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與教育裡的困境,當我做不到時?

2019/02/2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看過許多教養與教育文。有些家長往往能對孩子很好,卻轉身抱怨父母。有些人照顧父母,卻轉身向朋友抱怨。有些人充滿愛,卻偶爾會對伴侶、手足與孩子爆炸。
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我也會這樣?我尤其不能理解,為什麼我不會對學生發怒,卻偶爾會跟孩子使性子?
在「宣稱愛」與「實踐愛」中,有一種落差。落差的原因,也許來自於我們尚未修復。過去被嚴苛對待的方式,變成對自己的苛刻,變成對完美的渴求。我身邊人或多或少有類似的原則,沒有9.5分把握,絕不出手。(實際上,我自己就是……)
所謂嚴苛,也許只是過去一句話。「這個你也不會喔~~」、「也沒有多好啊~~」。或者是鞭笞你的錯誤,在大庭廣眾下丟你考得差勁的試卷,甚至是真實的體罰。少一分打一下、不及格打幾下,那冷言冷語,搭配一臉輕蔑,我都曾遭遇過。寫出文字的當下,我可以感受情緒在心中奔騰。(這樣不夠完美的自己,日後怎麼可以出手呢?!我曾在心裡問過自己千百次)
我可以真實的信任書標所說「你的存在就是美好」(藉由努力調整自己接受他人,也是對完美的追求吧!),卻很難信任我的存在就是美好。我曾對著幾個人說「你的存在就是美好」、「你不需要做任何事就很美好」,除了我六歲女兒開心接受,其他成人聽到的第一個反應都是掉淚。
因為那不是我們感受到的。
我們在頭腦裡認知「你的存在就是美好」,也對別人這麼說,可是進不去心裡,「我」的存在就是美好?是嗎?
也許是大聲吶吼,才不是呢!或是低聲否認,不是,我不是這樣被對待的,我的存在才不是美好。
互助諮商講被冰凍的需求,讓我沒有能力把批評與建議分開來。我有時覺得像是誤闖公路的小兔子,被車頭燈一照,我就僵在那裏了。
我沒有能力分辨、沒有能力處理,就是僵在那裏。
任由過去的批評一湧而上,把自己批得體無完膚。
我花了幾年的時間,才知道為什麼還是會對小孩、家人生氣。在宣稱愛與實踐愛的過程中,那總會從縫隙滲透出的煩躁、不滿與憤怒,與我自身的挫折、自責等糾結密切相關。直到我的夥伴在互助諮商時對我說,「我已經很好了」,我總會大哭。(我的頭腦會辯駁,明明不夠好……)
直到我發現自己有個被冰凍的需求,追求某種樣態的完美,以及伴隨而來無名的情緒與自卑,我才更認識自己。(該死的完美追求,確實讓我愈來愈好,但也讓我畏縮)
走了很長的路,我才有動力翻開這本《不完美的禮物》。
41會員
5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