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心發現─木軸咖啡館讀書會 III.

2019/06/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緊 張(Photo by Jakob Owens on Unsplash)
  被緊密的關係和擁擠的辦公隔間圍繞著,表達情緒像荒野求生,該怎麼走,有什麼後果,都得謹慎思考。
  J覺得在工作上需要盡力滿足他人的要求,偶有說不出口的無奈,只得接下期許,努力去詮釋社會賦予的角色。我們都不喜歡扮演特定的角色(有時候),若時序拉回到當下,或許會看見J有些話梗在喉嚨,彼此尷尬似笑非笑的表情,凝結的空氣。這些情緒隨著時間推移,緩慢沉積在心底。
  情緒的平衡和國中理化課的砝碼秤一樣,多一分太重少一點太輕。過度沉浸會陷入自苦自憐的循環;視而不見卻又失去人性,對自我麻木。在眾多談論情緒的歌當中,我很喜歡《好樂團》─《我們一樣可惜》的歌詞─…任情緒遊走,一邊調整呼吸…
  於是我們嘗試跳入情緒。

寫字的午後[備註一]

只要紙跟筆就可以了(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拿出筆記本,讓慣用手體會筆的觸感,調整姿勢…連續動作構成一個儀式。下筆之後,意識焦點隨筆尖漂流…一種惱怒、懊悔的輪廓漸漸清晰。那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誤會,像買豆漿老闆忘了幫你放吸管那樣瑣碎的生活插曲。但不曉得,就是不爽。我順著那個煩悶、躁怒的感覺往下走…突然變得很安靜,冷氣的嘶嘶聲充滿整個房間。
  像塑膠玩具浮出水面的速度,我忽然想起Avengers的最後,Banner(Hulk)姍姍來遲地加入英雄們,隨即轉身面對巨大外星生物的畫面;他微笑地說出自己的秘訣:「我一直都在生氣。」渾身散發自信和坦蕩(在衣服破掉之前)。當內在感受和外在表現可以自由切換,代表他較少排斥自己、較少對自己羞愧,特質看似外向也有內向,彈性且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雖然可以做個繁瑣的心理評估,不過就那個畫面來看,我會說他是心理適應良好的。
  J覺得我和《Inside out》裡面火紅暴躁的角色一樣,慣用飛彈發射式的動力去對應世界。他的回饋促使我思考─我投入的事情或選擇,大部分都需要很多時間去沉澱,很多心力去推動。我一直以為是朋友們的關係,但也許是直覺在說話。
那是個悶熱的夜晚,我們聚在四樓地板教室,留著汗,一邊思考如何把活動設計得更有趣,好玩,一邊喝著水,學長在笑談間以一種家人的口吻說─會來參加(這組)的都是過動兒阿!
  我們都擁有專屬需求─如GLASSER所說:權力、自由,愛與隸屬、玩樂、生存﹝備註二﹞─每個人天生的追尋。N跟我說她也想過組讀書會,但不會真正做出來;有些事總要去碰過才知道,有時當我還在想,我已經在做了(或做了,才想?)。咖啡館讀書會的創意和變化一直是我很喜歡的,每一次都會隨成員需求做調整。除了預先閱讀之外,我真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但這也是最有趣的部分。
  放開限制,玩樂的欲望自然地把我帶離五樓教室,往操場狂奔,在樓梯口碰見一起打躲避球的同學,互看一眼就知道鐘聲打完之前彼此都不會進教室。離開那段日子以後,念的書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少,曾經的默契像蝌蚪尾巴漸漸退化,但也長出更堅實的信念,一個可以相信,不斷實踐的價值。
備註
一、心理敘事位移法:
  金樹人(2005)從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靈山》獲得靈感,結合敘事治療,讓敘事者從我、你、他三種觀點描述情緒事件,藉此獲得單一事件不同層次的觀感,促成多元的理解和頓悟。
二、五大需求:
  William Glasser認為人天生擁有各自不同的需求:生存、自由、愛與隸屬、權力和玩樂。因需求的設定會產生對應的行為,同時也因需求不滿足而產生挫折。
陳語禮
陳語禮
諮商心理師。期望用貼近生活的方式去說諮商心理學,帶著焦慮和害怕去做想做的事,像是在這裡寫寫東西。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