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談】創作者心理與讀者期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會突然談論「創作者心理」與「讀者期望」這兩件事,其實沒什麼特別的原因,就只是剛好有感而發。


創作者心理

raw-image

身為一名創作者,不論你是作家、音樂人、漫畫家、編劇、影視工作者,還是遊戲製作者,生涯之中可能都有機會推出一部受人矚目、大受歡迎的作品。在經過百般刻苦的磨練與成長、經由雙手培養出來的成品能夠被人喜歡,我想任何一位認真的創作者一定都會很開心。

然而,在初嚐爆紅之後,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接下來的作品將會被拿來作比較。」──這很殘酷,卻又是血淋淋的真實、即將降臨在任何一位創作者身上的狀況。尤其是當他們的第一部作品被吹捧到某個高度時,與新作品之間要不就是存在一段無法企及的差距,要不,就是運氣很好地超越它──但這是很困難的,為什麼?

隨著創作題材的發展,創作者能夠伸展拳腳的空間也不一樣。不同的元素、不同的材料所需要使用的敘事手法、變化、埋藏,不盡然能夠完全比照前作的方式去執行。因此,當創作者們推出了一部與前作背景不同、不同素材的作品時,它「不一定」能夠帶來與前作相同程度的感動。

那麼,面對讀者們不一的反應,創作者能做什麼呢?

概括承受」,我想這是大部分創作者會做、唯一能做的事。

“為什麼?不說點什麼嗎?你不說些讓讀者能夠理解的事情嗎?”

不對,這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1.我們不應該指導讀者如何欣賞作品,應該要讓讀者自行體會。

2.我們不應該干涉讀者的思考,即便他們對作品的解讀可能真的是錯的──但就是不行。

3.我們不應該花太多時間在解釋作品上──即便立意良好,但這樣的行為是在親手摧毀作品堆積出來的價值,也是否定我們在作品裡埋下的心血。

──這就是部分創作者們的心理狀態。於是,在接受眾多的稱讚與批評後,創作者就摸摸鼻子,埋頭繼續寫著他的下一部作品──但我並不是在指控,創作者的每部作品就應該獲得稱讚、不可有負面聲音。畢竟這可是成長的過程、邁入下一階段的契機,任何一位創作者其實都不會無視這個機會,讓自己大有長進

這些,其實就只是很單純地在描述一位創作者的心境,我所謂的「創作者心理」。


讀者期望

raw-image

讀者的期盼一直都是與創作者之間重要的連結。它能夠協助創作者獲得回饋、得到建言,並且透過他們的每一字每一句,來感受讀者們的支持與熱情──然而,有時候這份愛實在是很沉重,如我在談論「創作者心理」時所提,讀者的期望越高,根據他們的反應有時也會摔得越痛。

我過去曾寫過一篇談論赤燭遊戲的文章:

我節錄末尾一段話,是我認為「如果你希望讓喜愛的創作者心裡舒服一點」,那你可以嘗試使用的“心理狀態”:

“《返校》傳達了很多事情,絕對不是只在強調「白色恐怖很恐怖」這點上。此外我們也看見,赤燭操作我們所熟悉的那些要素的用心與堅持,這些都是十分困難、需要花時間構思,才能讓每一個節點每一個線條完美契合。”

“在《還願》到來以前,我們應該重新以「零」的態度去等待他們的新作。不要預先設想、不要單一限縮,等到《還願》到來,我們再以一名「玩家」、「讀者」、「觀眾」的心態,去好好遊玩、好好欣賞這部作品,體驗赤燭為我們再度帶來新的感受、美好,與恐懼。”

不過「讀者期望」是無法避免的。任何人都沒權力、沒資格也不應該阻止、甚至譴責他們發表心得與感想、或者決定他們應該說出什麼話

身為一名讀者,保有期望是理所當然的事;只是,我們偶爾可以寬容一點。
創作者的每一件作品,不見得總是能夠拿出相同水準、相同程度的表現,但要是你夠敏銳,一定能從創作者接下來的作品中看出他們進步的痕跡。如果在指出不足的同時,我們也能夠表達鼓勵、看見創作者的成長,我想,每一位創作者都會為此感到雀躍。



───


※如果您想第一時間讀到我的文章與小說創作,
歡迎追蹤我的Vocus臉書《村長村》

認同我的創作價值嗎?如果您願意支持我的創作、希望協助我能持續寫作,歡迎使用下方由Vocus提供的贊助功能、或是透過我的名片按下五次Like,協助我持續創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oonrogu-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8/06
菜鳥談其實就是大雜燴專欄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avatar-img
Moonrogu的歡樂鳥窩
15.0K會員
2.1K內容數
Moonrogu的歡樂鳥窩是個Moonrogu主觀觀點的集中地,你可以在這看到奇幻小說、創作觀點、平台生態觀察,以及不定時的討論互動。
2025/04/15
以現狀來說,創作者的機會其實還是很充沛多元的。只是由於近幾年創作者數量遽增,也可能讓不少人有「僧多粥少」的感受。然而我認為關鍵問題,其實在於很多人還是習慣聚焦實體出版,卻忽略了其它的發展手段,這都是對整體數位市場環境不夠了解所造成的情形。 我認為,既然選擇投入數位市場,那就應該試著換一套思維
Thumbnail
2025/04/15
以現狀來說,創作者的機會其實還是很充沛多元的。只是由於近幾年創作者數量遽增,也可能讓不少人有「僧多粥少」的感受。然而我認為關鍵問題,其實在於很多人還是習慣聚焦實體出版,卻忽略了其它的發展手段,這都是對整體數位市場環境不夠了解所造成的情形。 我認為,既然選擇投入數位市場,那就應該試著換一套思維
Thumbnail
2025/04/13
現在請跟著我想像一下,稿紙是一張地圖,筆(好啦或者鍵盤手機)是你的油燈(好啦手電筒好不好)。 而你,是個冒險者,身處在這片地圖中心,周遭全是黑暗迷霧──你,要怎麼揮開迷霧的糾纏,開啟視野呢?
Thumbnail
2025/04/13
現在請跟著我想像一下,稿紙是一張地圖,筆(好啦或者鍵盤手機)是你的油燈(好啦手電筒好不好)。 而你,是個冒險者,身處在這片地圖中心,周遭全是黑暗迷霧──你,要怎麼揮開迷霧的糾纏,開啟視野呢?
Thumbnail
2025/04/09
這是一篇提醒人類思考能力仍是我們在未來生存必備能力,即便AI當道也是如此的文章。相反的,越是依賴AI,並因為有了AI就放棄思考,其實形同於自主性退化。
Thumbnail
2025/04/09
這是一篇提醒人類思考能力仍是我們在未來生存必備能力,即便AI當道也是如此的文章。相反的,越是依賴AI,並因為有了AI就放棄思考,其實形同於自主性退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既然我們沒辦法全然猜透讀者稱讚的意圖,那麼,我們就以「平常心」來看待所有評價就好。不論是好還是壞,任何評論都可以看一看,當作是鼓勵或是鞭策自己的動力,但絕對不能就此滿足,以為被稱讚了,就能一輩子都不求成長。 毫無節制的掌聲是毒藥。過度依賴、留戀過去的掌聲,則是足以摧毀人心的毒癮。
Thumbnail
既然我們沒辦法全然猜透讀者稱讚的意圖,那麼,我們就以「平常心」來看待所有評價就好。不論是好還是壞,任何評論都可以看一看,當作是鼓勵或是鞭策自己的動力,但絕對不能就此滿足,以為被稱讚了,就能一輩子都不求成長。 毫無節制的掌聲是毒藥。過度依賴、留戀過去的掌聲,則是足以摧毀人心的毒癮。
Thumbnail
寫作也是種創作,創作是指創造與眾不同的事物,當沒有可參考或參照物時,創作者往往對自己的作品感到不安與懷疑,真的夠好嗎? 事實上,作品的誕生,就代表創作者克服從眾的眼光,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並願意接納內心的不安,將作品展示在眾人眼前——這就是作品的意義與價值,是創作者的成長歷程。
Thumbnail
寫作也是種創作,創作是指創造與眾不同的事物,當沒有可參考或參照物時,創作者往往對自己的作品感到不安與懷疑,真的夠好嗎? 事實上,作品的誕生,就代表創作者克服從眾的眼光,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並願意接納內心的不安,將作品展示在眾人眼前——這就是作品的意義與價值,是創作者的成長歷程。
Thumbnail
或許很多創作者也試過,在孤獨的創作路上,總是會覺得自己創作的作品在自己眼中總是不好,完成作品後再看就是不喜歡,甚至覺得別人的總是更加好。面對這種想法,很多人會努力地掙扎,想要脫離又不知不覺走回頭,不斷地在這種思維模式上徘徊。創作者似乎需要很高的心理質素,但或許只是走錯了路。
Thumbnail
或許很多創作者也試過,在孤獨的創作路上,總是會覺得自己創作的作品在自己眼中總是不好,完成作品後再看就是不喜歡,甚至覺得別人的總是更加好。面對這種想法,很多人會努力地掙扎,想要脫離又不知不覺走回頭,不斷地在這種思維模式上徘徊。創作者似乎需要很高的心理質素,但或許只是走錯了路。
Thumbnail
從正式在網路發表文章至今應該也要邁入第四年。這四年來,我的文章從沒沒無聞到逐漸有人看,再到開始有留言與轉貼文章連結的評論,對我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既然有回饋,就表示你的文字確實有被送到預期之外的讀者面前,並能夠激起思辨。 讀者與文字的連結模式存在謬誤嗎? 答案是:都有可能。
Thumbnail
從正式在網路發表文章至今應該也要邁入第四年。這四年來,我的文章從沒沒無聞到逐漸有人看,再到開始有留言與轉貼文章連結的評論,對我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既然有回饋,就表示你的文字確實有被送到預期之外的讀者面前,並能夠激起思辨。 讀者與文字的連結模式存在謬誤嗎? 答案是:都有可能。
Thumbnail
這件事是最近發生的,其實我還在學著怎麼調適,這篇主要內容是在敘述我在創作上的偏執行為,以及給我帶來的困擾。 今年總算是開始認真畫原創的東西了,在這之前一直都是在畫二創,這次因緣際會的決定要開始經營已經想了很久但遲遲沒動筆的原創。 E 現在時不時還是會這樣想,不管是在看小說還是漫畫,看著看著自己也會想
Thumbnail
這件事是最近發生的,其實我還在學著怎麼調適,這篇主要內容是在敘述我在創作上的偏執行為,以及給我帶來的困擾。 今年總算是開始認真畫原創的東西了,在這之前一直都是在畫二創,這次因緣際會的決定要開始經營已經想了很久但遲遲沒動筆的原創。 E 現在時不時還是會這樣想,不管是在看小說還是漫畫,看著看著自己也會想
Thumbnail
桌遊出版社在測試遊戲時,心態跟設計師差很多。但基本上脫離不了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3個面向:創意、商品與募資。
Thumbnail
桌遊出版社在測試遊戲時,心態跟設計師差很多。但基本上脫離不了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3個面向:創意、商品與募資。
Thumbnail
不管是在哪個平台寫作,我想大多數人都一定經歷過初期要不是默默了寫數萬字卻還是默默無名,不然就是偶然被薦上新人專欄、熱門推薦曇花一現,增長了些讀者卻在幾天之後好不容易得到的關注又立刻不見。接下來,就是迎來長達數個月默默無名的窘境與折磨,讓人不知道該繼續下去還是就此放棄,因為不管做多少努力、寫多少字都是
Thumbnail
不管是在哪個平台寫作,我想大多數人都一定經歷過初期要不是默默了寫數萬字卻還是默默無名,不然就是偶然被薦上新人專欄、熱門推薦曇花一現,增長了些讀者卻在幾天之後好不容易得到的關注又立刻不見。接下來,就是迎來長達數個月默默無名的窘境與折磨,讓人不知道該繼續下去還是就此放棄,因為不管做多少努力、寫多少字都是
Thumbnail
不久之前,我也曾認為作者應該虛心接受建議,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創作更好。 可是隨著時間的經過,進入職場並且將創作視為一種省錢娛樂、興趣交流之後,我的心態完全改變了。 我察覺自己不需要任何純粹的負評。 有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作者不思進取,尤為可悲,是作為創作者的死亡更是整個產業的淪喪——並不誇張,有很多讀者
Thumbnail
不久之前,我也曾認為作者應該虛心接受建議,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創作更好。 可是隨著時間的經過,進入職場並且將創作視為一種省錢娛樂、興趣交流之後,我的心態完全改變了。 我察覺自己不需要任何純粹的負評。 有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作者不思進取,尤為可悲,是作為創作者的死亡更是整個產業的淪喪——並不誇張,有很多讀者
Thumbnail
作者如何看待的作品,跟一個讀者如何看待作品,其實是兩個不同的考慮。 試想想,很多人也會說到,作者本身也是讀者,所以平台不會缺乏讀者人數。 但請細心一想,你身為作者的時候,又是否真的會從讀者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作品? 這一點跟出版或商業考慮無關,在於態度。 「嚴以待人,寬以律己」是一種態度... //
Thumbnail
作者如何看待的作品,跟一個讀者如何看待作品,其實是兩個不同的考慮。 試想想,很多人也會說到,作者本身也是讀者,所以平台不會缺乏讀者人數。 但請細心一想,你身為作者的時候,又是否真的會從讀者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作品? 這一點跟出版或商業考慮無關,在於態度。 「嚴以待人,寬以律己」是一種態度... //
Thumbnail
隨著創作題材的發展,創作者能夠伸展拳腳的方式也不一樣。不同的元素、不同的材料所需要使用的敘事手法、變化、埋藏,不盡然能夠完全比照前作的方式去執行。因此,當創作者們推出了一部與前作背景不同、不同素材的作品時,它「不一定」能夠帶來與前作相同程度的感動......
Thumbnail
隨著創作題材的發展,創作者能夠伸展拳腳的方式也不一樣。不同的元素、不同的材料所需要使用的敘事手法、變化、埋藏,不盡然能夠完全比照前作的方式去執行。因此,當創作者們推出了一部與前作背景不同、不同素材的作品時,它「不一定」能夠帶來與前作相同程度的感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