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心發現─木軸咖啡館讀書會 V.

2019/08/3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牌卡配木桌有種神奇的效果(by Annie)
  也許是基於一種放映師的角色─把氣氛設置好,一起經歷,但流暢性和品質還是要維持─因此第五次加入了一個活動,希望聚焦在有幫助的方向
  我讓R挑出心中嚮往的圖像,例如現在生活像是甚麼畫面,未來呢?你覺得如果路上有幫手會是哪樣子…還須經過甚麼樣的考驗?…需要學習的技能?…Ruby開始沉澱,臉部線條更沉靜和放鬆,挑了比我指定的還要多的牌卡,她樂在其中,過程中幾乎沒看我一眼。沙發座的談話開始有了焦點和畫面。

相信成員們都有能力

  打破自我設限是曲折、反覆進退的過程,而最重要的是─只有自己可以打破,旁人能做的只是移開那個障礙;R再次想到舞蹈課,跳舞時喜歡的曲風,像分享熱愛那樣滔滔不絕;我做的只是提問,讓她自由發揮。
時間是有限的。我們可以選擇埋怨、愁苦,也可以面向真正在意的事,做一些努力。
  J也來選牌,姿態像欣賞美術作品那樣環繞整個桌面,靜靜地不發一語;我以為他在猶豫,後來才知道他早思考過,單純在找畫面。他深刻體會生活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但又選了一張中性意味的牌卡,像是從容地漫步在鋼索上。我覺得生活若有個定義或許就是這樣子,不分好壞

接納自己

  壓抑自己是一件痛苦的事;當你無法成為理想中的樣貌,這是多少錢都無法彌補的。有個例子是這樣的:有個小女孩她想要學鋼琴,一直以來都是隨意彈個幾首。有一天,媽媽決定給她一點獎勵,於是只要小女孩連續一週都彈鋼琴,媽媽就獎勵她到文具店,久而久之女孩越來越常彈鋼琴,媽媽也依承諾的帶她去文具店。然而有天媽媽無預警地取消了每週一次的獎勵,起初小女孩仍會在飯後彈鋼琴,但久而久之,她漸漸失去了動力,不曉得當初為什麼想彈鋼琴…
  實際獎勵和物質所得到的感受非常具體、明顯,但也容易取代掉心裡模糊、直覺性的渴望,例如小女孩想自由創作的心靈。
The heart knows what it wants 。這種能力我們小時候都有,只是隨著成長被擺放在角落,覆蓋著生活和責任。
  《情緒靈敏力》書中提到了「定型化心態」,讓我想起大學做了學長後常聽到有人說著:「阿~不要搞那個,都老人了!」。起初我也不以為意,那些熱血的事情交給別人就好,但當時那股興奮的躁動停下來太可惜。後來的那一年自己長出了不太一樣的質地,也許那早就存在,在當時可以好好照料,像開墾內心的荒地。
嘗試新領域剛開始總是猶豫不決(by Nandhu kumar)
  早期的精神分析認為只要內心的覺察就能促成改變,但Yalom﹝備註1﹞認為其實不然─人們仍需要在生活中行動,從行動中獲得領悟;J提到遠離家鄉身處異地時的焦慮、害怕、茫然,給了他啟發,深遠地影響他現在的生活,輕鬆的話語帶有走過風雨的氣息。然而情緒往往是最過不去的那一關。
有時難受會大到無法接受,或認為即將失控,但那像烏雲終究會散去。靜下來,給自己空間,你會看到更多、更寬廣的外界,看見房間裡的那一片紅葉,看到希望。
  現在的我比較不會去消除感覺了。與之共處、停留,不特別做什麼;以前總是試著解決,讓自己好一點,那是社會教我的事;會的,會解決的,但有時候能做的就只是等待,回到原點,回到呼吸,讓自己緩下來,像暴衝的引擎漸漸冷卻。
  有時候能做的就只是這樣而已。
備註
一、Irvin D. Yalom:
  存在主義的Master級人物,主要特色是將存在主義哲學融入心理治療當中,並採取當下,人際取向的諮商作法。其小說主題常見有:死亡、孤獨、無意義和自由。
參考資料(應該是,同時間看多本不太確定):
一、Irvin D. Yalom (2003)。存在心理治療(下)自由、孤獨、無意義。張老師文化。
陳語禮
陳語禮
諮商心理師。期望用貼近生活的方式去說諮商心理學,帶著焦慮和害怕去做想做的事,像是在這裡寫寫東西。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