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禮拜有什麼有趣的事要聊呢?」在兩小時的課堂的開始,我會花十分鐘,和孩子們聊天。也可以這麼說,我喜愛和孩子們聊天,每週我對他們的生活與狀態,更是感到好奇。你可想而知,一群高年級的孩子在意的不外乎是「考試」、「學校」、「同學」、「家人」、「朋友」,再厲害一點我們可以看到幾個小大人想談「社會議題」。但,老師我對他們會怎麼想、怎麼應對就是感到「好奇」。(順帶一提,最近班上高年級女生都在談「排擠」問題。)
你或許會覺得聊天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誰不會聊天?但對我來說,聊天並不是漫無目的的瞎聊,透過聊天的毫無防備與隨性,我能更真切的感受孩子們的狀態、喜好、盲點、與執著,才能在課程中「對症下藥」,讓孩子「適得其所」,更重要的是,透過聊天,是打開他們思考最好的方法。
高年級的孩子們是可愛的,帶著一些小大人氣質的他們,常常聊著聊著全班會慷慨激昂,義憤填膺。有時聊著聊著,全班也會走向死胡同沒有定論,無法解決,「哈哈,我們都被這件事句點了」孩子們會這樣說。有時,全班會笑成一團,以「幽默」取代沒有對錯的議題,然後瀟灑的說「好了!老師!我們還是來上課吧!」。
身為老師的我,是聆聽者但也是引導者,通常開啟「班級聊天模式」之後,我選擇讓「子彈」飛一下。然後在聊天的過程中「見縫插針」,維繫平衡。但我最多的時間,是站在「反方提問」或丟出一個「稍微高一點點觀點」,與孩子們形成拉鋸戰,或讓他們傻眼,再讓議題延續與深入。孩子們總是說:「吼,老師你來亂的喔!很難搞耶!」我總是回應:「怎樣,不喜歡和我聊天喔!」而我也總是得到:「沒有,沒有!我們繼續聊!聊一整節課!」是嘛!「聊天」這麼有趣!
幸運的是,在口語表達課,我們很有理由「聊天」。對我來說「聊天」是一種「不爭辯對錯」的「討論」。如果老師是一個「引路人」,我的想法是,透過聊天,絕對可以「引導」孩子們有「另一個角度」甚至是「高度」的「思考」或對他人「同理的感受」。而我也期許他們能從這一次次聊天的過程中,除了能聆聽、尊重他人之外,更能為他們「確定」並「找到」自己在問題中的觀點、立場,甚至「有態度」的為自己人生中將所面臨的挑戰與挫折「站穩腳步」與思考「出口」、解決問題。怎樣,108課綱裡,是否該加入一個「聊天素養」?
「哇噻!你們現在的想法,『清楚又簡單』真是一件難得的事!」我知道孩子們對我的肯定評價莫名其妙、一頭霧水!但你們知道嗎?身為老師的我,也從與孩子的聊天時間學到了好多。大人世界的思考複雜,大多數或許自以為是、庸人自擾,而且自亂陣腳。孩子們的天真想法,並不是無知,而是不受外在複雜的因子影響,反而看得清楚癥結、長驅直入。因此,如果孩子「願意敞開心」與你聊天,你會發現,他們的「彈性」比「亂七八糟又愛裝懂」的我們,好聊多了!
有些老師或家長會與我分享,他們很難和孩子聊天。但,你們知道嗎?和孩子聊天,並不難,但我們得有正確姿態。當你的姿態過高指證與批判、過低討好與讚美,這個失衡的狀態,很容易無法得到「真實」,這時,孩子們會認為「關門」才是「大吉」。而在我觀察、了解之下,我認為大多數人的問題都在於,我們的「聊天」太具「明確目的性」與「不了解孩子想聊什麼」。
我想和孩子拉近距離,所以聊天。我想了解孩子,所以聊天。我想「得到些什麼」所以我才要聊天。什麼都是「我們想」,那有沒有考慮過孩子「想不想與你聊天」。當老師說「OOO來,我們聊一聊」。你覺得這句話一出,孩子們的危險雷達,真的會覺得「老師只是想和我聊一聊」這麼簡單嗎?「聊一聊=我死定了」的可能性,還比較高吧!我們用濫用「聊天」代替「柔性懲罰」,哪個孩子還敢跟你聊啊?接著,你知道孩子們能和你聊些什麼嗎?無法成為「知音」至少也要「臭味相投」吧!
所以我為了把「聊天正名」,我選擇在班上與孩子們「一同聊天、享受聊天」,每次上課「好好聊十分鐘」,已是默契。再來,我不強迫孩子們與我聊天。全班這麼多孩子,總會有人開口聊,加上老師的推波助瀾、煽風點火,他絕對能引起效應。即便有孩子不想聊,只想聽大家聊,完全沒問題!因為老師知道,即便他不說他也已經在「參與聊天」。而孩子也知道,這個「聊天室」絕對安全,老師會幫我保守秘密,我也能無話不談,如此下來也將不會有人「關閉視窗」或「離開群組」。
聊天,是人與人拉近關係的好方法之一,但如何能透過與孩子「好好聊天」又能達到「引導思考」,這當然需要每個老師或家長自己感受與練習。就像許多不會聊天的業務員一開口,你就會感受到拙劣的推銷手法與目的,然後就「不好意思,我趕時間」「不好意思,我在開會」了,不是嗎?
所以,不管你的目的為何,請把聊天的目的回到,我「對孩子們的一切好奇」吧!當孩子願意敞開心、放鬆的與你聊天,才有聊下去後的「無限可能與機會教育」。
於是,我的孩子們都「好會聊天」,是我身為口語表達老師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