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

Kuan Ju Lee-avatar-img
發佈於哲學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廖繼春,1962,淡水江山風景

廖繼春,1962,淡水江山風景



何謂成人教育?若依《民法》12條規定:「滿二十歲為成年,即具有完全之行為能力,能獨立行使有效的法律行為」成人教育便包含了大學教育(高等教育)、非職業性和非正式的教育等,成人教育與義務教育有何差別?又什麼是成人教育的預設與目的呢?成人教育有可能被解構嗎?


成人與中小學生有什麼差別呢?除了生理上的差別外,成人教育並非義務教育,因此在學習動機上有更多自動自發的成分,雖然也有考試,但是卻不一定有標準答案(例如:上台報告),而學習的目的也各有所不同,從過去以升學為目標轉為將學習與生活、興趣結合,因此內容上亦較普遍式的義務教育更為廣泛與專業。


成人教育的目標─以淡江建築系為例


成人學習各有目標,但學校卻不能沒有目標,查淡江建築系的教學方向:「本系之教學目標為透過訓練學生對人類生活內涵、活動行為模式、空間組織解析三者結合之嚴謹思考邏輯,追求人類環境之創造與設計,並能融合人文、技術、美學三者。教學目標亦涵蓋培養學生於五年之教學訓練過程中,能有專業素養與技能因應畢業後之建築專業服務能力,同時兼具更進一步延續對學術研究領域之探討能力。」人文與技術其實都包含者美學(德),若把建築系換成室內設計或設計相關科系,其教學方向也八九不離十;在以設計專業為取向的科系,設計的結果終究要回歸到「人」,人的使用、人的感知、人的行為。,其目標便歸結為─「人文教育如何利用建築技術實踐」的問題。


對比中小學義務教育的3大預設:(一)教育能夠發現潛能、並能發展才能。(二)教育是有真理的、標準的。(三)教育是讓人進入社會後能夠成為「資源」(好用、有用)的。成人教育(建築教育)同樣有實用(技術)主義的色彩,但成人教育是否還有潛能不潛能的問題?建築系擋修的制度,是否是要淘汰不適合念建築的學生?而不適合念建築是沒有建築才能抑或是對建築沒有熱情?若有才能但沒熱情算不算適合?反之,有熱情而沒才能算不算適合?或者並非才能與熱情的問題,問題就只是學生這學期的平均,在各個老師的充分討論之後所做得決定,亦如科學專家團體決定了何謂科學,老師決定了學生適合與否。但若建築教育無法讓學生達到教學目標,是老師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是目標太完美還是學生太不完美?答案呼之欲出。建築教育的目標是一個方向,是一個做為「人」之後可能的方向,在成為建築人之前,首先要先成為「人」。


從淡江建築50年的歷史,學建築不做建築已經不是新鮮事,不做建築不表示不適合建築教育,也許恰恰反映出建築教育某部分的成功,它讓學生有了自我發展的可能。但在這學非所用才是主流的今天,是否各個科系學生自我發展都代表著成功?那還必須看是否有顛覆掉「唯一」的真理觀,及學習「無用之用」的價值。


在建築系公開評圖及每周兩次密集一對一的設計教學中,師生間開放式的對話是否有打破唯一、標準的真理觀?既然是在建築系的大屋頂(框框)之下,建築設計課必然是在建築的脈絡上談設計的。雖然說沒有唯一的設計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程,讓學生在建築系畢業時,有了思考上的建築結構(基礎),如何使用建築語言,才是建築系無用之用、潛移默化學生一輩子的東西。


語言是一種思考方式,或說我們沒有辦法脫離語言去思考,因此學非所用並非表示丟棄了建築語言;相反的,我們無法完全脫離建築語言對我們(建築人)的影響。建築教育學習的是建築語言,而非一般所認知的,學習成為擁有很好建築技術,能夠設計很好使用空間的建築師。當然,建築技術是某種建築語言的實踐,但建築語言更重要的是,我如何透過學習建築來成就自我、成為一個「人」,這便是建築的無用之用。


何謂解構式的建築語言


我們如何學習建築語言、使用建築語言或區別建築語言?學習建築語言讓建築人在溝通之間有了趨近一致的想像,如同一般人在談論建築與建築人談論建築的角度不同。建築語言既然是語言結構的一種,那麼是否可解構?


依德希達(J. Derrida, 1930-2004)的解構主義,建築語言的文字(建築元素)必然也指涉了背後的「使用」意義。這邊有個設準(Postulate),便是「建築無法避免以人為中心,有人才有建築的可能。」因此,我不談無法被人們「使用」的建築,包含建築藝術、無法被使用的空間等。建築元素與使用的關係,不是先有建築元素才有使用,建築元素不是為了使用目的而存在,建築元素的目的就是建築元素本身。因為我們先學會使用才學會如何設計建築元素,建築元素的使用直接反映出使用者對建築的認知,而建築元素則是建築師認知的缺席(作者已死)。但既然使用如此重要,為何經典建築卻又是跨時空、歷史的流傳(照片、圖說、文字等)?而非是最好使用的建築被保留下來?使用沒有一定的方向,今天在客廳或臥室都可以睡覺、在任何地方都能夠上網,使用者的活動與活動之間可以是不連續的、斷裂的,如突然上網上到一半一陣睡意襲來便睡著了。但建築元素是有方向性的,它有明顯的形式與機能,並且建築元素是連續的、無法斷裂的。


相較於使用,似乎建築元素是較為次要的,因為使用無所不在,而建築元素卻僅發生在建築之內,依解構主義反二元關係的主張,必欲將建築元素提升至主要的、根本的、原初的;主張並無任何建築元素以外的使用(意義),使用(意義)僅是建築元素彼此間的差異所形成的;建築元素還可被任意地從原來的脈絡脫離、置放於任何新的脈絡、並形成新的使用(意義),使用(意義)可無限產生。使用的易逝性、建築元素的可重複性,重複中又帶來非同一性,帶來偏離及改變,如同我們每一次理解都與上一次理解有所差異,重複性非永恆不變的同一,而是展現變化與差異。延異與差異(différance vs. difference)在使用上無法區別,唯有作為建築元素才能區辨;如同上網的活動無法反映、區辨建築空間的不同,建築元素間的差異即是「延異」,延異具有雙重含義,時空之延宕與歧異;時空之延宕即時間的延宕及空間的間隔,歧異即差異。簡單說延異是具有時空性的歧異,延異是不存在的,因為延異並非「當下」的存在,延異在存在與缺在之間,主張所有事物無存在及任何本質,因此有了無限的可能性、無限的使用(意義),而延異成為任何使用(意義)的可能性條件。


結論─建築教育的成功便是體認到人的差異與理解的可能


解構式的建築教育不是不談建築語言,而是解構以人的使用為中心的建築觀,將建築元素提升至主要的、根本的、原初的。建築語言僅是結構的一部分,因為我們還受其它結構(文化、歷史、語言等)的影響。回到建築教育的目的─「利用建築技術實踐人文教育」,應改為「利用建築語言實踐人文教育」;語言沒有孰優孰劣,沒有說建築語言一定優於土木語言、室內設計語言,語言的功用是用來溝通、理解,進而化解差異。而建築教育的成功與否,便是學習、體認到語言間的差異,進而產生相互理解及寬容的可能,而這便是成人教育目的及與中小學教育的差別所在。總結成人教育的三大預設便是:(一)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二)學習、理解讓差異成為可能、(三)人不是資源(工具),而是目的,人與禽獸的差異便是體會無用之用的哲學,一種在有限的時間中,存在於永恆與有限之間的可能,而那便是自我超越的所在。

2018/7/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61會員
641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2/09
  隨著「世界末日時鐘」在2025年逼近史上最危險的89秒,國際局勢動盪加劇,各國軍備競賽不斷。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真正的永久和平究竟應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   近日,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赫塞斯矢言推動「以實力謀和平」的政策,凸顯出大國仍未擺脫以武力維持和平的思維。然而,德國哲學家
Thumbnail
2025/02/09
  隨著「世界末日時鐘」在2025年逼近史上最危險的89秒,國際局勢動盪加劇,各國軍備競賽不斷。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真正的永久和平究竟應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   近日,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赫塞斯矢言推動「以實力謀和平」的政策,凸顯出大國仍未擺脫以武力維持和平的思維。然而,德國哲學家
Thumbnail
2024/12/20
  什麼是無限?《無限旅程》(A TRIP TO INFINITY)為Netflix於2022年上檔的紀錄片,內容訪問物理、數學、哲學等領域專家,對於「無限」的看法。   首先,如何想像無限?先試著在心中想像一個最大、最大、最大的數,然而,該數相較於無限,如同想像一個最小、最小、最小的數一
Thumbnail
2024/12/20
  什麼是無限?《無限旅程》(A TRIP TO INFINITY)為Netflix於2022年上檔的紀錄片,內容訪問物理、數學、哲學等領域專家,對於「無限」的看法。   首先,如何想像無限?先試著在心中想像一個最大、最大、最大的數,然而,該數相較於無限,如同想像一個最小、最小、最小的數一
Thumbnail
2024/12/09
  感謝實踐建築系分享郭孟芙的演講,演講中點到許多建築設計根深蒂固的問題,本文的批評並非針對孟芙(雖然同為淡江畢業但我也不認識),而是藉由演講點出建築設計東西方理論與實務的普遍問題——沒有時間。   在理解何謂真正的時間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何謂建築設計的時間?以演講中提到設計手法為例,至少
Thumbnail
2024/12/09
  感謝實踐建築系分享郭孟芙的演講,演講中點到許多建築設計根深蒂固的問題,本文的批評並非針對孟芙(雖然同為淡江畢業但我也不認識),而是藉由演講點出建築設計東西方理論與實務的普遍問題——沒有時間。   在理解何謂真正的時間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何謂建築設計的時間?以演講中提到設計手法為例,至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社會教育的定義及其與終身學習的關聯,並分析青少年在社會教育中參與的動機。內容涵蓋了社區營造並介紹「社造30新點子行動」的活動計畫,鼓勵學生認識社區及推動創意提案,藉此增進自身的實踐經驗及服務學習時數,讓青少年能在社會教育的框架下有效地成長與學習。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社會教育的定義及其與終身學習的關聯,並分析青少年在社會教育中參與的動機。內容涵蓋了社區營造並介紹「社造30新點子行動」的活動計畫,鼓勵學生認識社區及推動創意提案,藉此增進自身的實踐經驗及服務學習時數,讓青少年能在社會教育的框架下有效地成長與學習。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教改的目的究竟為何?我們希望給予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這個社會需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更甚我們希望國家未來的發展會是朝怎樣的方向前進。
Thumbnail
教改的目的究竟為何?我們希望給予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這個社會需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更甚我們希望國家未來的發展會是朝怎樣的方向前進。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唯我們對生活詳察,連結自身經驗、感受,也許才真有機會讓性別平等不只是華而不實的口號。
Thumbnail
唯我們對生活詳察,連結自身經驗、感受,也許才真有機會讓性別平等不只是華而不實的口號。
Thumbnail
  從近日某大學校長於某直轄市長政見辯論會之提問,認為大學的任務,是讓畢業生留在在地就業,培養符合城市發展與產業需求的人才。到建中人社班等明星高中之語文、人文社會資優班陸續停招、停辦,及政府近年大力推動資通產業、護國群山等政策。反映的是逐漸就業導向的高等教育,及經費、資源、教育「重就業、輕人
Thumbnail
  從近日某大學校長於某直轄市長政見辯論會之提問,認為大學的任務,是讓畢業生留在在地就業,培養符合城市發展與產業需求的人才。到建中人社班等明星高中之語文、人文社會資優班陸續停招、停辦,及政府近年大力推動資通產業、護國群山等政策。反映的是逐漸就業導向的高等教育,及經費、資源、教育「重就業、輕人
Thumbnail
何謂成人教育?若依《民法》12條規定:「滿二十歲為成年,即具有完全之行為能力,能獨立行使有效的法律行為」成人教育便包含了大學教育(高等教育)、非職業性和非正式的教育等,成人教育與義務教育有何差別?又什麼是成人教育的預設與目的呢?成人教育有可能被解構嗎? 成人與中小學生有什麼差別呢?除了
Thumbnail
何謂成人教育?若依《民法》12條規定:「滿二十歲為成年,即具有完全之行為能力,能獨立行使有效的法律行為」成人教育便包含了大學教育(高等教育)、非職業性和非正式的教育等,成人教育與義務教育有何差別?又什麼是成人教育的預設與目的呢?成人教育有可能被解構嗎? 成人與中小學生有什麼差別呢?除了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