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呢?
一直以來,在受教育與工作經驗中,光芒與關注向來較多集中在外向者身上,
似乎所有的資源與能量都傾向在外向者那一段的天平。
因為形象好、反應快,很討喜,大多數的人們喜歡這種人(特別是長輩們!)
懂得聚集鎂光燈關注來幫自己解決事情,這是我忌妒與羨慕外向者的地方。
我一直以為外向者過得比較好,所以過了一段刻意模仿的日子。
披著在職場上比較吃香的"外向者"的皮,勉強自己去不擅長的職位兼差了數月。
特別是在《斜槓青年》的盛行觀念下,我以為模仿、學習外向者的”兼差斜槓青年”生活會讓我自己的生命相當精彩。
直到某次在溝通課程練習中與外向者溝通之後才發現並非我所想,外向者往往也有自己的盲點:例如易隨之起舞、能量與思想發散、因為容易受外界影響而搞錯本質、模糊主軸與發展方向、難做聚斂性的深度專注討論發展與連串策略性的布局等等。
特別是我觀察如果對於“斜槓青年”這個概念沒有深入研究其出發本質,再加上對現象的錯誤解讀,就會發現有許多人變成下列情況:「什麼都有碰一下,好多才多藝。」→「什麼都碰一下,可是好像什麼都不精?」→「很會講很敢碰,但是產出來的價值有落差或是根本沒有。」
一個可以很廣,一個可以很深。
原來這個感覺就像男與女、陰與陽般,看似對立實則彼此互補般的共同存在於世。如果彼此沒有承認彼此的存在重要性,溝通過程中的互相對立、不理解,不但會消耗彼此原有的力量與天賦,也難達成彼此共同利益的合作。
從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是內向者呢?
發現自己愛躲避人群,專挑沒人的地方走、發現自己慣於獨處的時間比例居多、發現跟人無目的交際打發時間會累累、發現自己的內心小世界很龐大、發現自己不喜歡講電話(竟然還因為生活去兼差了痛苦的總機,自己還因此默默作了SOP)、喜歡聽別人說話甚過於自己發表、喜歡文字發表與記錄、討厭電話行銷與陌生開發。喜歡隨時準備(因為腦中隨時有Plan A、B、C在跑)
而過往我認為自己不夠好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用所處社會中的外在價值觀與量測標準來評判自己,實際上並不能夠精確的測量出內向者的才華表現與內心豐富世界的精彩細膩。
例如我不喜歡隨意發表意見,因此常造成別人覺得我:「沉默、安靜、很難搞」的外在印象。但如果私底下主動問我意見或看法,常常就是一擊必殺、一語中的的策略性建議(有次行銷團隊機哩瓜啦在討論什麼是”剛需”?我突然一句「為何不從馬斯洛層次下手思考?」語驚四座,突破盲點,瞬間議題風向轉換。)
行銷自己是這世界上最困難的事。
這句話對內向者來說特別適用,但此書提供了很多實用的溝通建議,內向者的才華往往不為人所知,而透過適當的策略布局準備、有效率的選擇溝通工具展現,往往能達到精確溝通、精準行銷的目的
例如書中提到以下在工作中不可缺的溝通準備情境,都讓身為內向者的我點頭稱是:
●遠距會議的提早預備與細節注意(特別適用於準備成為遠距工作者的我)
●電話:雖然有語言的抽象討論空間,但是可以即時性的交流資訊
●文字:明確的具體紀錄特性(內向者整理與傳播思緒的大利器!)
解決衝突,往往被認為是內向者不擅長的部分,但是其特質有時是一項隱性的利器,在拉長溝通戰線、冷靜不輕易隨之起舞等等的原則之下,內向者的力量往往比自己想得還要來得大,端看如何聰明地使用。
成為有自己力量的內向者
真實的挖掘自己、不再辛苦扮演自己不適任的角色!
挖掘自己天生擅長的部份,即使不擅溝通、當場表達,也有意識地透過各項管理工具與方法展現自己願意知道他人想法的態度!
也因為一直刻意模仿,實在是一件很耗費心力的事,以前的自己困於對外向者的職涯與生活比較精彩的刻板印象中,時時要求自己裝扮好外在盔甲上戰場,刻意裝活潑與笑容去融入職場環境,卻忘記聚焦於自己的內心威力無比的原力光劍,直到感覺被掏空。
所謂的"適應世界",並不是指去刻意耗費心力扮演、模仿另外一種物種的優點。(反而會成吃力不討好的四不像)
而是應該發揮自己的天生優勢,找到適用的方法去擴大自己與世界對應、連結的適應力。
重新正視身為自己的原有力量,
找到並學會適合自己的溝通與展現方法,
才是實踐自己斜槓人生的最好出發點。
("作自己好自在"這句廣告詞可以肉體與心靈兼用,好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