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國」的四個課題

2017/09/1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台灣正在大規模減縮對教材裡的「中國」元素,我們可以理解這是一種國族意識建構的手段,在政治上是有需求的。今日,告訴年輕一代:「番薯形狀的島嶼才是我們的國家」;無論手法或是初心都近似於五十年前政府要全民相信:「秋海棠葉是我們的國家,山川壯麗且物產豐隆」。這都是一種信仰推廣,都連結著某一個政權的統治利益。

 

如果先把政治集團的利益考量放在一邊。單純以實用主義觀點來思考,也許,這個時代的台灣人正應該多接觸關於中國的知識。有幾個考量:

 

知識是永遠的朋友

 

首先,如果台灣認真把對岸當局當作政治上的對手,如果覺得對岸是威脅和危機,那最該做的絕不是漠視、不是對他們無知 -- 這個島又游不走。台灣該做的正是了解它,更深地理解他們的權力結構、優點與弱點、思維與動機。台灣應該更了解整個中國的態勢,才能在政治互動上,甚至某一天在正式談判上,爭取最大優勢。

 

第二,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的貿易伙伴已經非常多年了,考量彼此的地緣相近、文化相通、產業聯繫強…在未來可預見的一段時間,這個情況會繼續維持下去。無論中國大陸是台灣的工廠還是市場,是勞工還是僱主,是新娘的家鄉還是新郎的來源… 了解中國大陸都是台灣商業上會用得到的知識資源。

 

第三,兩岸分治的現實,可能給我們理解中國大陸一個更有利的出發點。出生、成長,並且有家人在對岸的人,其實較難用一個較中立的眼光看待中國大陸,或甚至有些事情他們不敢、不能討論。和歐美人士相比,要了解認識涉及中國大陸的事務,台灣人的成本是相當低,而效果好得多,同時又比較可信賴。

 

第四,現在有大量的台灣人前往中國大陸創業或是工作,其中不乏許多最優秀、最積極、最努力的人。而到了中國大陸,無論工作或是生活,當然就是有可能和他們的體系互動,會和當地人交流。了解他們怎麼想事情,了解他們的生活環境,當然是必要的。

 

其實,我已經在許多地方看到有人在靠「中國知識」獲利了。在世界各地的金融界、投資界、產業界,都有這些處理中國事務、介紹中國機會、連繫中國商貿的人。最近我才認識一個大企業中的理財專員(說白了也就是投資商品的業務),他專做中國標的,這幾年來,他連續幾年都是公司裡業務表現第一名。

 

日前採訪台灣籍的中國研究者黎先生,其中一個課題就是:生長在台灣的人如何了解中國大陸?黎先生提出幾個重點課題:

 

一,中國的政治邏輯

 

黎先生強調,在中國,對政治的理解要比其他歐美國家重要得多。在歐美國家,經常能不理會政治,但在中國是不行的,因為中國的政治深刻地滲入社會運作,甚至個人生活的每個層面。所有想要幹實事的人,都需要學著和主管機關打交通,摸通如何在框架下做事情。尤其是外來的人,更需要深入了解他們的心理模式 (mindset),才能理解、預測、有效決策與行動。

 

因此,黎先生推薦閱讀中共黨史、中國人民共和國的國史,例如:Maurice Meisner 寫的《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高華的《紅太陽是如何升起的》、楊繼繩的《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以及 Hank Paulson (美國前財政部長)寫的 Dealing with China。至於黃曉陽寫的《二號首長》,雖是小說,但也很有參考價值。

 

二、中國的經濟運行邏輯

 

中國現在有兩套經濟邏輯同時並行。一個是舊經濟體系,直接或間接被政府指揮與影響的企業 -- 不只是大型國營企業,許多形象亮麗的新銳企業,也可能背後財務上、人事上是有「官方血統」的。另一套則是近十餘年長出來的互聯網產業,例如微信、愛奇藝、阿里巴巴…。互聯網產業正在、將會如何和中國的官方路線互相競合,是非常值得關心的話題。

 

三、中國眼中的國際關係

 

台灣主流媒體在報導中國高層各種決策時,往往過度以「兩岸關係」角度來思考,無論中國做什麼,都往「壓制台灣」方向來解讀。但其實,台灣議題只是中國高層眾多議題之一,重要性甚至並不排在最前列。過度透過「兩岸關係」視角解讀中國的行為與決策,將註定常常謬誤解讀。我們得常常換位思考,站在中國高層的角度看中國、看世界的大局勢,才能較為精準解讀中國的重大政策。

 

四、中國的社會與民間

 

中國是一個大政府國家,但是並不代表只有政治議題值得探討。中國也是個大國家,各方面的事情都在發展,有十三億真實的人在喜怒哀樂著,他們也關心著各種議題,例如:教育體制、醫療改革、社會安全、環保部門、公民權利、媒體/流行/文化…。愈是了解他們的重要議題及思考方式,社會怎麼思考我們當下的問題,我們愈容易找到彼此的共通點,發現彼此內在的人性。並且,中國大陸的問題與難處,也就是商業機會的土壤,不是嗎?

 

被堅定忽略的重點

 

在當下的台灣,資訊非常普及流通,但是對於鄰近的中國大陸,我們的理解卻非常淺薄欠缺。這件事往往有兩個原因。

 

其一是,中國大陸的政治模式和台灣相當不同,對政治權力的概念相異,閱讀和接觸的時候,真的會有一定程度的不悅。照黎先生的描述,甚至是「生理的不適」。

 

其二是,在台灣當前的氛圍之中,閱讀、談論、思考中國大陸的事務,常常是政治不正確。「愛台灣」常常被定義為「反中國」。

 

然而,其實正是因為這個現狀,很可能「了解中國」,將是個商業上的優勢和機會。

 

謝宇程
謝宇程
過去五年,我投入大量心力研究「現在的年輕人怎麼找方向?」「現在年輕人如何成為人才?」我採訪、請益、思考所得到的成果,寫在許多專書、專欄文章之中,並且現在在大學中帶著年輕人一起學習。在《人才自造.業界學程》之中,我將把我們的實作、推展、個案討論寫出來,和讀者們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