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耐性一直是人類的通病,不是什麼新鮮事。比如說,當交通堵塞或要排隊的時候,一些人就開始不耐煩了。有些專家認為,今天的人比以前的人更沒耐性,原因可能是你想不到的。
有些專家分析,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沒耐性,是科技造成的。根據加拿大蒙特利爾《新聞報》的報導,研究指出「數碼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不管是電郵、手機、照相機,還是智能音箱都能給人快速的回應。結果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人們也越來越想趕快滿足自己的需要。」
家庭心理學家珍妮弗·哈特斯坦所做的觀察發人深省。她說:「我們變得越來越想盡快滿足自己的需要,希望什麼事情都要快,效率都要高,而且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做,不然的話就會很急躁很惱怒。這就是不耐煩的[徵象]。……我們已經不懂得怎樣放慢腳步,享受生活了。」
有些人認為,電郵已經沒以前那麼受歡迎,很快就會沒人用了。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發出電郵之後,都沒耐性等別人回覆,別說幾個小時,連幾分鐘也不願等。另外,電郵跟寫信一樣,都少不了開頭和結尾的問候語,許多人覺得這些格式很沉悶,也很浪費時間。他們更喜歡即時通訊,因為沒有格式的規範。看來,人們連寫問候語的耐性也沒了!許多人也不願意花時間檢查自己所寫的內容。結果,信件或電郵不是寄錯了地址,就是內容中的語法和文字錯漏百出。
找出各種原因:
想想哪些人、哪些事情或情況會令你不耐煩。令你不耐煩的會不會主要是你的配偶和孩子呢?你不耐煩的原因會不會跟時間有關?比如說,你在等人或趕時間的時候,是不是特別容易失去耐性?你很累、很睏、肚子餓,或有壓力的時候,會覺得不耐煩嗎?你在哪裡比較容易失去耐性呢?是在家裡還是在工作的地方?
為什麼要找出不耐煩的原因呢?很久以前,所羅門王寫道:「精明的人見禍就躲藏,缺乏經驗的人上前就遭殃。」(箴言22:3)這句古老箴言的意思就是,如果你估計自己快要變得煩躁了,就要控制這種情緒。起初你可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做到這一點,但只要你不放棄,隨著時間過去,自然就會顯出耐性這種特質。
盡量簡化生活:美國明尼蘇達州聖約翰大學電腦系的諾琳·赫茨菲爾德教授說:「人不能同時做兩件或更多的事,因為人腦不能同時集中在不同的事上。」她還說:「如果人經常在同一時間做不同的事,慢慢就無法集中精神,結果失去耐性、毅力、判斷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你有太多事情要做,太多地方要去,跟太多人聯繫,壓力就會很大,很難培養耐性。之前提過的珍妮弗·哈特斯坦博士提醒說:「基本上來說,不耐煩的主因就是壓力大。」
諺語說:「停下腳步來,聞聞玫瑰香。」意思就是放慢步調,享受生活。要撥出時間跟幾個人建立深厚的友誼,而不是跟很多人作泛泛之交。要明智運用時間,好好安排事情的先後次序。要小心,不要把時間耗費在某些嗜好或電子玩意上。
看法合乎現實:對生活要有現實的看法。首先,在現實生活中,不是說我們希望一件事快點發生它就會快點發生的。所以要接受事實,時間會按既定的速度前進,不會因你的期望而改變。要做到以上這一點,是需要耐性的。
不要因那些你無法控制的情況而失去耐性,反倒應該嘗試做些你能 控制的事。比方說,不要因為趕不上公共汽車或火車就生氣,想想還有什麼方法前往目的地。你甚至可以選擇走路,這總比在那裡煩躁、生氣來得好。你也可以在等候期間做些有建設性的事,例如閱讀或寫下你計劃要做的事情。
最後,耐性原來也體現貧富懸殊。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教授貝克 (Gary Stanley Becker, 1930-2014)發現,貧窮使人缺乏耐性,擁有財產令人更有耐性等待回報。
他是首位將個體經濟學方法應用到社會學分析的經濟學家,以理性選擇及效用理論為出發點,對於種族歧視、犯罪、家庭決策、藥物濫物等社會現象進行經濟學分析,為新家計經濟學(New Home Economics)壂定了基礎,對於家庭經濟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199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為表揚其「將微觀經濟學的分析視野拓展到非市場經濟領域的人類行為之中」。
他的理論是,富足的人,財富已相當程度滿足了他們的欲望,在滿足了以後抵抗額外欲望的能力較好,所以對人生的難題更有耐性。你認為對嗎?
這個專欄是我的私人博客,紀錄鼓勵人的文字、一點思考的過程,希望和大家一起,克服生命給人的難題。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或者覺得我為您帶來新的觀點,少許思考,
請考慮付費訂閱,或者單次贊助我的寫作。我會把訂閱收益,全數捐給「
612人道支援基金 612 Humanitarian Relief Fund」幫助香港的抗爭者。「612人道支援基金」是為所有在反送中運動中受傷、被捕或有關人士,提供醫療費用、心理/精神輔導費用,法律費用及其他相關的人道支援。我會在收到贊助的下一個月,第一篇文章公布捐款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