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打工度假,除了薪水最常被提及外,其次就是花費的問題。
就變成朋友在茶餘飯後,繼薪水後的第二大問題。
平均每個月生活花費:1354.1元
食:429.49元(食材:257.1元,外食:172.4元)
衣:70元
住:510.24元(已包含水、電、瓦斯、網路等費用)
行:72.51元(僅含油錢與其他維修雜支)
樂:223.95元(娛樂:41.89元,社交:152.07元)
其他:47.91元
所以現在,與其跟親友解釋一大堆,我就直接說:
澳洲一個月的生活花費,就跟台北生活一個月下來差不多。
衣的部分
總花費:25727.88元
平均每周生活花費:311.1元
食:98.67元(食材:59.06元,外食:39.6元)
衣:16.08元
住:117.23元(已包含水、電、瓦斯、網路等費用)
行:72.51元(僅含油錢與其他雜支)
樂:51.45元(娛樂:16.52元,社交:34.94元)
其他:11元
這邊的衣服跟台灣差不多,售價從路邊攤100塊一件、家樂福的量販店甚至到品牌專賣店一件兩、三千塊的都有。
通常我們都在WIG.W、Target、DFO或是折扣零售店還有運動品牌的Outlet看衣服,配合購物季或是換季,也都買到便宜的衣褲。
我們除了買工作用的衣褲外,平時很少買衣服,因為採番茄的緣故,衣褲容易髒,假日也穿不太到,所以不怎麼買。
就像工作用的衣服,出清價4澳一件,相當於台灣路邊攤或雜牌100塊一件,還有褲子20澳一件,重點是品質、用料與觸感都比台灣好。
另外,因為澳洲人的身材高大,所以衣褲尺寸都要比台灣小一號,而女友身材嬌小到可以挑兒童尺寸來穿,用更低的價錢買到更好的衣褲。
反觀,我們在澳洲買最多的就是外套,因為紐西蘭跟墨爾本都是緯度較高的地方,想說這邊的外套應該會比亞洲賣得更保暖,所以趁著購物季還有換季的時候,用五折價買了好幾件紐西蘭登山休閒品牌kathmandu(俗稱K牌)的外套穿。
還有巴西牌子havaianas的夾腳拖,我一開始不知道這牌子,是女友跟我說台灣一雙最便宜的也要500塊,在澳洲最便宜的原價只要10澳一雙,相當於200台幣,於是就敗了兩雙回家。
最讓我吃驚的,就是澳洲運動鞋的價格,那怕是原價,都比台灣低的多!
舉個例子:
同樣一雙adidas品牌的鞋子POD-S3.1經典款,澳洲的價格為160澳,光原價折台幣3200元就已經比台灣原價3990元還便宜許多。
澳洲打對折下來剩80澳,1600台幣也比台灣官網打折過的價格還低,即便台灣官網打對折,價格1995元還是比澳洲的對折價還要高。
當初就是在澳洲很中意這雙,跟台灣比價下來發現划算許多,所以我跟女友就各敗了一雙回台。
更不用說New Balance 247系列的休閒鞋、PUMA打折下來千元有找的運動鞋、Under Armour等,不僅是鞋子,甚至是衣服、帽子與褲子,澳洲官網跟台灣官網相比,都會讓人覺得:難不成台灣人都被當成盤子不成?
更不論澳幣近期一貶再貶,物價就顯得更便宜了。
結論
衣裝部分,不論是原價或是折扣力度,都比起台灣有感,更不論澳洲的薪資水準是台灣人的兩倍多,但價格卻跟台灣差不多,購物季或出清時,打折下來甚至比台灣便宜。
跟食篇相同感受,只是更加強烈,同樣一小時的薪水,但在澳洲卻能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到,或是能買的量比台灣多,所以時常看到在台灣本身就有購物狂性質的背包客,在澳洲變得更加失心瘋,買得比台灣還瘋狂。
這句網路名言,就名正言順變成購物狂的口號了。
那如果東西買太多帶不走怎麼辦?就將省下來的錢就當作運費將買的東西寄回台灣。
最後就變成,在台灣沒存什麼錢,因為都花掉了,然後說是薪水太少存不到錢;到了澳洲也沒存什麼錢,因為誘惑太多,太好買了,還是存不到什麼錢。
一個人的觀念、態度、人格與行為,早在台灣就養成了,只是到了澳洲,沒有人知道你是誰,也沒有人管,因此過去養成的習慣,不論好的一面或壞的一面,到了澳洲都會放大數倍。
因此,來到澳洲,更能看清一個人的真實樣貌。
農場生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