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天文臺】傅彥龍:跨越語言前的嘆息──龍瑛宗〈故園秋色〉手稿

更新於 2024/09/0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藏品/龍瑛宗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終戰之後,龍瑛宗擔任《中華日報》日文版主編,積極發表小說、隨筆與社論,在報刊上撰文推介外國經典文學。1947年,國民黨廢止報刊日文欄,龍瑛宗自此失去工作。面對茫茫前途,這位曾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躋身日本中央文壇,並且在大東亞文學者大會成為臺灣文學代表的文學家,不得不暫時放棄文學創作,到合作金庫當辦事員,養家餬口。
  〈故園秋色〉這篇作品,是他在1952年以日文寫就,卻遲遲未能發表。此篇之後,直到退休後的1977年,他才又以日文創作小說,並嘗試以中文寫作。這二十五年的空白,不僅是他個人從日文跨越到中文的漫長跋涉,也是所有「跨語世代作家」的集體命運。直到2006年,龍瑛宗離世後的第七年,〈故園秋色〉才得以重見天日。

由於所受(日文)教育的浮刻影響,筆者迄今尚未能寫就純正的國文,終身至感為憾。──龍瑛宗[1]
  1952年12月的一天晚上,龍瑛宗終於寫完〈故園秋色〉小說原稿。他執起這疊五十多頁的稿紙,再多閱讀幾遍。或許這時的他心裡已經有底,這篇以日文寫成的小說,恐怕將無法在他有生之年被刊登。他站起身,看著窗外的夜色,陷入沉思:這樣的黑夜不知會延續多久?
  所有出身於戰前的臺籍日語作家,或許都如此問過。
〈故園秋色〉手稿中,龍瑛宗全段落刪除作廢的痕跡。(藏品/龍瑛宗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戰結束,殖民地臺灣被國民政府接收。在一片「光復」熱潮裡,臺灣作家紛紛執起被戰時體制禁錮的筆,積極辦起刊物,為戰後的文化復甦盡一份心力。然而不久臺灣行政長官公署宣布,自1946年10月26日起廢止報刊日文欄。
  許多臺籍作家自幼受日語教育,更以日文進行思考和創作。在殖民統治下,他們歷經數十載裡的努力,終於創作出相較於日本作家毫不遜色的作品,甚至進出於日本中央文壇。日文欄的廢除,卻在一夕之間使這些臺籍作家武功盡廢,許多人自此放棄創作職志,緘默面對眼前的時代;剩下的人則以十年、二十年的時間,重新學習中文寫作。他們是「跨越語言的一代」,是被迫遷的一群人,被迫放棄長期耕耘的日文書寫,展開轉換中文寫作的漫漫長途。
  龍瑛宗也是背負這個集體命運的其中一人。
他們是「跨越語言的一代」,是被迫遷的一群人,被迫放棄長期耕耘的日文書寫,展開轉換中文寫作的漫漫長途。
(藏品/龍瑛宗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戰前的他,已練就水準極佳的日文創作能力。1937年,初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便一舉獲得日本《改造》雜誌懸賞小說佳作獎,從此躋身日本中央文壇,更代表臺灣文學界出席「大東亞文學者大會」。戰後,從1946年3月參與編輯《中華日報》日文欄,到1946年日文欄廢除前,他一共發表至少66篇日文作品,介紹各國文學,發表文論與社論,從文學者的角度發聲,為臺灣大眾思考面對新世代的出路。
  然而在日文欄廢止後,他的日文創作能力已成為無用武之地的尷尬。不同於楊逵、張我軍等幼時受過書房漢文教育的作家,龍瑛宗毫無漢文基礎。日文欄廢刊後,原本擔任《中華日報》日文欄主編的他就此失業。
  面對失業與島內的通貨膨脹,前途茫茫的他輾轉在1949年進入合作金庫擔任基層事務員。沒有發表日文作品的空間,文學之路被截斷,龍瑛宗什麼都不是了。他就只是一個平庸的上班族。經過數年的創作空白,1952年12月才又創作日文小說〈故園秋色〉,但這篇小說在他生前未曾刊登。
  〈故園秋色〉描寫一則愛情悲劇:沈茂亭回到故鄉與汪彩雲結婚。雖是媒妁之婚,沈茂亭愛戀著彩雲,希望與她在故鄉靜謐的蜜柑園裡談戀愛。然而,沈茂亭看不出彩雲內心裡仍無法忘卻的繾綣回憶,那是就讀女學校時的她,與上日本大學的男子馮式河,在夏日的河邊幽會。她的少女心深深受馮式河的才華與神采撩動。後來,隨著婚姻生活步上軌道,兩人日漸情深。一次傷寒的來襲使彩雲病倒。在沈的悉心照顧下,彩雲從瀕死的險境康復,但照顧彩雲的沈茂亭卻染上傷寒,於是在家後的蜜柑園小屋養病。小說的最後,彩雲送水給沈的途中,馮式河來向她告白,彩雲在一陣拉扯推辭之下才使馮式河死心離開,打開房門才發現沈茂亭已斷氣,倒臥地上。
  〈故園秋色〉雖是一則愛情悲劇,卻也暗示著龍瑛宗的命運:昔日以日文創作的風采無法重溫,眼前的時代又如傷寒般險惡,文學的夢想在現實中不可避免地死去。〈故園秋色〉沒有刊登,也許是無人幫忙翻譯,或是被退稿,又或是提及當時公共衛生不佳、疫情頻傳的時事而不敢投稿,現在的我們未能知道原因。
  1952至1976年間,龍瑛宗沉潛於銀行工作與日常生活之間。在大兒子劉文甫的眼中,龍瑛宗每日下班回家吃過晚飯,便獨自坐在椅子上,閱讀,吸菸,沉思,但從未告訴家人他究竟在想什麼。在那安靜的一兩個小時裡,龍瑛宗彷彿在內心的荒野裡進行孤獨的跋涉。日復一日。
  這段時期是他生命中的苦悶時日。文友前輩與知己一一離世;因為不具大學學歷,工作升遷不順,開會報告時又無力以國語應對;與妻子感情不睦,心情抑鬱,經常到大兒子文甫的房間訴苦。他說他想要跳樓,將自己拋離令他痛苦的這世界。
  三十歲才開始學中文的他,起初透過同於合作金庫工作的作家張我軍學中文,張我軍死後是透過作家文心(許炳成)、兒子文甫、下屬盧福地與孫女等人,但沒有一個夠長期教導他。他讀《國語日報》學中文,卻只能寫出生硬、稚氣的文字。
  1976年,甫退休的龍瑛宗重新執筆創作,先以日文創作小說《紅塵》,得不到讀者回響,又嘗試以中文創作。但殘酷的是創作量不如以往,他的中文文字又難以如日文那樣表達他細膩深邃的感受,於是再難以受到文壇關注。
  〈故園秋色〉這篇日文小說,在半世紀後才得以翻譯成中文,收入於《龍瑛宗全集》出版,被讀者閱讀。〈故園秋色〉是孤獨蠹魚(註一)創作顛峰期的最後嘆息,此後是庸碌浮沉於世的漫漫長夜。半世紀的等待,是這位沉默失意的臺灣文學家跨越語言的坎坷歷程。
〈故園秋色〉是龍瑛宗創作顛峰期的最後嘆息,此後是庸碌浮沉於世的漫漫長夜。
(藏品/龍瑛宗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註一:《孤獨な蠹魚》是龍瑛宗於1943年出版的文學評論集,書名有自喻的意思。
[1] 龍瑛宗,〈新春閑談復興國劇〉,合作金庫《作業動態簡訊》稽核第八號,1974年1月25日。收錄於《龍瑛宗全集》第六冊,頁312。

★作家小傳
龍瑛宗(1911-1999),出生於新竹北埔,客籍作家,本名劉榮宗。以知識份子的複雜心理為主要關懷、結合詩人纖細情感為特色,文學創作成果涵蓋小說、新詩、評論、隨筆。具有詩人性格的龍瑛宗,相對較為偏好詩意、感性、藏而不露的表現方式,龍瑛宗文學有殖民地知識份子在批判、抗爭形象之外,屬於纖細的、複雜的感性面向。
★ 延伸閱讀
★ 觀測員簡介
傅彥龍 臺大社會系畢業,現就讀清大臺文所碩士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張藏書票、一門重生的技藝,如何隱喻了沖繩與整個東亞局勢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沖繩張子虎」藏書票,見證了在王國的時代之後,如同「張子老虎」一般無力的清國,大大影響了台灣與琉球(沖繩)的近代命運……
    近年來,沖繩觀光的話題在台灣的討論度很高,然而沖繩的歷史,在台灣卻較不為人所知。許多人會直接把沖繩當作日本的一部分,但沖繩過去其實擁有自己的獨立國家「琉球王國」!在臺文館的典藏文物中,有一張藏書票,上頭有一艘和日本風格大相逕庭的沖繩船圖樣,就讓它帶領我們,航向那個曾經不屬於日本的琉球王國。
    在網路上,常有些文章被鄉民(網路使用者)推文:「我媽問我為什麼跪著看螢幕」,今天,有一本書值得我們回頭「朝聖」,就是1923年動筆、1925年出版的《十項管見》。作者蔡培火寫了十篇社論,針砭臺灣社會狀況,今日讀來,方知蔡先生根本先知一尊。好了,穿好護膝,來翻翻這本書。
    身份證明往往是政府監控人民的手段,但不可否認的是,證件也是形塑自我認同的工具。藉由三毛的學生證,回顧三毛筆下的初中生活,已經看得出她崇尚自由的性格。這張學生證帶來的不是榮譽,是沉悶的考試和填鴨教育,停止接受正規教育的三毛,開始在家自學,傳奇的一生也隨之展開……
    關於那個年代,我們模模糊糊都耳聞過,卻很少扎扎實實地了解過。 如果你也對「陳文成」有些好奇,我們挑選了一篇比較好入口的短篇奇幻小說「煙火」,剛好是以陳文成為主角,或許你可從中稍微窺探到那個年代的模樣。
    1946年,一群才華洋溢的熱血青年們,在動盪的時代中,用舞台展現對於社會的深刻關懷,用台語傳達捍衛在地文化的力量,表現本土特色,卻在幾次演出風光結束後,四六事件發生,成員有人被槍斃、有人受牽連入獄,其他人則紛紛逃亡,社團匆匆解散。
    一張藏書票、一門重生的技藝,如何隱喻了沖繩與整個東亞局勢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沖繩張子虎」藏書票,見證了在王國的時代之後,如同「張子老虎」一般無力的清國,大大影響了台灣與琉球(沖繩)的近代命運……
    近年來,沖繩觀光的話題在台灣的討論度很高,然而沖繩的歷史,在台灣卻較不為人所知。許多人會直接把沖繩當作日本的一部分,但沖繩過去其實擁有自己的獨立國家「琉球王國」!在臺文館的典藏文物中,有一張藏書票,上頭有一艘和日本風格大相逕庭的沖繩船圖樣,就讓它帶領我們,航向那個曾經不屬於日本的琉球王國。
    在網路上,常有些文章被鄉民(網路使用者)推文:「我媽問我為什麼跪著看螢幕」,今天,有一本書值得我們回頭「朝聖」,就是1923年動筆、1925年出版的《十項管見》。作者蔡培火寫了十篇社論,針砭臺灣社會狀況,今日讀來,方知蔡先生根本先知一尊。好了,穿好護膝,來翻翻這本書。
    身份證明往往是政府監控人民的手段,但不可否認的是,證件也是形塑自我認同的工具。藉由三毛的學生證,回顧三毛筆下的初中生活,已經看得出她崇尚自由的性格。這張學生證帶來的不是榮譽,是沉悶的考試和填鴨教育,停止接受正規教育的三毛,開始在家自學,傳奇的一生也隨之展開……
    關於那個年代,我們模模糊糊都耳聞過,卻很少扎扎實實地了解過。 如果你也對「陳文成」有些好奇,我們挑選了一篇比較好入口的短篇奇幻小說「煙火」,剛好是以陳文成為主角,或許你可從中稍微窺探到那個年代的模樣。
    1946年,一群才華洋溢的熱血青年們,在動盪的時代中,用舞台展現對於社會的深刻關懷,用台語傳達捍衛在地文化的力量,表現本土特色,卻在幾次演出風光結束後,四六事件發生,成員有人被槍斃、有人受牽連入獄,其他人則紛紛逃亡,社團匆匆解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我許久沒讀吉村昭的小說了,有點因生活忙碌而疏遠朋友的愧疚感。所以,今天,取出他的短篇小說集《法師蟬》(新潮社,1993),就讀同書名小說〈法師蟬〉這一篇,因為我猜想這篇應該是他此選集中最得意的作品。   〈法師蟬〉篇幅不大,大概9千字左右,靜心定氣很快就能讀完。小說內容也不複雜,開頭寫道主角星野
    Thumbnail
    到了1980年代則是天才的時代,詩人夏宇用《備忘錄》轟動文壇,夏宇的故事仍在傳唱,與主題也不相符,且按下不表。要提的是另一個天才──林耀德。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在查閱日本網路新聞上,我屬於後知後覺的受眾,例如,若有我心儀的名人作家逝世,我總要遲個幾天才知道。不過,這並不妨礙我的求知熱情,因為深居台北的陋巷裡,我仍然享有與國家通訊社日文編譯組同等機會,只要我綜合細讀該報導,確定敘事的構架,就可以正式開工了。今天,日本雅虎新聞刊載暢銷書作家宗田理(1928年5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四十歲以上的台港東南亞華人的青春歲月裡,總有一塊是金庸駐留的。 而我,是高中開始結緣的。當時金庸還未解禁, 鹿鼎記封面書名是"小白龍 司馬翎著"。楊過跳下絕情谷就再也沒上來呢!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我許久沒讀吉村昭的小說了,有點因生活忙碌而疏遠朋友的愧疚感。所以,今天,取出他的短篇小說集《法師蟬》(新潮社,1993),就讀同書名小說〈法師蟬〉這一篇,因為我猜想這篇應該是他此選集中最得意的作品。   〈法師蟬〉篇幅不大,大概9千字左右,靜心定氣很快就能讀完。小說內容也不複雜,開頭寫道主角星野
    Thumbnail
    到了1980年代則是天才的時代,詩人夏宇用《備忘錄》轟動文壇,夏宇的故事仍在傳唱,與主題也不相符,且按下不表。要提的是另一個天才──林耀德。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在查閱日本網路新聞上,我屬於後知後覺的受眾,例如,若有我心儀的名人作家逝世,我總要遲個幾天才知道。不過,這並不妨礙我的求知熱情,因為深居台北的陋巷裡,我仍然享有與國家通訊社日文編譯組同等機會,只要我綜合細讀該報導,確定敘事的構架,就可以正式開工了。今天,日本雅虎新聞刊載暢銷書作家宗田理(1928年5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四十歲以上的台港東南亞華人的青春歲月裡,總有一塊是金庸駐留的。 而我,是高中開始結緣的。當時金庸還未解禁, 鹿鼎記封面書名是"小白龍 司馬翎著"。楊過跳下絕情谷就再也沒上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