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石之門》是將近10年前的動畫了,然而一直到現在,心中其實都一直難以忘懷。甚至在心裡深信,今後在討論時間、記憶、存在議題上,大概不會有作品能夠超越他了。有趣的是,再怎麼難以忘懷、雋永,我始終無法明白為何《命運石之門》能讓當初的自己感動到現在也無法忘記。除了說劇情好看,人物有趣等等諸如此類的說詞,在心中都是不夠拿來描述其印象所留下的悸動。彷彿Steins gate裡的劇情是心中——在另一個世界線上——所經歷的事,而到底在觀看的時候經歷了什麼,只能說像是做了一場奇妙的夢一樣,無法表達。
太宰治曾在一篇他少數內容極為哲理的文章——〈磷光〉裡寫到,即使從早到晚觀察一個人的生活作息,也不會知道這個人遭遇到的所有的事情。因為人的全部不是只有他在現實中發生、遇到的事,而是也包含他在睡眠、夢中所遇到的事情。或者,更準確的說,太宰認為我其實至少有兩個,一個是活在現實世界中的我,一個是在睡眠、夢中成長、衰老的「我」。而有些時候,睡夢中的「我」所經歷的遭遇,比現實世界的我所經歷的還來得真實。
但接下來他馬上疑惑地自問自己:我們的記憶能區分哪些記憶是來自夢境,哪些是來自現實世界嗎?他認為並不一定,事實上許多現實中的記憶或許已深受夢境中最深刻的記憶所影響了,並反過來影響了下一次做夢中產生的經歷。而我們無法分辨。他也因此說了下面這句話:
夢與現實相連,而現實又是夢的延續。這樣的想法不正像是《命運石之門》中不同的世界線因為時間機器所交纏出來的關係嗎?
更有趣的是,當我們回頭去看為何太宰會去思考現實中的自己與夢中自己的關聯時,會發現書中自稱「夢想家」的太宰是為了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對「夢想家」而言,「現實」究竟意味著什麼?尤其對一個在現實中頹廢如他的「夢想家」來說,「現實」應該如何透過「夢」來重新把握呢?
《命運石之門》中那種經驗到世界線發生改變的狀態,其實不需要等到時間機器的發明,也能夠在現實中發生。因為只要讓人們相信現實中,自己生活好像沒發生什麼變化,但卻又有過去彷彿就像一場夢一樣的感受就行了。
如此說來,之所以對《命運石之門》那麼有感,恐怕根本不是因為其中的科幻劇情。而是因為岡部徘徊在不同世界線的境況其實呼應了人們心中對自己所生活的現實世界常常產生的深層感觸。很多時候,儘管我們經歷著生活,然而,一天中的許多時刻對我們而言,很可能就像一場夢一樣,並沒有確實的重量。反過來,某些瞬間、時刻,可能對自己非常深刻、意義重大,但在他人眼裡,或是在這個龐大的世界裡,不過是一個微小不被注意的片段,就像很快就被人遺忘的夢一樣。另外,儘管人們活在一個世界裡,但更多時候,我們彷彿就像岡部,常常覺得自己活在另一個世界裡。那裡的世界和這裡很像卻並不一樣。彷彿是另外一個夢。
如果正如斯蒂格勒在《技術與時間》中所說的,人們的注意力正在因為大量的技術物(手機、網路)的強迫介入、操作而陷入癱瘓,使他們無暇注意環境的變化,也失去了時間感,彷彿時間不再會有變化、不再會有新的意義。卻仍舊視其為理所當然。那麼在我們現在的現實世界裡,世界線或許早已在不停地變動,只是我們不曾察覺,或察覺到的也是孤單的少少人們。大多數的人可能就像《命運石之門》裡岡部以外的角色,並不曉得世界發生了什麼改變。
而那種「記憶正在消逝」、「過往彷彿只是一場夢」的感受或許日後將日益深刻,並漸漸滲透人們的內心。直到他們感到麻木。
要改變世界線,不需要做到真的改變時空。只要悄悄地更動某個對人們而言重要的事物、過往,卻沒讓他們發現,或讓他們忽略。那麼世界線的改變也就成功了。而或許人們唯一能做的,只有趁著重要的事物還沒消逝前,進行觀測,用書寫記錄下來,才能不會遺忘。
其實——每次的閱讀、書寫都像是經歷了一次世界線的跳躍,甚至,人之所以閱讀、書寫很可能就是渴望能發生這樣的跳躍。因為我們期待經歷閱讀、書寫中的自己能有新的變化。如果真的看了一本對自己影響極大的書,在那一瞬間,其實世界本身就發生變化了。只是恐怕那是只有你才能明白的變化。而這變化並非真的世界發生了改變。而是因為對你而言,不論是原本你的過往,或是原本你所預測、期待的未來,在閱讀、書寫完的那一剎那可能都被重新理解了一遍,並有了重新的選擇。由此,那種過往與未來,已不是原本你所認識的過往和期待的未來,而是變成了另外一場夢。另外一條世界線中發生的事。
(本文章同步發佈於Medium部落格:文學實驗室)
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