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母子戀是絢爛的一仗】
\n「有一天我會告訴你關於我的事。」
\n「我沒有問。」
\n「我還是會告訴你。」_《肉體學校》
\n一見鐘情是輕易卻困難。超常的愛情往往都是開始於一瞬,男孩盯著那女人,眼神堅定露著笑,女人面無表情回望,甚至只是剛好看過去了。她經歷過愛與不愛,判斷這種事不再是能力,是本能。她拿起桌上的酒,喝了一口,從拿起杯子到放下那一刻,他們的眼睛鎖上了彼此。
\n年紀的差距,讓男女之間的情慾攻防瞬間瓦解。她從給予獲得巨大的滿足感,近似於母性。所求是成長經歷,如同吸吮乳汁。在看《肉體學校》之前,我看的第一部母子戀是 Robin Gayle Wright 與 Naomi Watts 的《愛,墮落》,兩名近半百的辣媽,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與彼此正值青壯年的兒子墜入情網。最後當然沒有修成正果。有趣的是,片尾也如《肉體學校》一樣,最後一場戲停在男人與同齡女子生出的小孩身上,從戀人退下成了奶奶,《愛,墮落》的原文小說書名其實是《Two Grandmothers》。
\n\n母子忘年戀裡的權利關係是弔詭的。母親角色待在一個關係裡的雄性方,她們理所當然掌握經濟大權,不用搶奪,因為兒子角色是吃軟飯的。「吃軟飯的男人根本把經濟大權看作是屁,不僅沒想過要掌控,更認為金錢本該由女人賺來供他花用。當女人看到男人不但完全釋出經濟大權,甚至對其嗤之以鼻,必然會產生崇敬之意,並且喜不自禁地獻上性事的主控權。」三島看男女關係的角度獨到,甚至解釋女性都有夢遊的天性,心意容易被撥撩的女人就應該被男人打醒。母子戀裡,倒是女人打男人的多,《肉體學校》裡雨蓓乾淨俐落的一巴掌打下後,立刻一陣濕吻。按照三島的邏輯推演的話,我看見的母性角色是屬於雄性方,能狠狠揮出手掌不會後悔。
\n雨蓓飾演的 Dominique 最終也沒說出自己的故事,看似淡淡送走了對方。原著裡那句「於是曾那麼深爱的東西,只是自己創造的幻覺而已。」與電影的角度不同。我沒有看見幻滅的質地,卻見證到情愛在時間流裡的一股必然下墜的詩意。那與所有不倫差距無關,回到人與人之間慾望根本的質地。若「永遠都只看重能夠持久存在的東西,可不太過現實了嗎?」——幻象就算如曇花一現般虛無,至少見證了美麗的從生到死。如同易枯萎的鮮花裝飾,既承認幸福的瞬間,又親眼見證脫離幸福的一剎那。二元對立的矛盾,貫徹三島的每一個故事,還有他的人生。
\n【因為怕死只好拚了命地健身】
\n我所謂的「幸福」,大概如別人認為的「危機」一樣。_《人間四幕》
\n三島的體格就算以現在的標準看來,也還是鮮肉等級。本以為他是從青壯年時期,因為戰爭氣氛而勤練體魄,然而他卻是從三十幾歲才開始健身。他認為「身為一個藝術家,為了藝術創作,就必須極力維持深層精神裡的糾葛,而這不正需要一副健全的肉體做後盾嗎?這情況好比為了挖掘一口深井,當然需要用大理石來鞏固水井的壁面。」雖然一開始似乎是為了維持健康而開始運動,但我總會聯想三島提到兒時看表演,迷上了韓國舞蹈家崔承喜的雕像寫真。
\n\n我也幾乎是在愛上欣賞舞蹈的同時迷上健身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電腦桌面以及所有大頭圖像都跟芭蕾舞者有關。舞者胸口陰暗分明的肋骨線條,我覺得美麗,卻不崇拜骨瘦如柴的病態纖細。舞者還得踩著健壯有力的雙腿,讓你的視覺被投射成感受,引入潛意識的空間之中。三島喜歡極端的美,好像得把自己的身體挑戰到極限,才能體現存在。舞者每天醒來,下床的那一刻感受到痛,覺得自己才活得像樣。三島對心裡分析感到厭煩,覺得「外在的形式其實包含著最多的深意。描寫人的表面行為和太陽底下的事物,反而更能顯露出人性的困境和黑暗面。」
\n健身是一門科學。要有出色的成果,訓練的同時要進行嚴格的飲食控制。說斯巴達式或許還不至於,總之外人看來,就是不能隨心所欲過生活就是了。不過健身的人,會慢慢把生活除去「不可以怎樣」只剩「可以怎樣」,用正向方式來誘導自己的選擇,久而久之那些「不可以」的意念便會越來越少出現。於是遵循紀律變成自然而然的習慣。這是一件完全自己的事,甚至更甚於寫作,因為寫作還需要讀者。三島說:「在現代社會裡,肌肉發達不過是可憐又滑稽的東西,可也因為如此,我才會對積極鍛鍊出強健的體魄不遺餘力。」
\n體育來自希臘文 Gymnastike,原是一種「成就美的宗教行為」,據說古希臘人是赤裸身體進行鍛鍊的,到十八世紀末才開始成為體操演變成現在的體育。我自己健身的歷程大約快十年,不算激進也算不閑散,是由無數的放棄與堅持拉扯出來的。外在的美是主觀的,而充滿「力」量卻是無庸置疑的客觀感受,當我具備一副強而有力的身軀時,能明顯察覺自己的心智也充滿韌性。所以我非常認同三島的論點,創作者從外部開始扎根,那口井便能挖得下去,再深都不怕崩塌,即便埋頭幹起來的樣子總有些滑稽感。
\n\n【人生必須急轉彎才能勇往直前】
\n三島以作家身份成名之後,還簽了經紀約成了演員。他說是演員工作的「高度被操控性」勾起他的好奇,而甘願成為電影畫面裡純粹的「藝術擺飾品」。這種無法掌握度與小說家的工作方式完全是天地之差。小說家若以電影類比,更接近導演,演員成了一粒粒文字,怎麼被組裝、拼湊、字型大小、由什麼角度被擺置,全是導演的決定。小說家是故事的神,能呼風喚雨。演員則任由雨打風吹。三島說:「我暗自期待在成為一個出色的電影演員後,會於某個時機點被別人看見一個連我也不知道的自己。」
\n不知道最終他是否有些失望?在戲劇裡就算扮演一個跟自己截然迥異的角色,那驚喜滿足,也幾乎不可能大過在小說裡創作出一個極端心裡狀態的邊緣人物,譬如金閣寺裡的溝口。扮演來自於深度的理解,理解的內容就是作者創作過程的陷入。很多演員會說自己入戲太深走不出來,小說家們已在故事裡自殺過千百回了。
\n\n三島寫角色讓我聯想到大膽揮霍顏料的油畫家。他畫得快,沒心情等顏料乾,在一層濕顏料上又塗上一層濕顏料,筆刷的痕跡清清楚楚。我們看不見最底層的顏色,但你知道有東西在那,只能猜,或是從沒被覆蓋的小小角落看出端倪。油畫中將流動的顏料成了靜止的動態,如同《炎上》裡寺院大火後的灰燼,被導演市川崑拍成了黑夜銀河。
\n那些像地鼠的角色們,在地底下挖掘通道,一點都不在乎地面上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事。那些通道,彎曲而不扭捏,前行需要傻勁與愚勇,方向從不絕對是筆直的。三島說過:「被人看得過於悲壯是很討厭的,能夠成為漫畫題材也就可以了。」我始終不覺得切腹後面應該加自殺,不然那就跟燒炭、上吊、投江成同一路了,三島恐怕不樂見自己與太宰治歸在一塊。對我來說,三島從不無病呻吟也不濫情作態,切腹是一條奔向自我價值的終極彎道。「能夠把藝術和行為調和的,或許只有死亡。」三島的人生不是三幕劇,他在最後的第四終章扯下大幕,走向涅槃。
\n
\n
\n2018 台北文學.閱影展焦點人物:三島由紀夫
\n《炎上》、《愛的飢渴》、《人間四幕》、《肉體學校》、《美麗之星》
\n\n【釀電影】2018年 5月號(訂閱方案請看這裡)
\n《在戲院裡閱讀一生》專題 x 2018 台北文學.閱影展
\n〈《搖滾啟示錄》:巴布.迪倫的斜槓人生與文學傳承〉by 希米露
\n〈關於三島由紀夫的不道德電影隨筆〉by 鄧九雲
\n《釀影評》專欄
\n〈《厭世媽咪日記》:媽咪最大的犧牲,是世界還是自己?〉by 雀雀
\n【釀酒師】人物專訪系列
\n〈釀酒師 2 號|離開時空膠囊——專訪《尋愛偵探阿洛伊斯》導演托比亞斯.諾雷〉by 張硯拓
\n看更多專為影癡而生的好內容,就一起來支持【釀電影】吧!
","keywords":["釀電影","釀專題","三島由紀夫","台北文學閱影展","在戲院裡閱讀一生","肉體學校","人間四幕","炎上","電影音樂","小說家","角色","男人","舞者","演員","電影","健身","母子","創作","學校"],"author":{"@type":"Person","name":"鄧九雲","url":"https://vocus.cc/user/@ninesc9999"},"image":{"@type":"ImageObject","url":"https://images.vocus.cc/0e0561ae-24b6-48a5-92b7-ad1d217cbb1f"},"creator":{"@type":"Person","name":"鄧九雲"},"publisher":{"@type":"Organization","name":"方格子|放送你的知識與想像","logo":{"@type":"ImageObject","url":"https://images.vocus.cc/static/og_img/vocus_kv.jpeg"}}}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無論是三位真實的歷史人物,或是三位虛構的故事角色,由黑人少年民歌手到老年隱居逃亡者這六位,不只暗示人生的七階段,還分別代表曾經涵養迪倫不同層面的精神養分,同時象徵他矛盾卻又共融的人生歷程與生命主題。
這電影真正在講的是:世世代代以來女性在生理結構上所需承擔的生產後代的身體煎熬,其實根本就比不上世世代代以來女性在社會結構上所需承擔的照顧後代的心理煎熬。這個世界有千百萬種守則在教會女人怎麼當好一個母親,但根本就沒教好男人怎麼當父親,或者說是亂教男人當成一個自以為盡力了的父親(這更糟糕)⋯⋯
過去這個月,釀電影策劃了英雄專題,訂名為「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英雄末日?」——我深知網路上關於這個電影宇宙、以及相關的美漫背景知識已經非常充足,因而向作者們邀稿時,希望得到的是對角色象徵意義的思考,以及創作脈絡的介紹。
托比亞斯.諾雷畢業於紐約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他的外表看似嚴峻,大鬍子遮起半張臉,但他的內在顯然是個小鬼在踢皮球——他在自己執導的 MV 裡,從人的肚子抓出一隻章魚,讓男子在煙霧瀰漫的房間磨蹭假馬背,讓粉紅色的大娃娃邊作蛋糕邊 rapping……
得到了不死詛咒的 Deadpool 在三部曲中努力自殺,最後成功與否這裡就不爆雷了,但這樣的作為是出於他自我意志對自由的追求,抑或是被第四面牆外的編劇操控的結果?「認識真實,而充滿能動性的 Marvel 宇宙之王」和「被關在牆的內側(果殼裡)任人宰割,還必須全程觀看的悲劇之王」兩者,只有一線之隔⋯⋯
照片作為一個媒介跟電影的差別在於:照片有凍結時間的功能。照片捕捉到的是流動的生命中的一個靜止片段,卻讓人忽略照片之外的環境以及拍下這張照片的攝影師;也就是說,照片無法讓人知道景框之外(off-frame)的事物,而電影卻可以。電影能將攝影師拍照時的情境拍出來,讓人意識到攝影師的存在。
無論是三位真實的歷史人物,或是三位虛構的故事角色,由黑人少年民歌手到老年隱居逃亡者這六位,不只暗示人生的七階段,還分別代表曾經涵養迪倫不同層面的精神養分,同時象徵他矛盾卻又共融的人生歷程與生命主題。
這電影真正在講的是:世世代代以來女性在生理結構上所需承擔的生產後代的身體煎熬,其實根本就比不上世世代代以來女性在社會結構上所需承擔的照顧後代的心理煎熬。這個世界有千百萬種守則在教會女人怎麼當好一個母親,但根本就沒教好男人怎麼當父親,或者說是亂教男人當成一個自以為盡力了的父親(這更糟糕)⋯⋯
過去這個月,釀電影策劃了英雄專題,訂名為「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英雄末日?」——我深知網路上關於這個電影宇宙、以及相關的美漫背景知識已經非常充足,因而向作者們邀稿時,希望得到的是對角色象徵意義的思考,以及創作脈絡的介紹。
托比亞斯.諾雷畢業於紐約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他的外表看似嚴峻,大鬍子遮起半張臉,但他的內在顯然是個小鬼在踢皮球——他在自己執導的 MV 裡,從人的肚子抓出一隻章魚,讓男子在煙霧瀰漫的房間磨蹭假馬背,讓粉紅色的大娃娃邊作蛋糕邊 rapping……
得到了不死詛咒的 Deadpool 在三部曲中努力自殺,最後成功與否這裡就不爆雷了,但這樣的作為是出於他自我意志對自由的追求,抑或是被第四面牆外的編劇操控的結果?「認識真實,而充滿能動性的 Marvel 宇宙之王」和「被關在牆的內側(果殼裡)任人宰割,還必須全程觀看的悲劇之王」兩者,只有一線之隔⋯⋯
照片作為一個媒介跟電影的差別在於:照片有凍結時間的功能。照片捕捉到的是流動的生命中的一個靜止片段,卻讓人忽略照片之外的環境以及拍下這張照片的攝影師;也就是說,照片無法讓人知道景框之外(off-frame)的事物,而電影卻可以。電影能將攝影師拍照時的情境拍出來,讓人意識到攝影師的存在。
你可能也想看Google News 追蹤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這篇文章探討了三島由紀夫作品中主角羽仁男的自殺心理及其生活的荒謬性。文章深入分析羽仁男的被動自殺理念,及其在面對生活的困頓與死亡的矛盾心態下,所經歷的奇異事件和內心的掙扎。該作品不僅挑戰了生命的價值觀,還對自由、信念和人生的虛無感進行了反思,讓讀者思考生活的意義與存在的真實性。
筆者曾受到《狂舞摯愛》這部作品的鼓舞,一齣跨越歷史的女性舞蹈電影,那時的我就已被史黛芬妮迪朱斯托導演折服,直到去年她的第二部長片《時髦女子》再次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無疑證明了我心中的想法,她是應當受到關注的女導演,尤其喜愛導演這次敘事的優雅從容,以及攝影的細膩捕捉,整體相較於前作更趨成熟,
巨乳人妻與舞蹈老師展開激情性愛,完美結合舞蹈和情慾。文章描述雙方的交合和肉體間的吸引力。育文老師想要小丹與她的學生一起進行雙修,並進一步討論未來合作的可能性。
文章探討了中年女性的性慾和愛的情感,並透過歌曲《沐春風》的歌詞分析來解讀。對於中年女性的性情、性慾、以及社會上的角色扮演提出了深入而全面的觀點。
「慾望是在合理範圍,優雅地歇斯底里!」三郎在悅子眼裡有著一股她難以形容的清澈。她深愛、也同時嫉妒那股清澈。能夠讓一個拋下萬物且孤傲的女人,被動搖、甚至被折磨得一點都不剩的東西,也許只有愛情。只有愛情這種混雜著慾望、肉體、精神般的獨有情感,具有如此強大的救贖與摧毀力。
我愛你,你愛我嗎?對於愛的解讀如果要做比較,那是永遠比不完的。三十年前我愛工藤靜香,三十年後我愛水橋舞,這究竟是什麼愛?這是生活的效應。我還會去愛上其他人,這種根本是人類的天性。如果我不愛他們,我就是一個沒有活著本能的人,我愛水橋舞是因為他的靈氣。
愛上水橋舞就一定要和水橋舞在一起嗎?看來這是一種
文章描述了臺灣9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長時所面臨的親子教育觀念,以及青春期男女之間的相處情形。同時也提出了臺灣教育中缺乏人際互動和兩性關係教育的問題。
成為一個完整的女人
思考問題:慾望
身為女人,我最深的慾望是愛,靈魂與萬物齊心、安然、在(意念在當下)。
我有''富裕生活、心擁有柔軟品質''的慾望。
我用''欣賞藝術、走入大自然、烹煮天然食物''享受自己的感官能力。
與感官的關係:時而不想聽(例如:他人八卦)、聞(菸味、烘烤味)、看(衝
赤裸的女體, 一種純然肉體豐美的吸引,
從凹凸有緻的身體迸放青春、力、生之躍動,
如一頭野鹿、羚羊、母狼, 來自蠻荒的自然。
性對她不是禁忌, 而是目的; 不是罪惡, 而是美善。
性、愛、夢想是支配人的三大力量!
許多男性在它們的支配下理想化了女體,
一生都在這完美女體的幻想中不斷追尋...。
無獨有偶,我多年前讀過吉村達也的《初戀》和這本《初戀》都是關於謀殺案的小說,不過後者重點描寫的並非愛情,而是親情。
故事講述女大學生聖山環菜主播面試完後,特意到父親任教的藝術學校,拿著事先準備的菜刀刺殺了父親。當警方逮捕她時,她只拋下一句:「你們自己去查出我的殺人動機。亅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這篇文章探討了三島由紀夫作品中主角羽仁男的自殺心理及其生活的荒謬性。文章深入分析羽仁男的被動自殺理念,及其在面對生活的困頓與死亡的矛盾心態下,所經歷的奇異事件和內心的掙扎。該作品不僅挑戰了生命的價值觀,還對自由、信念和人生的虛無感進行了反思,讓讀者思考生活的意義與存在的真實性。
筆者曾受到《狂舞摯愛》這部作品的鼓舞,一齣跨越歷史的女性舞蹈電影,那時的我就已被史黛芬妮迪朱斯托導演折服,直到去年她的第二部長片《時髦女子》再次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無疑證明了我心中的想法,她是應當受到關注的女導演,尤其喜愛導演這次敘事的優雅從容,以及攝影的細膩捕捉,整體相較於前作更趨成熟,
巨乳人妻與舞蹈老師展開激情性愛,完美結合舞蹈和情慾。文章描述雙方的交合和肉體間的吸引力。育文老師想要小丹與她的學生一起進行雙修,並進一步討論未來合作的可能性。
文章探討了中年女性的性慾和愛的情感,並透過歌曲《沐春風》的歌詞分析來解讀。對於中年女性的性情、性慾、以及社會上的角色扮演提出了深入而全面的觀點。
「慾望是在合理範圍,優雅地歇斯底里!」三郎在悅子眼裡有著一股她難以形容的清澈。她深愛、也同時嫉妒那股清澈。能夠讓一個拋下萬物且孤傲的女人,被動搖、甚至被折磨得一點都不剩的東西,也許只有愛情。只有愛情這種混雜著慾望、肉體、精神般的獨有情感,具有如此強大的救贖與摧毀力。
我愛你,你愛我嗎?對於愛的解讀如果要做比較,那是永遠比不完的。三十年前我愛工藤靜香,三十年後我愛水橋舞,這究竟是什麼愛?這是生活的效應。我還會去愛上其他人,這種根本是人類的天性。如果我不愛他們,我就是一個沒有活著本能的人,我愛水橋舞是因為他的靈氣。
愛上水橋舞就一定要和水橋舞在一起嗎?看來這是一種
文章描述了臺灣9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長時所面臨的親子教育觀念,以及青春期男女之間的相處情形。同時也提出了臺灣教育中缺乏人際互動和兩性關係教育的問題。
成為一個完整的女人
思考問題:慾望
身為女人,我最深的慾望是愛,靈魂與萬物齊心、安然、在(意念在當下)。
我有''富裕生活、心擁有柔軟品質''的慾望。
我用''欣賞藝術、走入大自然、烹煮天然食物''享受自己的感官能力。
與感官的關係:時而不想聽(例如:他人八卦)、聞(菸味、烘烤味)、看(衝
赤裸的女體, 一種純然肉體豐美的吸引,
從凹凸有緻的身體迸放青春、力、生之躍動,
如一頭野鹿、羚羊、母狼, 來自蠻荒的自然。
性對她不是禁忌, 而是目的; 不是罪惡, 而是美善。
性、愛、夢想是支配人的三大力量!
許多男性在它們的支配下理想化了女體,
一生都在這完美女體的幻想中不斷追尋...。
無獨有偶,我多年前讀過吉村達也的《初戀》和這本《初戀》都是關於謀殺案的小說,不過後者重點描寫的並非愛情,而是親情。
故事講述女大學生聖山環菜主播面試完後,特意到父親任教的藝術學校,拿著事先準備的菜刀刺殺了父親。當警方逮捕她時,她只拋下一句:「你們自己去查出我的殺人動機。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