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與自己的整合,讀《我遺失的時間Switching Tim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這本跟哈利波特第四集一樣厚的書我利用一個週末兩天的時間看完,太好看了停不下來。這是美國精神科醫師Richard K. Baer紀錄他與解離性身分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病人凱倫長達近18年真實完整的治療歷程,DID就是俗稱的多重人格,凱倫一共分裂出17個人格,但治療最後,所有人格成功的整合成完整的「自己」。

凱倫從嬰兒時期甚至在母親肚子裡就開始受到虐待,整個人生經歷了我們難以想像的性虐待、邪教處置、暴力、精神屈辱,我覺得這些詞彙都不足以描述凱倫到底經歷了什麼可怕的事情(但書裡有詳細的描述)。當凱倫承受不了這些痛苦時,就分裂出新的人格保護自己,每個人格都有不同的功能,而且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凱倫來說,有的人格們負責幫她承受不同虐待造成的痛苦,有的人格負責承受各種屈辱以及身邊所有人灌輸給她的無價值感,有的人格負責讓他從這些虐待中回到日常,像個什麼事都沒發生過的正常小孩。也有的人格負責扮演凱倫的內在父母(因為在外頭的世界,凱倫沒有感受過「真正」的父母。)他們分工合作、各司其職,系統化、有條理的運作著這個龐大的內在保護機制。

我驚訝於人的大腦竟然能夠縝密、發展出這樣的能力,甚至讓凱倫前來就醫、最後展開人格整合的方法都是其中的人格自主提出的,他們每一個人都希望保護凱倫,想盡辦法保護她不受傷害,進而幫助她成長。透過治療過程,讀者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分裂人格是怎麼發生的、人格轉換的特性是什麼,當然每個DID患者人格分裂的狀況不同,我想能夠讀到這本書,也多虧於凱倫的人格們多為正向發展,是想保護凱倫,而不是想傷害外在世界。我被這些人格的想法感動,卻也非常心疼,凱倫的成長過程,讓他們幾乎沒有感受到「被愛」,但他們都深愛著凱倫。其中一個人格提到他們是如何看待這17個人格的存在,他自述他們是耶穌派來的天使,17個天使飄進凱倫的體內照顧她,直到她再次完整。每個人給凱倫一份禮物,或代替她承受一份痛苦。

凱倫第一次就醫時是29歲,醫師花了許多年與人格們建立關係、協助凱倫面對每一次解離的混亂,內在的困惑,然後用一年多的時間,以催眠治療,一一整合每個人格。第一個整合的人格,是13歲的茉莉,她負責承受凱倫11歲開始,她的爸爸把她用於性交易,成為眾多男人的性玩物,這個人格痛苦的快死去,所以他們決定第一個整合她。人格們受整合時,都擔心自己是否會消失,這樣凱倫怎麼辦,擔任第一棒的茉莉,自然更加不安,但是他們都選擇相信醫師,相信凱倫。

「那麼我放手了,再見!」

當茉莉知道現在凱倫不會再受到性虐待,可以放下過去的痛苦記憶時,茉莉說完這句話消失了。然後我痛哭失聲(對,非常戲劇化)我好感動又好佩服他們的勇氣,要「看見」自己的痛苦記憶,「接納」、「放下」,還要懷抱「希望」,才能成功整合,這是多麼困難的過程,結果從第1個到第17個的整合過程我幾乎從頭哭到尾…。

「你讓我覺得自己很棒,讓我知道發生在我身上的壞事都不是我的錯!我覺得該是我長大的時候了。」

7歲的克萊兒在整合前對醫師這麼說,她負責承受凱倫經歷的所有邪教虐待。

「請妳試著忘掉過去,重新開始,請妳要有信心,記得所有真正關心妳的人,妳必須放下我,靠自己展開妳的人生,請妳記得,我永遠都會在妳心裡,我很高興曾經是妳的一部份。」

這是凱倫的內在母親在整合前,留給凱倫的一段話,她負責打理凱倫大部分的工作、家務、照顧她的子女。

看到這裡能不哭嗎?

凱倫曾擔心自己所有人格整合後,當她再遇到痛苦的事情怎麼辦?就沒有人能出來替她擋了。但不用害怕,整合人格後,這些人格的力量,都將與凱倫融合,她會有力量保護自己。這讓我覺得,我們所有人都好了不起,我想要為自己、為大家鼓掌,人生真的不容易,不管什麼挫折、委屈、痛苦,我們都靠著自己,挺著面對到今天,這也讓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是很有力量的,並且也能透過陪伴、傾聽成為他人的力量。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我好像更能同理他人,更能體會過去社工訓練提到的「人在環境中person in the environment」的概念,書很厚,但非常推薦大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換個地方生活
15會員
102內容數
30歲這年完成旅居歐洲的夢想,旅途中的美好是綻放的花朵,藍天下光線灑落,微風吹起,歐洲的夏天沒有蟬聲,所見、所想撲鼻而來。 177天,8個國家,45個城市,我將旅途的回憶化為文字,反覆咀嚼,隨時舊地重遊,重溫舊夢,當然,也不忘繼續啟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她和她的她 本來就是排定要看的台劇之一,但中間時不時就突然跑去追別的劇,所以一直被擱置著,但上週看完金鐘獎後,實在太好奇了,立馬在週日把這部台劇一口氣追完。 在打開撥放鍵之前,並不清楚這是一部描述什麼內容的劇情,隨著劇情的發展,內心也跟著揪在一起,跟著掉進黑洞,跟著想伸出手求救,跟著害怕被傷害…
Thumbnail
她和她的她 本來就是排定要看的台劇之一,但中間時不時就突然跑去追別的劇,所以一直被擱置著,但上週看完金鐘獎後,實在太好奇了,立馬在週日把這部台劇一口氣追完。 在打開撥放鍵之前,並不清楚這是一部描述什麼內容的劇情,隨著劇情的發展,內心也跟著揪在一起,跟著掉進黑洞,跟著想伸出手求救,跟著害怕被傷害…
Thumbnail
「有人說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彌補童年的缺憾,與等待父母的道歉。」 「我們都活在現在,卻試圖用未來去解救過去的自己。」
Thumbnail
「有人說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彌補童年的缺憾,與等待父母的道歉。」 「我們都活在現在,卻試圖用未來去解救過去的自己。」
Thumbnail
你聽過多重人格吧~~前幾年有部電影 - 分裂,改編自24個比利 但多重人格到底是怎麼回事? 讓我來告訴你吧
Thumbnail
你聽過多重人格吧~~前幾年有部電影 - 分裂,改編自24個比利 但多重人格到底是怎麼回事? 讓我來告訴你吧
Thumbnail
2023/06/13諮商師告訴我,因為幼時被母親家暴,年幼的我用了「解離」的方式「活下來」,導致往後人生遭遇重大挫折壓力時,我同樣也無意識的用相同的方式面對現實,於是我的人格分裂稍微明顯一些些,這些記錄文,我自己現在回頭看,都感受到是給我自己的鼓勵。 諮商師說,在事件發生當下,潛意識、無意識採用的方
Thumbnail
2023/06/13諮商師告訴我,因為幼時被母親家暴,年幼的我用了「解離」的方式「活下來」,導致往後人生遭遇重大挫折壓力時,我同樣也無意識的用相同的方式面對現實,於是我的人格分裂稍微明顯一些些,這些記錄文,我自己現在回頭看,都感受到是給我自己的鼓勵。 諮商師說,在事件發生當下,潛意識、無意識採用的方
Thumbnail
個案P,48歲,無業,十年前被診斷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焦慮症和解離性身份疾患(也就是大眾所認知的“多重人格”)。 其實,過去我從來沒有遇過有解離性身份疾患的個案,只有在課本和電視上看過相關的案例,所以當我一聽到個案有這個診斷史時,我內心非常激動,好久沒被燃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都一下被點燃了。 個案P總
Thumbnail
個案P,48歲,無業,十年前被診斷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焦慮症和解離性身份疾患(也就是大眾所認知的“多重人格”)。 其實,過去我從來沒有遇過有解離性身份疾患的個案,只有在課本和電視上看過相關的案例,所以當我一聽到個案有這個診斷史時,我內心非常激動,好久沒被燃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都一下被點燃了。 個案P總
Thumbnail
這陣子,我在讀《破除有毒心態,開啟自控力》。裡面的概念,對我對我來說是已知的,所以讀來非常輕鬆。 例如:第四章〈接受內在陰影,找回完整自我〉裡面援引的「內在家庭系統」和「自我撫育」,用「多元心智」來打破過去在心理學界相當流行的「單一人格」概念,以及以此為基準延伸而出的多重人格和人格分裂⋯⋯等等的診斷
Thumbnail
這陣子,我在讀《破除有毒心態,開啟自控力》。裡面的概念,對我對我來說是已知的,所以讀來非常輕鬆。 例如:第四章〈接受內在陰影,找回完整自我〉裡面援引的「內在家庭系統」和「自我撫育」,用「多元心智」來打破過去在心理學界相當流行的「單一人格」概念,以及以此為基準延伸而出的多重人格和人格分裂⋯⋯等等的診斷
Thumbnail
  一般人以為,包括過去的我也這樣以為,以為完美的心靈就是一個整體,只有當內心世界融合成只剩一個「我」的聲音或想法,變成內在沒有獨立、分割出來的「我」時,內在沒有不同的聲音說話,這才是成功或美好的人生。這是一種誤會。
Thumbnail
  一般人以為,包括過去的我也這樣以為,以為完美的心靈就是一個整體,只有當內心世界融合成只剩一個「我」的聲音或想法,變成內在沒有獨立、分割出來的「我」時,內在沒有不同的聲音說話,這才是成功或美好的人生。這是一種誤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