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是可以追求而來的嗎?——《尋找快樂的15種方法》

2017/11/2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尋找快樂的15種方法》(Hector and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是一部很標準的生活勵志片,適合做為當代焦慮不快樂的上班族一個小小的提醒,或者安慰吧!至少看的人,不管是主管老闆或是基層員工,都可以鬆一口氣——原來連專門幫助別人減輕焦慮的精神科醫師也會不快樂。

 

雖然人人都會不快樂,可是追求快樂又是人的天性。達賴喇嘛說:「人生來有何目的?我思考了很久,相信人生的目的就是要尋求快樂。」

 

他認為自出生那一刻起,每一個人就都希望離苦得樂,文化、教育或信仰的差異,都改變不了這一點。從存在的本質上看,人人都渴望喜悅與滿足;但這些感受往往倏忽即逝,難以把握,像一隻蝴蝶停在我們身上,下一刻又翩翩飛走。

 

當然,影片也提供了主角追尋如何快樂的15種方法,但是別太高興,這些方法並不見得適合你我一般的人。不過,影片倒是點出一個對任何人都有用的共通點——嘗試自己從來沒做過的事,到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暫時脫離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就比較容易重新知足——現在以為單調的日子其實是很難得的,懂得感恩的人,當然會是一個比較容易快樂的人。

 

因此,快樂不是可以追求而來的。就像印度經典奧義書裏寫的:「任何需要理由的快樂,只是悲慘的另一種形式。」是的,所謂快樂不用理由,意思就是我們可以無條件的快樂,並不是因為我們生活完美或應有盡有,而是不管我們人生有何遭遇或不幸,我們依然可以快樂幸福,不必耗費巨大精神與能量抗拒或惱怒那些已經發生或無法改變的事,也不必再等到「將來某天」當我們如何如何時,就會幸福與快樂;因為不必附帶任何條件的,我們的快樂不必要有理由。

 

不過這種體會與境界畢竟還是不太容易的,雖然頓悟與否往往在一念之間。

 

追求快樂

快樂與否,往往在一念之間。

 

發生一件事情,我們從什麼角度詮釋,就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情緒。達賴喇嘛強調,太自我中心的想法,是痛苦的溫床;關懷他人的平安喜樂,才是快樂的泉源。換言之,我們之所以不快樂,絕大多數是源自於自己的心識和心性,源自於我們對日常事件的反應。

 

對於生活在緊張又忙碌的現代人來說,重新省思自己日常生活的時間分配或許是具體可行的幸福之道,心理學家榮格說:「人到四、五十歲左右,往往感覺到生活失去了平衡,因為在社會化制約之下,往往會過度將時間投入在某一方面,而忽略了自己其他部份;這未被發現的自我,在長時間壓抑後,渴望再度被發現。」

 

完整的生活才是生命的全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喜怒哀樂整個加起來就是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時候來自一些看起來沒有什麼意義,甚至一些平淡無奇的事物。記得在日本電影《自虐之詩》中有一句令我很感動的話:「無論是幸福或不幸,都值得珍惜,這就是人生的意義。」

 

快樂何處尋?

什麼是最好的時刻?就是現在。

什麼是最好的地方?就是這個地方。

 


 

全文圖片來源:pixabay

編輯:熊編

 

1.5K會員
2.0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