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台北的兩大電腦外商公司都不約而同的搬進了新的、以公司命名的辦公大樓。位於復興北路337號的惠普大樓、和位於敦化南路八德路交叉路口的 IBM 大樓,現在叫萬國商業大樓。
不同的是,惠普大樓是惠普自己出資建造,而IBM則是簽了十年租約租了那整棟大樓。這十年租約的總金額,幾乎可以把這棟大樓依當時的市價買下來。
只租不買的IBM
許多人對IBM的這種做法非常不解,甚至於嘲笑IBM,認為他們對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沒有信心、也不懂得投資在房地產上,白白浪費了巨額的租金;而惠普的做法顯然聰明多了,甚至我當時也贊成了這種說法。
1992年,我搬到北京擔任中國惠普對第三任總裁。由於來自中方股東和員工的期望,我也大力向惠普總部爭取在北京建造自己的辦公大樓;除了在房地產上的投資將來會有回報之外,在當地投資蓋辦公大樓,也會讓惠普員工產生歸屬感、並增加對公司的向心力。
1996年,我成功地說服了惠普總部,在東三環和建國門外大街交叉路口、中國大飯店旁邊的黃金地段,買了一棟辦公大樓並命名為惠普大樓,緊鄰著摩托羅拉和三星的辦公大樓。
可惜的是,在搬進這棟大樓之前的1997年10月,我就離開了惠普,沒有享受到這棟新辦公大樓的工作環境;在當時,我還認為這是我在中國惠普總裁任內的政績之一,相當引以為傲。
在加入德州儀器之後,我擔任亞洲區總裁、而且是總部20人決策小組的成員之一;職務比擔任中國惠普總裁時高了許多,我的視野和想法也因而做了很大的轉變。
回想起來,當年IBM辦公大樓只租不買的決策,確實比惠普高明了許多,我只提三點供各位參考;其實跨國企業並不笨,而是我們不理解背後決策的理由。
彈性與無法預期的因素
第一,跨國企業在海外的據點必須以彈性為優先考慮。因為在海外地區,當地國家政權和政策的穩定性,並不在企業經營層的控制和掌握之中,同時當地業務的發展也不可預期;租用辦公大樓,確實帶來了許多的彈性,可以應付未來的各種不確定因素。
如今,惠普和IBM都已經搬離了以他們公司命名的辦公大樓。今天高科技產業的競爭比起三十年前激烈多了;公司業務和組織的發展,也迫使他們必須搬遷。
控制資產、減少分母
第二,美國跨國企業一般都是在美國上市股票,所以他們的市值受到股價的影響非常大;而華爾街對於公司市值的評估因素之一就是 ROA(資產報酬率),也就是「當年的營業利潤除以總資產」。
要提高資產報酬率,要嘛就是增加「分子」,也就是營業利潤,要嘛就是減少「分母」,也就是降低總資產。企業經營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創造利潤;在全力創造利潤之外,能夠在企業經營層掌控之下的,就是控制好資產。
企業的主要資產有三大塊:
- 固定資產;包含土地、廠房、機器設備
- 庫存
- 應收帳款。
說到這裡,大家都應該明白,租用辦公樓是納入當年的費用;但是買或投資辦公樓,這是變成了固定資產,也就是增加了投資報酬率的分母。這對於企業的市值來說,必然會有負面的影響。
策略考量:成本與效率的平衡
第三,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策略考慮因素:購買辦公樓帶來的成本優勢,往往反而會造成組織在效率和競爭上的劣勢。這個道理聽起來有點複雜,比較難理解:為什麼優勢反而變成劣勢?
通常辦公大樓的折舊分攤是30年到40年;因此長遠來看,每年的費用是比租金要來得低,況且辦公室租金在長期來看,大都是看漲的。所以說,在辦公室的使用成本上來看,買比租是有利的。
但是,企業在競爭當中,是比較總體競爭力;當你在一部分的成本上佔了優勢的時候,就很容易在其他的地方浪費掉了。
如果優勢並非來自於效率和核心競爭力,長遠來看是有害的。
而且在當地市場上競爭,應該要反映當地的真實成本。不應該享受或依賴各種成本上的優勢,因為這樣的優勢會造成企業效率和競爭力的下降。
買辦公樓的成本分攤、政府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壓低勞動力成本等等,都屬於成本上的優勢;享受這種優勢,是企業經營層的取巧心法,但這像吃鴉片一樣會上癮。如果企業的整體優勢並非全部來自於營運效率和核心競爭力,長遠來看其實對企業是有害的。
一個企業的整體優勢,應該來自於組織的經營管理和效率、核心技術和產品、成本管控等等,這些才是一個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依靠總部資金優勢來投資辦公樓,以降低辦公室使用成本、利用政府補貼來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潤、壓低勞工薪資或鼓勵勞工免費加班等等措施,短期看來是有利的,但是長期來看,對企業的整體競爭力是有害的。
你也有一樣的智慧
最近台灣的熱門話題,包含亞洲矽谷、華航罷工、台灣勞工低薪、國定假日應該放幾天、應不應該鼓勵員工加班等等;各位朋友看了我這篇文章,心中是不是有了自己的一把尺?是不是有了自己的結論?
現在電視新聞正在報導,華航罷工如火如荼進行中;松山機場和桃園機場的華航航班都已經取消了,看來今天我也飛不了深圳。那麼,不妨就藉這個機會,把我早就想要分享的這些看法寫出來吧。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並經本站重新編輯,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本站文章提供付費授權轉載或出版,請參閱
授權說明、或來信
[email protected] 洽詢。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喜愛」圖像、也歡迎分享到社群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