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與教育裡的困境,當我做不到時?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我看過許多教養與教育文。有些家長往往能對孩子很好,卻轉身抱怨父母。有些人照顧父母,卻轉身向朋友抱怨。有些人充滿愛,卻偶爾會對伴侶、手足與孩子爆炸。

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我也會這樣?我尤其不能理解,為什麼我不會對學生發怒,卻偶爾會跟孩子使性子?

在「宣稱愛」與「實踐愛」中,有一種落差。落差的原因,也許來自於我們尚未修復。過去被嚴苛對待的方式,變成對自己的苛刻,變成對完美的渴求。我身邊人或多或少有類似的原則,沒有9.5分把握,絕不出手。(實際上,我自己就是……)

所謂嚴苛,也許只是過去一句話。「這個你也不會喔~~」、「也沒有多好啊~~」。或者是鞭笞你的錯誤,在大庭廣眾下丟你考得差勁的試卷,甚至是真實的體罰。少一分打一下、不及格打幾下,那冷言冷語,搭配一臉輕蔑,我都曾遭遇過。寫出文字的當下,我可以感受情緒在心中奔騰。(這樣不夠完美的自己,日後怎麼可以出手呢?!我曾在心裡問過自己千百次)

raw-image

我可以真實的信任書標所說「你的存在就是美好」(藉由努力調整自己接受他人,也是對完美的追求吧!),卻很難信任我的存在就是美好。我曾對著幾個人說「你的存在就是美好」、「你不需要做任何事就很美好」,除了我六歲女兒開心接受,其他成人聽到的第一個反應都是掉淚。

因為那不是我們感受到的。

我們在頭腦裡認知「你的存在就是美好」,也對別人這麼說,可是進不去心裡,「我」的存在就是美好?是嗎?

也許是大聲吶吼,才不是呢!或是低聲否認,不是,我不是這樣被對待的,我的存在才不是美好。


互助諮商講被冰凍的需求,讓我沒有能力把批評與建議分開來。我有時覺得像是誤闖公路的小兔子,被車頭燈一照,我就僵在那裏了。

我沒有能力分辨、沒有能力處理,就是僵在那裏。

任由過去的批評一湧而上,把自己批得體無完膚。


我花了幾年的時間,才知道為什麼還是會對小孩、家人生氣。在宣稱愛與實踐愛的過程中,那總會從縫隙滲透出的煩躁、不滿與憤怒,與我自身的挫折、自責等糾結密切相關。直到我的夥伴在互助諮商時對我說,「我已經很好了」,我總會大哭。(我的頭腦會辯駁,明明不夠好……)


直到我發現自己有個被冰凍的需求,追求某種樣態的完美,以及伴隨而來無名的情緒與自卑,我才更認識自己。(該死的完美追求,確實讓我愈來愈好,但也讓我畏縮)


走了很長的路,我才有動力翻開這本《不完美的禮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與文生態系
52會員
90內容數
時間學苑是一個引導大眾進行「經濟思辨」的教育品牌,期待透過跳脫學院的經濟學理論,帶領大家思辨生活裡的經濟議題,也讓大眾認識「生活經濟學」的運作,成為培養個人金融素養之底蘊。
與文生態系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去年時間學苑剛成立時,國峰老師曾分享擁有金融素養可以讓人心情平和,聽起來有點玄虛。但經過兩年多來的實證,愈來愈可以理解後,最近也將我所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大學生。 在經濟思辨主題的最後一週課程,請學生用學到的經濟學知識,來分析我另外一群學生打工的原因:「希望趕快還完學貸!」 在分組討論時,我聽到
Thumbnail
2025/04/25
去年時間學苑剛成立時,國峰老師曾分享擁有金融素養可以讓人心情平和,聽起來有點玄虛。但經過兩年多來的實證,愈來愈可以理解後,最近也將我所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大學生。 在經濟思辨主題的最後一週課程,請學生用學到的經濟學知識,來分析我另外一群學生打工的原因:「希望趕快還完學貸!」 在分組討論時,我聽到
Thumbnail
2025/04/20
在中、小學生的營隊之後,這三週嘗試將經濟素養帶給大學生。雖然學生在高中會學過「供需」、「看不見的手」等概念,但很少能直接解讀新聞或應用在生活中。 所以我們當然要來試試看囉!   知道自己不知道嗎? 一開始,讓學生閱讀新聞,分組解讀。 雖然學生討論得很快樂,但他們的解讀不脫網路留言:她很
Thumbnail
2025/04/20
在中、小學生的營隊之後,這三週嘗試將經濟素養帶給大學生。雖然學生在高中會學過「供需」、「看不見的手」等概念,但很少能直接解讀新聞或應用在生活中。 所以我們當然要來試試看囉!   知道自己不知道嗎? 一開始,讓學生閱讀新聞,分組解讀。 雖然學生討論得很快樂,但他們的解讀不脫網路留言:她很
Thumbnail
2025/04/05
關稅新聞這兩天讓許多人跳腳,有人開始指責政府談判不力,也有人開酸,「說什麼台美關係多好……」。關於這樣的大新聞,眾人心慌慌。不妨從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視角,重新理解:關稅是懲罰?還是談判工具?我們該怕嗎?還是該動起來? 關稅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所得稅」是直接對個人或企業的收入徵收,直接影響個體
Thumbnail
2025/04/05
關稅新聞這兩天讓許多人跳腳,有人開始指責政府談判不力,也有人開酸,「說什麼台美關係多好……」。關於這樣的大新聞,眾人心慌慌。不妨從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視角,重新理解:關稅是懲罰?還是談判工具?我們該怕嗎?還是該動起來? 關稅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所得稅」是直接對個人或企業的收入徵收,直接影響個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許多來到治療 室找我諮商的人,時常抱著極為矛盾的心情 。 一方面,當他們訴說著自己 在 原生家庭中所曾經歷的虐待、遺棄、疏忽,以及種種不合理的管教時,他們的眼神似乎都在殷切詢問我:「 會發生這些,並不是我的錯,對吧?! 」 然而,我卻又可以從他們種種令人心疼與鼻酸的故事中....
Thumbnail
許多來到治療 室找我諮商的人,時常抱著極為矛盾的心情 。 一方面,當他們訴說著自己 在 原生家庭中所曾經歷的虐待、遺棄、疏忽,以及種種不合理的管教時,他們的眼神似乎都在殷切詢問我:「 會發生這些,並不是我的錯,對吧?! 」 然而,我卻又可以從他們種種令人心疼與鼻酸的故事中....
Thumbnail
我們很容易認為,一個人自我價值感高 是因為這個人有很多優點和成就 而一個人自我價值感低,是因為他的缺點與不足 這是一個最常見的誤解。 其實,我們很容易發現,身邊一些熟識的朋友 外在條件看起來很好很優秀 但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辦法欣賞自己的好,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 一般來說 以下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我們很容易認為,一個人自我價值感高 是因為這個人有很多優點和成就 而一個人自我價值感低,是因為他的缺點與不足 這是一個最常見的誤解。 其實,我們很容易發現,身邊一些熟識的朋友 外在條件看起來很好很優秀 但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辦法欣賞自己的好,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 一般來說 以下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我都是為了你好」,究竟背後成全的是孩子還是自己? 感謝天下雜誌近期刊登我所投稿的專欄文章。獨立評論連結:【投書】我都是為了你好?別讓情緒勒索綑綁了親情關係 | 嚴冬晴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cw.com.tw)
Thumbnail
「我都是為了你好」,究竟背後成全的是孩子還是自己? 感謝天下雜誌近期刊登我所投稿的專欄文章。獨立評論連結:【投書】我都是為了你好?別讓情緒勒索綑綁了親情關係 | 嚴冬晴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cw.com.tw)
Thumbnail
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或多或少都隱約懷抱著「獲得別人的認同」的希望,天性敏感的孩子們更是如此,有時會刻意討好尋求認同,有時會故意調皮逆勢操作。 想告訴親愛的孩子:你不需要刻意討好,你不需要特別乖巧,即使是愛哭愛鬧,偶爾會上演歡歡戲碼的你,即使是調皮搗蛋,偶爾會情緒暴走失控的你,無論是怎樣的你我都愛你
Thumbnail
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或多或少都隱約懷抱著「獲得別人的認同」的希望,天性敏感的孩子們更是如此,有時會刻意討好尋求認同,有時會故意調皮逆勢操作。 想告訴親愛的孩子:你不需要刻意討好,你不需要特別乖巧,即使是愛哭愛鬧,偶爾會上演歡歡戲碼的你,即使是調皮搗蛋,偶爾會情緒暴走失控的你,無論是怎樣的你我都愛你
Thumbnail
不管是家人或伴侶,我們都是想要互相關心的,但是卻又常常因為情緒一上來,就容易著急、總想著要趕快解決問題。想好好對話的心,最後都變成雙方只是在據理力爭自己的觀點。變成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的指責姿態。
Thumbnail
不管是家人或伴侶,我們都是想要互相關心的,但是卻又常常因為情緒一上來,就容易著急、總想著要趕快解決問題。想好好對話的心,最後都變成雙方只是在據理力爭自己的觀點。變成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的指責姿態。
Thumbnail
「一切都是為你好!」這樣的以愛之名,才會延伸出許多報復行為。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許許多多的「為你好」,其實是父母親自己過不去。
Thumbnail
「一切都是為你好!」這樣的以愛之名,才會延伸出許多報復行為。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許許多多的「為你好」,其實是父母親自己過不去。
Thumbnail
討好傾向的人,常誤以為只要別人對他提出觀點或意見,都代表是他不好、他有錯、他的問題。他們總是很理所當然認為,只要和別人的意見不同,或是觀點有差異,自己一定是那個有錯的人。他們很快的就會說「對不起,是我的錯」,或是「對不起,你說的對」,幾乎在沒有思考和辨識的情況下,立刻的認為一定有什麼是自己疏乎...
Thumbnail
討好傾向的人,常誤以為只要別人對他提出觀點或意見,都代表是他不好、他有錯、他的問題。他們總是很理所當然認為,只要和別人的意見不同,或是觀點有差異,自己一定是那個有錯的人。他們很快的就會說「對不起,是我的錯」,或是「對不起,你說的對」,幾乎在沒有思考和辨識的情況下,立刻的認為一定有什麼是自己疏乎...
Thumbnail
要看見與孩子真實的關係,其實媽媽也是怕的 我們看著她的閃躲 為了真正面對和孩子的關係 聽過她敘述著當時的難為與所能做的嘗試 為了安撫丈夫易怒、容易嫉妒和孩子相處的自己 她試著為孩子建築一道保護牆 她知道孩子會被莫名的牽連進去 她用她的方式在保護孩子 只是 孩子的心中有著不同的映照 過往的彼
Thumbnail
要看見與孩子真實的關係,其實媽媽也是怕的 我們看著她的閃躲 為了真正面對和孩子的關係 聽過她敘述著當時的難為與所能做的嘗試 為了安撫丈夫易怒、容易嫉妒和孩子相處的自己 她試著為孩子建築一道保護牆 她知道孩子會被莫名的牽連進去 她用她的方式在保護孩子 只是 孩子的心中有著不同的映照 過往的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