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的轉折—關於PASA廚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不確定的轉折—

關於PASA廚房的緣起

隱居都蘭二十年,一直在山林海岸間漂泊,前後遷徙修繕五棟農舍。2008年動念寫書《都蘭山居歲月》,2018年增修到13.5萬字,添加生活圖片,由允晨文化出版《意外的旅程》。該書敘述從臺北移民臺東,自我放逐的波西米亞人生故事,集中在第一、第二棟修繕農舍的庭園生活感想,些許懺悔錄自白,些許自我調侃趣味、伴隨出走挑戰歷練,參雜中年人生反思,片段描述2000年到2007年間,涼亭裡PASA廚房創始的啟蒙故事。
《漫滋慢味 PASA廚房》源自書中一章「漫滋慢味人生」,敘述2005年春,修繕第二棟農舍時,蓋簡易涼亭親手製作漂流木書桌,涼亭角落搭建廚台爐具,方便看書寫稿煮咖啡。當時涼亭邊隨手亂種姑婆芋、美人蕉、蕨類植物,成為山中夢幻庭園,失聯老友從外地來訪,沒錢請客隨便烹煮,書桌變成餐桌,意外演出料理故事,後來取名「PASA廚房」。本書敘述2002--2010年間,朋友鄰居饕客來玩,隨興烹飪遊戲,彷彿山林生活的插曲,像山風飄過不留下任何痕跡。
一生沒拜師沒學過烹飪,四十歲前沒進廚房,沒想過當廚師,朋友來訪,玩玩即興料理,下廚是中年大叔的任性。當時沒想過,認真下廚當廚師,那些年兼差工作謀生,跑田野寫調查報告、雜誌社特約記者寫專題、念研究所寫論文、教報導寫作、授課教紀錄片等等,一切是玩票,烹飪料理是好玩,作給朋友品嚐,大家覺得好吃,開心歡喜就好。
2007年TVBS節目「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來訪,播出紀錄片「都蘭漫滋慢味」,拍攝悠哉山居生活,在克難涼亭用拼湊爐具烹飪,教鄰居小孩做野菜麵,料理沒章法門派,隨興水煮碳烤燉,一場山林野宴開始。那時烤南瓜大頭菜茭白筍蘆筍到魚肉,幾乎能烤煮炒能玩都嘗試,後來YOYOTA汽車雜誌來訪,記者小禎採訪發表「原味的感動」專題報導。感謝小禎細膩觀察,專文敘述原味奧妙,讓我領悟PASA料理思想----「原味烹調哲學」,掌握火候烹烤煮出食物的原始甜美,減除調味醬料,讓食物回歸自然滋味。
2007年是人生最徬徨的一年,心靈在不確定的恐慌中沈淪,我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對人生感到失落,失去年輕奮鬥往前衝的意志,面對未來陷入茫然中。也許,是所謂「中年恐慌症候群」,突然間對過去人生,產生質疑:「我是誰?我在做什麼?人生意義是什麼?」
2008年六月,TLC旅遊頻道FUN Taiwan「瘋台灣」來訪播出,2009年底再採訪第二次,企畫指定拍攝PASA創意料理。那時「PASA廚房」搬到都蘭灣海邊,實驗創新料理,剛推出青醬羊排,因為主持人JANET不吃紅肉,那天即興推出「青醬魚」,引起驚喜。PASA食譜越來越豐富,旅遊節目「食尚玩家」「台灣尚青」「台客狂想曲」「1001個故事」「臺灣亮起來」陸續採訪,追蹤PASA料理的創新足跡。
經歷2008、2009、2010年發展,饕客來訪激盪,媒體追逐報導創新料理,PASA廚房故事越來越多,逐漸產生PASA料理哲學,發覺原先章節寫不完。2010年春決定「漫滋慢味生活」這一章,獨立發展重新改寫成,該年七月出版社來信「天下文化有沒有機會搶到《都蘭山居歲月》呢?」後來獲悉新書稿,看完後,2011年《漫滋慢味 PASA廚房》出版二刷5000本後,2016年絕版。
這些故事有些離譜,許多菜是醉意下做的、寫的食譜,臨時想臨時做直接上菜,沒人知道那道菜我從來沒做過,即使我說真話:「今天第一次做!」也沒人會相信,反而饕客嚴肅問我:「不可能是今天第一次做,你試了多少次才成功呢?」多年老友問:「你什麼時候會作菜,我怎麼不知道?」後來自問:「我怎麼會作菜呢?」
在人生最不確定徬徨時,竟然在山林中寫出創意食譜故事,如此人生真是荒唐離譜的轉折。也許「漫滋慢味 PASA廚房」是另類革命的料理哲學書,像革命前的南美洲醫生英雄「切‧格瓦拉」寫南美洲摩托車遊記,在長途流浪旅行中尋找人生啟示。我,似乎也在山林生活中漫遊,在荒野廚房裡寫書,敘述顛覆傳統的烹調理念,追尋天馬行空的美感滋味,跨越時下流行米其林美食風格!PASA料理出現如「切‧格拉瓦」越界邊境的叛逆思緒,出現在山林野地間。我想叛逆!我想在廚房搞革命!所以,我開始做菜!
2007年春,中時人間副刊邀稿,發表「漫滋慢味」,探索「漫」與「慢」的滋味,描述當時做菜的心情思緒,三年後慢漫發展成此書!近十年來,台灣各地出現各種慢食漫遊論述,流行「漫遊、慢食、慢活」的旅遊美學,我不懂這些,跟在地真實緩慢有什麼差異呢?
2019年,我依然隱居天涯海角,在都蘭灣海岸邊,開間小小海景庭園民宿,二張餐桌的小小餐廳,朋友來偶而做幾道驚喜的料理!閒來無事,倒杯威士忌,想像,蘇東坡放逐山林,下廚烹調東坡肉下酒的心情?陶淵明採菊田園間,回家簡單茶蔬飯菜的愜意?當你感到徬徨、虛無、空虛時,拿杯酒到廚房做道菜,感受李白詩句的酒意,那就夠了!
人生不確定的轉折中,自己也不知道,怎麼會變成廚師?還寫這本書!
作者 江冠明 2019/7/6
PASA廚房 相關簡介
PASA廚房民宿 東森電視「1001故事」
記者高憶雯的「華文時尚」所刊登的。http://www.isshine.com/shine_people_view.php?id=3353
三立電視 臺灣亮起來
https://m.youtube.com/watch?feature=youtu.be&v=6n3-3RpbdXc
PASA廚房官網
臉書專頁 「PASA廚房 PASA Kitchen」
PASA 私廚料理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40630559966851&id=126166931413216
有關PASA海岸空間 涼亭海景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289956261327927&id=100009407251514&__tn__=%2As-R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會員
59內容數
為何民宿要規劃?規劃不當的危機呢?規劃民宿有哪些步驟?民宿定位是什麼?定位和規劃如何配套呢?民宿經營有哪些方式?如何尋找優勢的民宿經營策略?如何選區域地點呢?民宿市場如何評估?建築、裝潢、庭園的創意策略?預算控制與失控的危機?舊房改造的要件與創意!租屋經營民宿策略?民宿投資總評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冠明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遷入第一個農舍時,第一張餐桌放在漂流木涼亭下,廚房在農舍左側廂房,下雨天在廚房裡,天晴在涼亭下,黃昏後在庭院露天用餐,燒堆柴火,仰望滿天星斗。當時做菜隨興隨意,有什麼做什麼,冰箱隨時冰些食材,朋友來訪先來電話,路上帶些魚、肉、紅酒、高梁、威士忌……等。即興餐會每週一、二次,隱居山林兩、三年後,,
01 PASA,正在發生中……   一九九九年冬,移居都蘭山中農舍。隱居山林,接水管、油漆、種樹、釘書架、搭涼亭、布置庭園,樣樣自己來,是山居歲月的新生活運動。吃飯時,到菜園拔菜,或以臘肉香腸炒青菜下酒,或用水煮白肉沾大蒜醬油,油醬火候隨意,計時計量憑感覺,觀色聞味拿捏起鍋上菜,一切隨興自在。
【序曲】漫滋慢味的餐桌人生   醞釀「PASA廚房」的生命歲月,彷彿詩人惠特曼在田野中漫步的詩,帶著赫曼.赫塞小說漂泊悠遊的鄉愁,穿越奧德賽史詩的天空,徬徨在杜甫與李白千山萬水間,漫遊於泰戈爾《園丁集》的浪漫歌聲中,讓一切思緒如晨霧般飄浮在庭園涼亭間。 碎蒜切菜片肉之間,凝視刀形,思索刀法力度,頓悟
遷入第一個農舍時,第一張餐桌放在漂流木涼亭下,廚房在農舍左側廂房,下雨天在廚房裡,天晴在涼亭下,黃昏後在庭院露天用餐,燒堆柴火,仰望滿天星斗。當時做菜隨興隨意,有什麼做什麼,冰箱隨時冰些食材,朋友來訪先來電話,路上帶些魚、肉、紅酒、高梁、威士忌……等。即興餐會每週一、二次,隱居山林兩、三年後,,
01 PASA,正在發生中……   一九九九年冬,移居都蘭山中農舍。隱居山林,接水管、油漆、種樹、釘書架、搭涼亭、布置庭園,樣樣自己來,是山居歲月的新生活運動。吃飯時,到菜園拔菜,或以臘肉香腸炒青菜下酒,或用水煮白肉沾大蒜醬油,油醬火候隨意,計時計量憑感覺,觀色聞味拿捏起鍋上菜,一切隨興自在。
【序曲】漫滋慢味的餐桌人生   醞釀「PASA廚房」的生命歲月,彷彿詩人惠特曼在田野中漫步的詩,帶著赫曼.赫塞小說漂泊悠遊的鄉愁,穿越奧德賽史詩的天空,徬徨在杜甫與李白千山萬水間,漫遊於泰戈爾《園丁集》的浪漫歌聲中,讓一切思緒如晨霧般飄浮在庭園涼亭間。 碎蒜切菜片肉之間,凝視刀形,思索刀法力度,頓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回顧了作者在臺灣的兒時生活,特別是1940年代的日常起居。作者描述了當時的家庭環境,從使用煤球做飯的艱辛到缺乏現代科技產品如電鍋和冰箱的限制。透過對比過去與現在的生活方式,作者分享了強烈的懷舊情感,並探討了社會發展對家庭生活的影響。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這是繼上次〈雜談之一〉後又過了3個月,一些寫完了,又忽然因為一些原因不好公開發文的同捆包,請笑納😉。你們每一個人曾經或目前或長期對我的支持,我都日日感念在心,雖然沒有唱名,這也是支撐我生活,乃至於創作動力的一部分!要是沒有你們,我可能只會更發懶(一種另類共創的概念),嘻嘻,總之,還是感謝❤️。
Thumbnail
我一直覺得寫這本書,就是在回顧自己的過往。不管是開始練習小說的前四年,還是加入方格子後,從混亂與艱苦中逐漸成長的後五年,整段歷程痛苦大於快樂,茫然遠多於希望。先前就覺得我能從新手階段跌跌撞撞撐過來就很不可思議了,現在重新回顧,感受又更深刻了。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夢見我聽到老公在書房裡,好像什麼事情太高興,大聲歡呼著。我覺得很奇怪,不像是他平日的行為。 場景切換到我來到傅培梅的廚房,就是那種很老式的廚房。以前有線電視台拍攝《傅培梅時間》(台灣第一個烹飪節目),都安排攝影工作人員現場拍攝。我心想如果如果傅培梅還在世的話,現在她可以自己架設相機,隨時都可以拍攝
Thumbnail
說到食物,撇除掉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目的之外,對你來說,是否還有其他的象徵意義存在?對作者來說,食物封存的是和至親之間的美好往昔,童年母親的台菜手藝、岳母經典的江浙菜色、太太融會世界各地的多元創新料理,這些味覺經驗,連繫的是無可替代的情感。復刻記憶中的菜色,流露而出的是作者對摯愛的無盡思念。
Thumbnail
老公愛吃糖醋排骨、醉雞、脆皮燒肉,不過她不會煮飯,也不想學做菜,其實她不煮飯沒啥關係,因為她一嫁給他,他們就找了越南阿純在家幫忙。剛來的阿純對於瓶瓶罐罐的位置不太熟悉,阿純邊炒菜邊會大呼小叫:「太太,糖、太太,醬油。」 一年前公司突然倒閉.....
Thumbnail
第十六章  婚宴 知道自己幫不上什麼忙,傅彥平索性隔天早上睡到了十點才起床梳洗,到樓下找著早餐店,胡亂吃了包子、豆漿作一餐。人生地不熟,他四處走走看看,頗感無聊,又回到了租屋處。背包裡有本在校內書店買的「台灣意識論戰選集」,拿起來翻了兩頁,只感覺文章論述生硬而無趣,什麼叫台灣意識?為何需要論戰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回顧了作者在臺灣的兒時生活,特別是1940年代的日常起居。作者描述了當時的家庭環境,從使用煤球做飯的艱辛到缺乏現代科技產品如電鍋和冰箱的限制。透過對比過去與現在的生活方式,作者分享了強烈的懷舊情感,並探討了社會發展對家庭生活的影響。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這是繼上次〈雜談之一〉後又過了3個月,一些寫完了,又忽然因為一些原因不好公開發文的同捆包,請笑納😉。你們每一個人曾經或目前或長期對我的支持,我都日日感念在心,雖然沒有唱名,這也是支撐我生活,乃至於創作動力的一部分!要是沒有你們,我可能只會更發懶(一種另類共創的概念),嘻嘻,總之,還是感謝❤️。
Thumbnail
我一直覺得寫這本書,就是在回顧自己的過往。不管是開始練習小說的前四年,還是加入方格子後,從混亂與艱苦中逐漸成長的後五年,整段歷程痛苦大於快樂,茫然遠多於希望。先前就覺得我能從新手階段跌跌撞撞撐過來就很不可思議了,現在重新回顧,感受又更深刻了。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夢見我聽到老公在書房裡,好像什麼事情太高興,大聲歡呼著。我覺得很奇怪,不像是他平日的行為。 場景切換到我來到傅培梅的廚房,就是那種很老式的廚房。以前有線電視台拍攝《傅培梅時間》(台灣第一個烹飪節目),都安排攝影工作人員現場拍攝。我心想如果如果傅培梅還在世的話,現在她可以自己架設相機,隨時都可以拍攝
Thumbnail
說到食物,撇除掉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目的之外,對你來說,是否還有其他的象徵意義存在?對作者來說,食物封存的是和至親之間的美好往昔,童年母親的台菜手藝、岳母經典的江浙菜色、太太融會世界各地的多元創新料理,這些味覺經驗,連繫的是無可替代的情感。復刻記憶中的菜色,流露而出的是作者對摯愛的無盡思念。
Thumbnail
老公愛吃糖醋排骨、醉雞、脆皮燒肉,不過她不會煮飯,也不想學做菜,其實她不煮飯沒啥關係,因為她一嫁給他,他們就找了越南阿純在家幫忙。剛來的阿純對於瓶瓶罐罐的位置不太熟悉,阿純邊炒菜邊會大呼小叫:「太太,糖、太太,醬油。」 一年前公司突然倒閉.....
Thumbnail
第十六章  婚宴 知道自己幫不上什麼忙,傅彥平索性隔天早上睡到了十點才起床梳洗,到樓下找著早餐店,胡亂吃了包子、豆漿作一餐。人生地不熟,他四處走走看看,頗感無聊,又回到了租屋處。背包裡有本在校內書店買的「台灣意識論戰選集」,拿起來翻了兩頁,只感覺文章論述生硬而無趣,什麼叫台灣意識?為何需要論戰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