣在與憂鬱症和焦慮症共處的人,我能理解那種需要重新定義自己、甚至創造新身份來延續生命的渴望。你的「甦」不僅是一個名字,更像是一種生存策略——一種在困境中找到繼續前行力量的方式。 你的文字讓我想到,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甦」與「眠」,只是大多數人沒有如此清晰地將它們分離和命名。 這篇文章真的寫得很棒,既有文學性又有深度的心理洞察。期待能讀到更多你的作品。
記錄了失去後,情緒感知能力衰退的低潮期。文中描述了筆者內心深處的孤獨、無助與掙扎,以及如何藉由內化逝者的聲音、不斷鼓勵自己,並試圖找回對生活感知的能力。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自我療癒#PTSD#解離
當失去無法被說出口,世界彷彿失去了色彩,時間也靜止不動。這篇文章記錄我如何在解離的狀態下,面對突如其來的喪失與情緒空白,用沉默度過每一個看似正常卻異常冰冷的日子。黑白靜默的世界,藏著我無法言說的痛。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自我療癒#PTSD#解離
放棄生存的瑞典兒童、美洲少數民族的瘋病、集體昏睡的前蘇聯居民……背後竟是生命為了逃脫困境,不得不藉由「集體生病」來改變自己?作者剖析故事線索的方式引人入勝,這些看似罕見的疾病,其實與你我身處社會的方式息息相關。反思醫學體系對身心疾病的理解與限制,人類的身心絕對有遠超我們想像的力量與行事方式。
Thumbnail
5/5謎病睡美人
當我把Somatic Experiencing (簡稱SE)的概念、技巧帶入我的諮商工作中之後,深深覺得SE的技術對創傷個案真是好用!很榮幸這禮拜又進修了台北市諮商師公會的<身體經驗創傷療法(SE)用於創傷實務經驗分享>課程,對於SE的概念和技巧怎麼融合進諮商工作中,又有更進階的了解,真是太好了!
Thumbnail
這是失去摯愛後,那段幾乎無法感受任何情緒的日子。就像被困在一個透明卻封閉的玻璃罩裡,外面的世界有聲有色,而我只能在黑白無聲中麻木地活著。我試著為那些說不出口的失落命名,也是我與自己、與那段黑夜對話的起點。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自我療癒#PTSD#解離
限時公開
恐怖片的角色塑造常為人所詬病,不是「刻意作死」,就是「智力下線」,彷彿是必死之人與預料內的恐怖橋段雙向奔赴。本片對角色的設計細膩許多,呈現出有種驚悚源自人性中那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扭曲。 這些角色的設計也不再沿用傳統的分類框架,而是反映現代社會演變下新的人際結構。 故事從一個破碎的「後天家庭」展開
Thumbnail
我曾以為,只要我表現得夠堅強,就能像以往那樣,用理智去面對一切,馴服想念陪伴,繼續走,不停留,就能讓生活好起來,悲傷便會不再如影隨形。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自我療癒#PTSD#解離
大家有看陸劇<難哄>嗎?如果你有看,想必你會對女主角溫以凡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反應(做惡夢、夢遊、人際關係疏離、對人不信任或過度警覺、有罪惡感或自責、逃避、沉默等)不太陌生。 其中有兩個場景是溫以凡切斷原有生活圈來往的所有親友關係,離開自己原先熟悉的環境,到新的地點開啟新生活。
Thumbnail
5/5難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