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刻板印象暗示會輸的你,為了證明自己,反而輸得更慘?

更新於 2018/07/1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超級歪《韋瓦第效應》讀後感 影片在此
 


方才看完超級歪的《韋瓦第效應》說書影片。片中提到一個概念,叫做刻板印象威脅。
如果你在做事時,心中想的是如何超越刻板印象,你就要花額外的心理負擔在這件事上。結果腦中活躍的就變成掌管情緒的部分,導致表現更差,自我印證刻板印象。
這就是「刻板印象威脅」。

反觀自己,我覺得「設計師」也受到「刻板印象威脅」。例如沒錢、不看書、英文差、做事壓抑等等。

不過,片中也提到,若在一開始就被暗示、進而脫離這些角色標籤,例如:「你們都是優秀的」,而沒有引發各類差異焦慮 (性別、族裔等),不需要「證明自己」時,男女跟族裔等差異之間就變得一樣優秀。

由此可知,心理暗示十分有影響力。
如果將這樣的理論應用在職業角色、社會角色上呢?
書中提到的案例是黑白人、男女生,但如果是各種專業角色,是不是也常常落入刻板印象窠臼裡頭呢?如:工程師就是宅、理工宅文藝(指矯情幼稚的文筆)、設計師不紅的就是魯魯笨笨的、英文差也不懂程式,不是菁英。做銀行業、公務員老師的人就是西裝筆挺或正襟危坐......
想到一個個性溫和的朋友,當上了老師,成為訓導主任,在臉書上驚訝的說:「不知道為什麼,好像做到這個位子上,就突然會罵人了欸!」成為主管病。

社會角色也是,例如在群體中是邊緣人、笑柄,就很難翻身,也很難追求心儀的對象,因為一點都不酷。如果進入家庭結構,成為妻子、丈夫、父親、母親,也開始在鄰居朋友、長輩的同輩的檢視要求下,成為自己不想要成為的人嗎?

職業角色、社會角色,看來也深深具有刻板印象威脅呢。

那要怎麼打破刻板印象威脅呢?

「群聚效應」是指因為跟自己類似的群體夠大、而不再感到不自在,所以減輕甚至脫離刻板印象威脅的狀況。例如片中提到,黑人對照片中少數族裔面孔較多的公司,會比較相信他們沒有族裔歧視,反之的話,就算一直跟他說「我們不會種族歧視喔」也沒有用,甚至還加強焦慮。

由此推論,我也希望讓設計師或各種專家跟所謂的「邊緣人」一起來寫作、思考、批判、辦社群與認識彼此,發揮群聚效應,讓大家知道我們不只是工具人,即使我們不一定能財務自由 (定義:不需要出賣時間換錢以糊口),也能夠成為健康的完人。

否則的話,孤軍奮戰的我們全都會被這樣的刻板印象威脅壓垮,而成為老套樣版。
外人所說的:「他是特例(其他人還是那樣)」。
例如:同樣身為設計師,有人喜歡我的文章、討厭某人的寫作,希望藉由褒揚我、貶低他來建立區隔,對讀者來說只是品味問題,殊不知這只是更孤立我們這類人在社群中的共同體情境,斷絕聯繫、神話我們,使我們這種別人的眼中更飽受「刻板印象威脅」,最終焦慮到壞掉。

我們都不需要那麼特別。
只需要找回作自己的從容而已。
由於 xx 師的公眾刻板印象,
👉不是設計師不會談業務賺大錢,是在意識到自己是xx師時才不會談業務賺大錢。
👉不是人文學科不能看書學硬技能當聰明人,是在意識到自己是人文學科才不能看書當聰明人。
👉不是工程師不能敢說敢言,是在意識到自己是工程師時,才不能敢說敢言。
👉不是媒體人無法平靜愉快的生活,是在意識到自己是媒體人時才無法。
還有什麼解方呢?綜合片中與我的理解跟經驗:


1⃣️ 創造「我們是一國的」的感覺
片中提到是更多同類,我還想到的是講話的脈絡、話題,例如到一間工程師公司,卻發現大家都在聊設計展覽、美學思想與文化;抑或是工程師到媒體公司,跟大家一起認真討論專案流程的改善、邏輯思考的可能,這應該都能降低自己是局外人的感受,讓群體提升對個體的信任感,降低職業與社會角色威脅,遠離自己超重要的中二病所引發的焦慮。
2⃣️你「真的」不是孤身一人
當在考試前用科學證據暗示「人類的優秀是後天的」,黑人就變得跟白人ㄧ樣聰明了;跟白人說運動是測試「動態策略智能」,刻板印象運動差但腦袋好的白人也ㄧ樣運動表現優異了,這就是敘事的力量。 除了科學證據,還有講述其他的成功故事。另外,我覺得身邊那些『明明是xx師但卻得到了其他領域的成功』的身邊大大,應該對個體更有力量。其實,可以厚臉皮去吵一下你心目中的偶像,說不定未來在某地相遇也說不定。
尾田榮一郎就在《海賊王》的 SBS 專欄中提到,現在 Jump! 50 週年,連載中的巨頭作品的「我的英雄學院」的作者,也曾經投稿過海賊王前期的畫畫專欄,結果在 Jump! 派對時直接叫住尾田仔,讓尾田嚇了一大跳。而且,當時作者堀越耕平甚至沒有得到那一期畫畫專欄的大獎呢!就只是被尾田鼓勵了一句話而已。
對這些極力對抗周遭「你的夢想是不會達成的啦」的雜音的理想主義者而言,大神的一個小動作,對他們代表的可能是全宇宙,你永遠不知道可以帶來多大的影響力。

3⃣ 別怕,你可以犯錯

即使在法律跟社會上大家似乎越來越平等,無形的心理刻板印象壓力卻還是在,但因為我們自認為外在制度已經平等很多了啊!於是就對這些被壓力幽靈糾纏的人說:「那是你自己不努力。」而引發更大的焦慮,讓他們更自責、為了表面的政治正確而粉飾太平的我們,最後還是抱持著各種暴力的想法跟偏見。

因為大家都太害怕說錯話了,研究發現黑人跟白人一起討論族裔時,會故意把椅子擺比較遠,擔心自己政治不正確。但是如果為了服膺表面的政治正確,就不敢說出心裡的話,那原先歧視的內心狀態也不會有所改變,只是做形象而已,反而加強社會的隱性歧視。所以,要讓不同的人達成共識,首先要先強調不同族群的共通點,從那裡開始聊起內心話,就像腦力激盪ㄧ樣,不要過早批判、為一個人貼標籤,例如打下「你可以犯錯」的預防針,溫柔的對待彼此,反而更能達成互相理解跟解放社會。
網路上有一個美國影集片段,一個左派跟右派人士正在噴標籤對罵,一個老頭就讓兩方都冷靜下來,說出自己個人對左派、右派的理解,並讓對方閉嘴。其實,這種設計思考過程的腦力激盪歷程,此種告解行為,正確且溫柔理解一個人的脈絡,正是女性主義解放世界的方式。
反之,如果跟彼此說「你們『不』要怕提出不同觀點」之類的話語都沒有用 (呼應 彭成傑 宇宙聽不懂『不』字),而是在心態上要允許對方犯錯,不要過早評判。這一點十分重要。
因為,只有在彼此間有容錯率的狀況下,才有講真話的可能。
只有講真話才能坦誠相見、達成共識而不兵戎相見,世界才能更好一點點。
到頭來為了剝除、甚至超越這些印象,最後強調的也許也是身心靈大大 彭成傑 昨天所談到的那件事:「跟自己說:『你,真的很好。』」

刻板印象悲歌紀實推薦/ 算了,他只是個體育老師
這篇一直讓我想到索隆小時候那段死去的女劍客玩伴的故事呢「我好羨慕你是男生」。

心想事成心法推薦/
從《秘密》談吸引力法則的應用、實踐與眉角
吸引力法則實戰第零:換本書談吸引力法則
身為一個身心靈研究者,這些我實際試驗過,真的很有用。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造橋人以跨文化溝通悠遊在不同領域。不同於刻板印象的雜而不精,造橋人是盜火者,如:將翻譯的對等理論轉用到設計、將設計的創意思考應用到程式。本計劃將分享自己在設計、創業與接案的路上,揉合不同典範跟思維,探索可能性的隻字片語,以對話與圖像等生動展現所思所想;以及些許以設計思維反思人生的生涯體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文收錄於《318 佔領立法院:看見希望世代》 「雖然我們是學藝術的,一般人可能覺得我們的專業沒什麼用。」氣質出眾的總召緩緩道來。「但是我們今天在這裡,也想做點事情,運用我們的專業,守護民主。」
    「不要再打電動了!」 「看了那麼久的漫畫、廢文,就沒看你讀書那麼認真!」 「整天浪費時間不知道在網路上幹什麼。」
    :一張好看的身分證,臭了嗎? :臭了,因為不符合我的 style! 最近的身分證設計比賽,結果出來之後有各種聲音,有人覺得第一名「很醜」、「沒梗」,有人覺得「中華民國」很礙眼,有人覺得那明明就是設計師的專業,外人僭越專業、插什麼嘴。而且主辦單位很早就說設計獎不是只靠投票選出來的啊......
    大體上,一般人對斜槓的想像,就是會做很多事情的人,像是「OO師/XX家/LLL教練」這樣子。但隨著這個詞慢慢被大眾講爛,傳來傳去的結果,也讓斜槓的定義很模糊、門檻也很低,似乎變得很廉價。
    我先是個人,才是個 #hashtag 我深深相信,只有靠不斷碰撞、探索,丟掉外人輿論加諸的標籤,不是用一種不得已的態度踏入一個新領域,才能真正勝任任何事。「如何找到自己的熱情?」這種問題從來是個進行式,要更抽象的思考跟嘗試,不該妄下定論,像這樣的命題.....
    認識一些英文考試很好的人,卻不太會說、寫等創造內容相關的事。對日常用語跟類型文章(新聞等)也了解有限。 因此,開始思考這是什麼緣故?
    本文收錄於《318 佔領立法院:看見希望世代》 「雖然我們是學藝術的,一般人可能覺得我們的專業沒什麼用。」氣質出眾的總召緩緩道來。「但是我們今天在這裡,也想做點事情,運用我們的專業,守護民主。」
    「不要再打電動了!」 「看了那麼久的漫畫、廢文,就沒看你讀書那麼認真!」 「整天浪費時間不知道在網路上幹什麼。」
    :一張好看的身分證,臭了嗎? :臭了,因為不符合我的 style! 最近的身分證設計比賽,結果出來之後有各種聲音,有人覺得第一名「很醜」、「沒梗」,有人覺得「中華民國」很礙眼,有人覺得那明明就是設計師的專業,外人僭越專業、插什麼嘴。而且主辦單位很早就說設計獎不是只靠投票選出來的啊......
    大體上,一般人對斜槓的想像,就是會做很多事情的人,像是「OO師/XX家/LLL教練」這樣子。但隨著這個詞慢慢被大眾講爛,傳來傳去的結果,也讓斜槓的定義很模糊、門檻也很低,似乎變得很廉價。
    我先是個人,才是個 #hashtag 我深深相信,只有靠不斷碰撞、探索,丟掉外人輿論加諸的標籤,不是用一種不得已的態度踏入一個新領域,才能真正勝任任何事。「如何找到自己的熱情?」這種問題從來是個進行式,要更抽象的思考跟嘗試,不該妄下定論,像這樣的命題.....
    認識一些英文考試很好的人,卻不太會說、寫等創造內容相關的事。對日常用語跟類型文章(新聞等)也了解有限。 因此,開始思考這是什麼緣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好評之於自信能外求得其實是僥倖,總有那種不識貨的會把你批個一文不值。
      一種相對惹人厭但常見的例子是「我以前那麼辛苦,你們不能這麼輕鬆」。譬如許多人對兵役時長的討論、對學生上下學時間的討論都是以這樣的思維在進行。另一種表現則是拒絕社會進步,譬如拒絕去承認某些行為具有性騷擾的意涵,否則就必須要去將過去的自己理解為是一個長期進行性騷擾的「壞人」。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達克效應的主旨,即越無知的人越是自信,而實力超過一個層級的人反而過於謙虛。作者從個人見解出發,分享了三種與達克效應相關的個性,彼此之間有點接近,卻不太一樣的情形。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Thumbnail
    冒牌者容易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不夠好、太重視結果、害怕失敗。也常常求完美,容易把失敗歸類為自己的錯、甚至覺得自己配不上眼前這一切,因此,逼自己過度準備、也造就過勞的自己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大眾其實只是比較傾向喜歡某種人設,而不是你本人。
    Thumbnail
    固定型思維模式常常讓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使我們的行動和決定受限於外界的評價和期望。這種思維模式往往導致恐懼失敗,害怕挑戰,因為失敗在這種思維下被視為個人能力的不足。相反地,成長型思維模式則鼓勵我們專注於自我提升和學習。在這種思維下,挑戰被視為成長的機會,失敗則是學習和進步的一部分。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好評之於自信能外求得其實是僥倖,總有那種不識貨的會把你批個一文不值。
      一種相對惹人厭但常見的例子是「我以前那麼辛苦,你們不能這麼輕鬆」。譬如許多人對兵役時長的討論、對學生上下學時間的討論都是以這樣的思維在進行。另一種表現則是拒絕社會進步,譬如拒絕去承認某些行為具有性騷擾的意涵,否則就必須要去將過去的自己理解為是一個長期進行性騷擾的「壞人」。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達克效應的主旨,即越無知的人越是自信,而實力超過一個層級的人反而過於謙虛。作者從個人見解出發,分享了三種與達克效應相關的個性,彼此之間有點接近,卻不太一樣的情形。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Thumbnail
    冒牌者容易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不夠好、太重視結果、害怕失敗。也常常求完美,容易把失敗歸類為自己的錯、甚至覺得自己配不上眼前這一切,因此,逼自己過度準備、也造就過勞的自己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大眾其實只是比較傾向喜歡某種人設,而不是你本人。
    Thumbnail
    固定型思維模式常常讓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使我們的行動和決定受限於外界的評價和期望。這種思維模式往往導致恐懼失敗,害怕挑戰,因為失敗在這種思維下被視為個人能力的不足。相反地,成長型思維模式則鼓勵我們專注於自我提升和學習。在這種思維下,挑戰被視為成長的機會,失敗則是學習和進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