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82年生的金智英 -如何分辨多重人格與精神分裂(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電影中的金智英,相當傳神地演出了大家俗稱「多重人格」的疾病,目前正式的DSM診斷系統下醫學名稱為解離性身分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簡稱DID)。因為這個疾病症狀很容易跟「精神分裂」這四個字混為一談,所以這一篇就簡單地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這兩類人物,他們各自會有的症狀、行為表現會是如何,幫助大家區分喔!

  多重人格:係指多個人格共用一副身體,在同一個人身上,擁有著兩個或多個以上的獨立人格,不同人格會有不同的名字、年齡、性別、筆跡、個性、穿著、說話方式、行為模式、喜好、生活圈、交往對象等等,不同人格出現時,個案就彷若變了另外一個人一樣。很容易忘記很多事情,因為在不同人格出現時,只有出現或共存的人格會感受到、記得當時發生的事,比如早上八點是A人格在餵寶寶喝奶,後來哄寶寶睡,哄一哄自己累了睡著,寶寶在A睡著後十幾分鐘把奶瓶打翻,牛奶灑了一地,假若沒有其他共存人格存在時,只有A人格會記得自己早上八點在餵寶寶喝奶,感受到並記得小孩喝奶的聲音、狀態,等到早上九點半若是A人格仍舊沉睡或不在,B人格醒來,B人格不會知道早上八點有餵過奶的事情,如果看到奶瓶裡面有殘留的牛奶,其他牛奶灑了一地,可能很難猜想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因為在他的記憶中,他沒做過餵奶的事情,也不懂是誰幫他把牛奶泡好餵寶寶喝,然後是誰又打翻牛奶沒有清,B人格完全想不起來自己早上八點的時候做過什麼事情。甚至A和B之間彼此不知道彼此的存在。

  精神分裂:精神分裂與多重人格不同,如今精神醫學上的用詞已經不用「精神分裂」這四個字了,是用「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症的症狀有三大部分,第一為「正性症狀」,包含妄想、幻聽、幻覺…等症狀,這些也是旁人最容易察覺的症狀表現;第二為「負性症狀」,包含自我封閉、情感冷漠、情感矛盾等;第三為「認知障礙」,症狀的表現包括:思考很混亂而難以專注、難以做決定等。如果想知道具體的症狀表現出來會是長什麼樣子,可以去看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應思聰,就可以對病人的模樣有些輪廓。

  附帶一提,DID患者會解離出不同的人格,目的常都是為了躲避當下無法承受、無法脫逃的痛苦,所以會分出另一個人格來協助自己承受與應對痛苦,而原來的人格可能就不會感受到那麼不舒服的感覺,這樣的狀況常發生在經歷家暴、戰爭或性侵事件中的當事人。電影中的金智英經歷的比較是韓國整體社會對女性的性別歧視和害怕被性騷擾的壓力,另外,每天處理繁瑣的家務,為了優先滿足小孩需求而壓抑自己追求工作與成就感的需求,獨自面對婆媳與姻親關係等壓力,又缺乏人際關係等支持,對金智英來說一樣也是無處可逃的巨大壓力,才會分出其他的人格來代替金智英回應婆婆的要求、先生的不理解,所以換言之,解離出的其他人格有時也會為原先的人格發聲喔!所有心理疾病的症狀都具備有生存的功能,所以DID患者的不同人格也具備有不同功能和長處,原先的人格是因為這些分出的人格才得以適應社會、面對生活的各種壓力與挑戰,這些人格們是不是都很厲害呢?所有人格的存在的確都值得我們致敬與表達謝意喔!

*註:封面照片引自【82年生的金智英】電影劇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詹惠文§ 諮商獅的沙龍
168會員
287內容數
2025/04/20
暫時休息兩個禮拜, 期待5/4早上八點再與各位以文相會~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包涵 : )
Thumbnail
2025/04/20
暫時休息兩個禮拜, 期待5/4早上八點再與各位以文相會~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包涵 : )
Thumbnail
2025/04/13
這篇文章,是在我混雜著各種思緒和情感的狀態下寫的,行文不一定通暢,讀來也可能有些沉重。如果你對於死亡議題,覺得太過沉重,或者你怕閱讀沉重的文章會帶給你太多、太濃、太負面的情緒,建議你大可以跳過這一篇文章、不要閱讀,繼續享受你愉快的周日。我盡可能嘗試用文字梳理我近來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4/13
這篇文章,是在我混雜著各種思緒和情感的狀態下寫的,行文不一定通暢,讀來也可能有些沉重。如果你對於死亡議題,覺得太過沉重,或者你怕閱讀沉重的文章會帶給你太多、太濃、太負面的情緒,建議你大可以跳過這一篇文章、不要閱讀,繼續享受你愉快的周日。我盡可能嘗試用文字梳理我近來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4/06
二月相繼從新聞得知大S跟方大同的死訊,後來三月接近尾聲時看到緬甸強烈地震造成死傷慘重的新聞,外加近期看到各種交通意外事故的新聞,也聽聞身旁的人提到他們認識的親友有生病或逝世的消息,不禁覺得人的生命何其脆弱!
Thumbnail
2025/04/06
二月相繼從新聞得知大S跟方大同的死訊,後來三月接近尾聲時看到緬甸強烈地震造成死傷慘重的新聞,外加近期看到各種交通意外事故的新聞,也聽聞身旁的人提到他們認識的親友有生病或逝世的消息,不禁覺得人的生命何其脆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有人說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彌補童年的缺憾,與等待父母的道歉。」 「我們都活在現在,卻試圖用未來去解救過去的自己。」
Thumbnail
「有人說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彌補童年的缺憾,與等待父母的道歉。」 「我們都活在現在,卻試圖用未來去解救過去的自己。」
Thumbnail
你聽過多重人格吧~~前幾年有部電影 - 分裂,改編自24個比利 但多重人格到底是怎麼回事? 讓我來告訴你吧
Thumbnail
你聽過多重人格吧~~前幾年有部電影 - 分裂,改編自24個比利 但多重人格到底是怎麼回事? 讓我來告訴你吧
Thumbnail
男主角「車道賢」(池晟 飾)是勝進集團的第三代獨子,模範生的形象,擁有令人稱羨的家世、職業、外表,卻罹患多重人格障礙症(解離性身分障礙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英文縮寫DID),飽受困擾。這部戲最大的賣點就是看韓國演技派男星池晟如何詮釋7種不一樣身分、性別
Thumbnail
男主角「車道賢」(池晟 飾)是勝進集團的第三代獨子,模範生的形象,擁有令人稱羨的家世、職業、外表,卻罹患多重人格障礙症(解離性身分障礙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英文縮寫DID),飽受困擾。這部戲最大的賣點就是看韓國演技派男星池晟如何詮釋7種不一樣身分、性別
Thumbnail
  一般人以為,包括過去的我也這樣以為,以為完美的心靈就是一個整體,只有當內心世界融合成只剩一個「我」的聲音或想法,變成內在沒有獨立、分割出來的「我」時,內在沒有不同的聲音說話,這才是成功或美好的人生。這是一種誤會。
Thumbnail
  一般人以為,包括過去的我也這樣以為,以為完美的心靈就是一個整體,只有當內心世界融合成只剩一個「我」的聲音或想法,變成內在沒有獨立、分割出來的「我」時,內在沒有不同的聲音說話,這才是成功或美好的人生。這是一種誤會。
Thumbnail
🌿【性別】 : 女性 🌿【職業】 : 商 -高階主管 🌿【主要問題】: 最低陷入一種無法言喻的低潮,大約2個月了,起床後覺得好像突然生命似乎沒有意義,有去看醫生,確認身體檢查後無任何異狀。 👯 個案似乎是陷入一種莫名的憂鬱狀況,生活中沒有特別的異狀,家庭生活跟工作也很正常的
Thumbnail
🌿【性別】 : 女性 🌿【職業】 : 商 -高階主管 🌿【主要問題】: 最低陷入一種無法言喻的低潮,大約2個月了,起床後覺得好像突然生命似乎沒有意義,有去看醫生,確認身體檢查後無任何異狀。 👯 個案似乎是陷入一種莫名的憂鬱狀況,生活中沒有特別的異狀,家庭生活跟工作也很正常的
Thumbnail
解離性身分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病人凱倫的真實治療歷程,生命在最幽暗的地獄裡浴火重生。每個人都走在與自己整合的路上,看見、接納、放下並且盼望,願我們皆能愛著自己,成為自己的力量。
Thumbnail
解離性身分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病人凱倫的真實治療歷程,生命在最幽暗的地獄裡浴火重生。每個人都走在與自己整合的路上,看見、接納、放下並且盼望,願我們皆能愛著自己,成為自己的力量。
Thumbnail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669 金智英,除了是個具有精神疾病這個汙名化身分的個體,同時她的另一個身分是在社會上有更大的污名的,也就是「女性」的身分。所謂的污名從來都不是本質性的,而是根據觀點所形成的,這是社會學
Thumbnail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669 金智英,除了是個具有精神疾病這個汙名化身分的個體,同時她的另一個身分是在社會上有更大的污名的,也就是「女性」的身分。所謂的污名從來都不是本質性的,而是根據觀點所形成的,這是社會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