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種常見的認知誤區:《其實你很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本文摘自《其實你很好:停止自我苛責,擁抱內在小孩,和死纏爛打的焦慮Say Goodbye!》/方舟出版

九種常見的認知誤區(節錄)

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

這是很多人都有的一塊「磚頭」。所謂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顯而易見,就是說我們眼中看到的世界要麼是黑色的,要麼是白色的,很難看到中間的灰色地帶。我們很容易認為一件事要麼是好的,要麼是壞的。一個人要麼是成功的,要麼是失敗的。

實際上,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事情是絕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就好比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絕對好或絕對壞的。所謂的好人,有時也會做出一些不太好的事;所謂的壞人,有時也會有讓人為之動容的地方。

當我們以非黑即白的方式去看待一件事或一個人時,當一個認知帶有諸如「永遠,從來,根本,每次」等極端詞語時,這往往就是我們離事實最遠的時候。而當我們嘗試找尋黑白之間的灰色地帶時,這往往是我們最接近事實和最客觀的時候。

把事情全部歸咎在自己身上

這可以說是最容易讓人產生自我懷疑的一塊「磚頭」。把事情全部歸咎在自己身上,說白了,就是覺得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因為自己的緣故。

有這樣思維習慣的人,內心深處往往背負著很深的負罪感和羞恥感。他們的潛意識裡覺得自己生而為人就是有問題、有缺陷的,所以才會把自己認定是一切壞事發生的根源。然而,如果追究事實真相的話,我們往往會發現事情其實另有原因。

正是因為我們很少去檢驗和質疑自己的思維,在現實生活中也鮮有機會去調查事實真相,導致很多人一直堅信自己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造成了很多人際關係中本可以避免的誤會和矛盾。

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就是基於單一事件而武斷地對一個整體下結論。比如,我之前見過另外一位來訪者,因為父親出軌,導致父母離婚,她就因此斷定天下所有的男人都會出軌。這樣的認知使她在婚戀關係中非常掙扎,雖然前後談過幾個不錯的男朋友,但每次都因為她無法信任對方,認定對方一定會出軌,而導致雙方不歡而散。

類似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見。例如,一次演講失敗,就斷定自己不是演講的料。遇到一個不靠譜的理工男,就覺得所有的理工男都不靠譜。這類思維習慣的致命之處在於我們很容易會因為一時的受挫失敗,徹底放棄重新嘗試的決心,從而失掉本可以屬於自己的大好機會。

貼標籤

貼標籤的思維習慣,指的是用情緒化的語言來籠統地形容自己或他人。「我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他是高富帥」、「她是心機女」、「老闆是工作狂」等,都屬於給自己或他人貼標籤。

貼標籤這類認知誤區的問題在於,我們會下意識地將一個人的行為和經歷,等同於這個人本身。標籤式的語言會讓我們覺得這個人被定了性,彷彿他/她的行為會不斷重複,單一經歷會成為他/她整個人生的主旋律。

這種孤立地看待自己或他人的方式,都是不理性、不客觀和不準確的。

時下很流行的「人設」一說,就是典型的標籤式思維。「人設」就像是給每個人量身定做了一個小框子:當你在框子裡時,你就是你;當你出了框子時,好像這就是無法讓人接受的。然而,沒有任何一個人只是一維或二維的,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是立體的複雜體,是多面的。「人設」的存在很容易蒙蔽我們的雙眼,讓我們無法真實地完整地瞭解這個人。

無視或否認積極事實

陷入這類認知誤區的人,很容易過濾掉任何積極的事情,並把它解讀為「不算數」。我之前見過一位來訪者,各方面能力都算不錯,但她自己不這麼覺得。考取了一個資格證書後,她認定這是因為自己走運,碰巧矇對了考題答案。找到了心儀的工作後,她也覺得被錄取是純靠運氣。當別人稱讚她時,她總以為這是因為他人不好意思告訴她真相。就連結婚後,她都認為老公是因為實在找不到更合適的,才湊合娶了她。

當我們有意無意忽略掉生活中積極的事情,而全部關注在消極的事情上,並只用消極的事情去定義自己時,我們的世界自然會被烏雲籠罩。這些烏雲會遮蓋一切,讓我們無法看到世界原本的模樣。

「應該」法則

所謂「應該」法則,指的就是我們的執念。當生活被執念控制時,我們會有意無意地給自己或他人設立不切實際的期望值。我們會覺得自己或他人應該、甚至必須以我們期待的方式去行事。很多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身上都背著很多代表「應該」法則的「磚頭」。

我有一位來訪者,自從生了寶寶後,就一直糾結於該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她生活裡絕大多數的壓力,不僅來自繁忙的生活,更來自她對自己的高要求。她覺得自己顧了孩子,就顧不了工作;顧了工作,又疏忽了孩子。好不容易把兩者剛平衡好後,夫妻關係和婆媳關係又出了問題。矛盾剛解決後,她又會因為自己沒有加緊健身,減掉肚子上的嬰兒肥而感到內疚。為此,她覺得自己實在太失敗了。

她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對自己的期望值已經遠遠脫離了現實。可以時刻把一切都打理得很完美的,是機器,不是人。就算是機器,都會有故障的時候。只要是人,就會有局限,會累,會掙扎,會手足無措,會情緒失控,會疏忽犯錯。

當我們沒能達到自我預期時,很容易對自己產生失望和厭惡的情緒。當他人沒能做到我們覺得他們「應該」做到的事時,我們也會對他人產生類似的情緒,並進而懷疑對方對自己的付出。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該有期望。期望是該有的,我們只是需要衡量一下自己的期望是否符合現實。

raw-image

讀心術

讀心術是指自己隨意揣測他人心思,並武斷地認為自己是對的。這是每個人都容易產生的一種認知誤區,也是人與人之間產生誤會的最大罪魁禍首之一。

在我之前接受過的一個認知行為學療法培訓上,講師分享了一個讀心術的例子,讓我記憶猶新。男友開車帶女孩出去約會,女孩坐在副駕駛的座位上。由於女孩之前多次暗示對方自己想要結婚的心意,但男友都沒做出任何反應,導致她內心非常擔心和糾結。開車的過程中,女孩的內心非常焦灼。她看到男友雙眼緊盯前方,表情冷漠嚴肅,於是斷定他今天就要和她攤牌,告訴她其實他根本不想結婚。

女孩越想越怕,頭漸漸低了下去。對於女孩的這個舉動,男友沒有任何回應。她心想:「他完全不關心我,也許他早就不愛我了,也許他的心裡已經有了別人。也許他今天帶我出去吃飯,就是打算要跟我分手!」

想著想著,女孩流下了傷心和絕望的淚水。這時,男友終於注意到了,他納悶地趕緊問她為什麼哭。女孩傷心欲絕地說:「我知道你其實早就不愛我了,你就直接提分手吧,別再折磨我了!」

男友對於女孩突如其來的情緒崩潰感到非常莫名其妙,因為他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反覆追問後,女孩終於把自己所有的心理活動都告訴了男友。男友無奈地說道:「你瞎猜什麼啊?我剛才一直在想,昨天曼徹斯特那場球賽怎麼踢得那麼糟呢?」

後來女孩才知道,其實男友打算在她生日當天跟她求婚,但因為她的情緒崩潰,男友不得不把這個驚喜提早告訴了她。

這個故事聽上去像是一個笑話,但讀心術的威力就是這麼強大。當我們對自己觀察到的行為和現象進行主觀解讀時,大腦就會立刻幻化出一幅非常逼真的場景,好像我們真的可以讀懂對方的心。然而,因為這些猜想通常都基於主觀情緒,所以大多數時候都是不準確的。

情緒化推理

情緒化推理,指的是由於我們感受到的情緒非常強烈,於是就認定當下的推論一定是事實。這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認知誤區。

舉個例子,我有一位來訪者,在家裡排行老大,她下面有一個弟弟。自她記事起,父母就教育她說,她這輩子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要照顧好弟弟,因為弟弟是男孩,「男孩的命更貴重」。因此,每當她擁有一件東西時,父母就會說服她把它讓給弟弟,小到玩具、書包、文具,大到教育機會、工作機會等。她已經記不清自己為了弟弟放棄過多少次本該屬於自己的機會了。

長大成人後,弟弟的發展不如她好,但這竟成了父母苛責她的原因。他們埋怨她沒有幫助弟弟發展,給他的機會不夠多、不夠好,這些言語讓她感到內疚極了。這種內疚感跟隨了她幾十年,使她真的覺得弟弟的今天都是因為她沒有盡到一個做姐姐的責任。

因為感到內疚,而覺得是自己的錯;因為感到害怕,而覺得自己會失敗;因為感到嫉妒,而覺得伴侶出軌了。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情緒化推理的認知誤區。

災難性思維

災難性思維,顧名思義,就是經常假想事情最糟糕的可能性。比如,一門功課成績不理想,就擔心自己無法順利畢業。一天生意不熱鬧,就擔心公司會倒閉。身體出了點兒小問題,就擔心自己患了絕症。

災難性思維,往往是一連串消極可能性的集合:得到面試通知,於是開始擔心面試通不過。一想到面試失敗,就開始擔心自己徹底找不上工作。一想到找不到工作,就開始擔心由於付不起房租而露宿街頭。最後,面試還沒去,就已經因為有可能露宿街頭而焦慮難耐。

有災難性思維習慣的人,往往經常處在焦慮狀態中。正是因為思緒經常游離向未來,而未來又不完全由我們掌控,所以這樣的擔憂只會加重我們的無力感和絕望感。

細數的話,認知誤區的種類還有很多很多,以上只是平日裡比較常見的。需要注意的是,認知誤區不等於心理扭曲,有類似的思維習慣並不代表你一定是一個有心理問題的人。實際上,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會從以上九種認知誤區裡看到自己的影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方舟文化的沙龍
2會員
15內容數
方舟文化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6/23
「慢性發炎」從口腔開始 可以安然離世的關鍵 你可能有聽過,有些長者儘管年事已高,身體卻一直沒有什麼病痛,最後一下子就往生了。我們將這種情形稱為「驟然死去」或是「猝死」,那麼究竟什麼是「驟然死去」呢? 「驟然死去」的相反詞就是「逐年死去」,所謂的「
Thumbnail
2021/06/23
「慢性發炎」從口腔開始 可以安然離世的關鍵 你可能有聽過,有些長者儘管年事已高,身體卻一直沒有什麼病痛,最後一下子就往生了。我們將這種情形稱為「驟然死去」或是「猝死」,那麼究竟什麼是「驟然死去」呢? 「驟然死去」的相反詞就是「逐年死去」,所謂的「
Thumbnail
2021/06/22
遊牧民族不會蛀牙的理由 若根據蒙古國立醫科科學大學客座教授岡崎好秀先生的研究,習慣撕咬硬乳酪或肉類的蒙古遊牧民族(現在的人數似乎變少了),也如同這些野生獼猴一樣,即便沒有刷牙好像也不會蛀牙,齒列也非常整齊。
Thumbnail
2021/06/22
遊牧民族不會蛀牙的理由 若根據蒙古國立醫科科學大學客座教授岡崎好秀先生的研究,習慣撕咬硬乳酪或肉類的蒙古遊牧民族(現在的人數似乎變少了),也如同這些野生獼猴一樣,即便沒有刷牙好像也不會蛀牙,齒列也非常整齊。
Thumbnail
2021/06/21
就我的論點而言,我認為預防及改善糖尿病最重要的是,晚餐應該在晚上七點以前吃完。能在晚上七點前吃完晚餐,效果比吃藥還要好。
Thumbnail
2021/06/21
就我的論點而言,我認為預防及改善糖尿病最重要的是,晚餐應該在晚上七點以前吃完。能在晚上七點前吃完晚餐,效果比吃藥還要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非黑即白,從來就不是端看人品好壞的好方法。 不過比起深入理解一個人的複雜性,在看到每個人的片面時,就直接地給予一個定義,對於每天要處理過多資訊的我們來說,卻是相對容易的做法,因此時常陷入過於果斷的二分法中。在台灣從小的教育裡,就開始上述的文化養成,例如……
Thumbnail
非黑即白,從來就不是端看人品好壞的好方法。 不過比起深入理解一個人的複雜性,在看到每個人的片面時,就直接地給予一個定義,對於每天要處理過多資訊的我們來說,卻是相對容易的做法,因此時常陷入過於果斷的二分法中。在台灣從小的教育裡,就開始上述的文化養成,例如……
Thumbnail
以前的我,總是認為這個世界非黑即白,所有的人事物都只能靠兩邊站,沒有中間值的可能,而抱持著這樣的觀念,對待事物的看法也會比較嚴苛。 例如身邊的人犯了一個錯誤之後,可能就會收回對他原先的所有好感,甚至會將他歸納於「壞」的那一方,從此再也不聯繫。 但是隨著看到的事情多了,也漸漸變得比較能理解,人在面臨很
Thumbnail
以前的我,總是認為這個世界非黑即白,所有的人事物都只能靠兩邊站,沒有中間值的可能,而抱持著這樣的觀念,對待事物的看法也會比較嚴苛。 例如身邊的人犯了一個錯誤之後,可能就會收回對他原先的所有好感,甚至會將他歸納於「壞」的那一方,從此再也不聯繫。 但是隨著看到的事情多了,也漸漸變得比較能理解,人在面臨很
Thumbnail
這本書很科學,跳過科學的部分用自己的觀點解釋,用客觀的觀點做計劃,真正樂觀是相信我正走在實踐的道路上。 難道只能正面思考嗎? 市面上有很多正面思考、正向思維的書籍,似乎是不被允許負面思考的。 按照正向書籍執行,評估是否適合自己,察覺若過度強調正面思考,情緒反而有罪惡感,甚至討厭自己,進而更負面。 調
Thumbnail
這本書很科學,跳過科學的部分用自己的觀點解釋,用客觀的觀點做計劃,真正樂觀是相信我正走在實踐的道路上。 難道只能正面思考嗎? 市面上有很多正面思考、正向思維的書籍,似乎是不被允許負面思考的。 按照正向書籍執行,評估是否適合自己,察覺若過度強調正面思考,情緒反而有罪惡感,甚至討厭自己,進而更負面。 調
Thumbnail
分析自我狀態(應然/實然、自信/自卑或偏執等),認識特殊心態,金句選集。
Thumbnail
分析自我狀態(應然/實然、自信/自卑或偏執等),認識特殊心態,金句選集。
Thumbnail
應該思維分為兩種: 1️⃣對世界🌍和他人的應該思維。 2️⃣對自我🧍‍♂️的應該思維。 今天就來講第二種:破壞自己的咒語-我應該。 我應該 = 自尋煩惱、源自於模仿、非黑⚫即白⚪ 就像一塊大石頭🗻,讓我們在壓迫中找不到自我,進而讓我們的思維僵固化。 從而造成自我的煩惱。
Thumbnail
應該思維分為兩種: 1️⃣對世界🌍和他人的應該思維。 2️⃣對自我🧍‍♂️的應該思維。 今天就來講第二種:破壞自己的咒語-我應該。 我應該 = 自尋煩惱、源自於模仿、非黑⚫即白⚪ 就像一塊大石頭🗻,讓我們在壓迫中找不到自我,進而讓我們的思維僵固化。 從而造成自我的煩惱。
Thumbnail
不正確的思維邏輯導致不對的問題,進而產生錯誤的解法,造成或長或短且深淺不定的後果,不過仍然有機會導正,怎麼做呢?
Thumbnail
不正確的思維邏輯導致不對的問題,進而產生錯誤的解法,造成或長或短且深淺不定的後果,不過仍然有機會導正,怎麼做呢?
Thumbnail
人類最具破壞性的情緒,都是從錯誤的推理中衍生出來的。想要獲得幸福的人生,要先從糾正你腦中錯誤的觀念開始!「邏輯思考」是解決你生活困擾或情緒問題的好工具,幫助你找出阻礙幸福的「錯誤思考模式」。上篇有跟大家分享五個常見的「錯誤規則」,這篇繼續分享接下來的六個規則!
Thumbnail
人類最具破壞性的情緒,都是從錯誤的推理中衍生出來的。想要獲得幸福的人生,要先從糾正你腦中錯誤的觀念開始!「邏輯思考」是解決你生活困擾或情緒問題的好工具,幫助你找出阻礙幸福的「錯誤思考模式」。上篇有跟大家分享五個常見的「錯誤規則」,這篇繼續分享接下來的六個規則!
Thumbnail
人生最大的成功,其實是追求讓自己幸福的人生。而為什麼許多人看似生活環境條件不錯,卻會被困住而悶悶不樂。其實是因為「非理性思考」所導致,人類最具破壞性的情緒,都是從「錯誤的推理」衍生來的。想要獲得幸福的人生,要先從糾正你腦中錯誤的觀念開始!哲學諮商的「邏輯思考」是解決你生活困擾或情緒問題的好工具
Thumbnail
人生最大的成功,其實是追求讓自己幸福的人生。而為什麼許多人看似生活環境條件不錯,卻會被困住而悶悶不樂。其實是因為「非理性思考」所導致,人類最具破壞性的情緒,都是從「錯誤的推理」衍生來的。想要獲得幸福的人生,要先從糾正你腦中錯誤的觀念開始!哲學諮商的「邏輯思考」是解決你生活困擾或情緒問題的好工具
Thumbnail
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這是很多人都有的一塊「磚頭」。所謂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顯而易見,就是說我們眼中看到的世界要麼是黑色的,要麼是白色的,很難看到中間的灰色地帶。我們很容易認為一件事要麼是好的,要麼是壞的。一個人要麼是成功的,要麼是失敗的。
Thumbnail
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這是很多人都有的一塊「磚頭」。所謂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顯而易見,就是說我們眼中看到的世界要麼是黑色的,要麼是白色的,很難看到中間的灰色地帶。我們很容易認為一件事要麼是好的,要麼是壞的。一個人要麼是成功的,要麼是失敗的。
Thumbnail
上篇我們提到許多人從來沒有質疑過深植於潛意識裡的錯誤信念,這些錯誤信念可能是來自成長環境帶來的價值觀,或是成長過程中的遭遇讓自己產生了某種假設,成為我們日後在思考與判斷的前提。這些信念或認知不一定是正確的,可能會使我們做出扭曲的判斷,甚至對往後的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但我們要怎麼發現這些錯誤的假設呢?
Thumbnail
上篇我們提到許多人從來沒有質疑過深植於潛意識裡的錯誤信念,這些錯誤信念可能是來自成長環境帶來的價值觀,或是成長過程中的遭遇讓自己產生了某種假設,成為我們日後在思考與判斷的前提。這些信念或認知不一定是正確的,可能會使我們做出扭曲的判斷,甚至對往後的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但我們要怎麼發現這些錯誤的假設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