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孩子來上課時,我會觀察他們來上課的心情。小言感冒了,我問他:『你感冒了,可以在家休息,只要跟老師請假就可以了,老師的課可以調整。』小言說:『我想來上課啊!因為上課還蠻開心的。』我聽了也很開心,原本想小言個性比較外放活潑,對任何事情都很好奇,所以他說開心,好像也很正常。沒想到小傑的姑姑也告訴我:『他每次來上課時心情都極好,一聽說要來找亮亮老師上課。他變得很愉快。』即使有一次我因為補課,一連上兩個小時,小傑說:『那沒關係的。』
我想到底是什麼因素讓他們開心的啊!除了教材內容設計就是遊戲式的設計,不會讓孩子感到有評分壓力,大家能快樂地學習,再來就是課程中的對話了!我們上課的方式,對話的機會很多,會靠著一問一答,來引發孩子創意的思考。在過程中,孩子似乎很享受這對話過程中的滿足及舒壓,
在上篇文章中(陪孩子一起玩你會更懂孩子)提到,透過『玩耍及對話』可以釋放孩子的能量,孩子更透過玩來排遣他們內在情感和他們小小世界的煩惱。
如果是這樣,那身為父母的我們有福了,若能掌握『對話』的技巧,親子溝通就會變輕鬆和諧了。說到這裡,父母們往往很困惑,他們覺得每天都和孩子對話呀!怎麼會沒有對話呢?其實觀察我們平時與孩子間的互動,對話常常處於舊有的慣性模式,例如:你今天功課有沒有寫完?在學校有發生什麼事嗎?不是灌輸、命令、就是指責、說教、…….等,孩子情緒沒有得到舒解,反而有一種害怕被指責的疑慮。久而久之,孩子有心事也不會向大人述說。
記得有一次家人請我去補習班接姪子下課,平時他都很準時下課,這一天遲了10分鐘還沒下課,我去詢問老師,老師只告訴我說:『他被留下來。』等到姪子出來時,我劈頭就問:『你怎麼了?怎麼被留下來呢?』姪子不想說話,看他臉色很難看,我心想他遇到困難了。後來我想到我又陥入舊有的慣性模式當中了,難怪姪子不想說。不是他不願意說,這樣的對話令他說不出口。因為我沒先疏理他的感受。
一個好的對話引導者,能讓人了解自己,也能讓自己了解他人,啓動雙方的深刻覺知,甚至能帶出多元的思維,激發創意的思考。
有次,小明和小麗向老師告狀,說後座的小畦上課不斷地往前丟東西。害他們都不能專心上課,提醒多次,情況依舊,不知該怎麼辦?老師見到小蛙,跟小蛙說話時,先陳述事實:『同學說你往前丟東西,有嗎?』
小 蛙說:『對呀!』
『怎麼啦?』
小 蛙說:『因為這樣很好玩!』
老師:『小蛙呀!原來覺得很好玩呀!你用這種方式想與同學連結,也讓他們覺得好玩….是嗎?』
『原來!你不是故意要讓人不舒服,是嗎?』
『小蛙呀!你這樣容易被誤解!被誤解成故意讓人不舒服……,原來你只是想開玩笑,那現在怎麼辦呢?……他們覺得不舒服呢!』
以上例子,有個溝通的技巧,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供了以下方法:
1.清楚陳述自己觀察,不作評論。
2.連結感受和需要
3.提出可行請求
4.以同理心聆聽。
把重點放在「需要」上的語言,大大提升你和孩子連結的能力,這就是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剛開始溝通時,我們往往會陷入舊有的慣性模式,但可以先從簡單的練習開始。每天花5分鐘時間,在態度上保持和諧專注,內容不說教、不命令。練習一段時間之後,再融入生活中,比如孩子寫功課拖拖拉拉,一邊寫功課一邊玩,以前的模式會跟孩子說:『都幾點了,還在玩,還不趕快把功課寫完!』
現在改為用對話模式練習先陳述自己觀察,不作評論:『弟弟呀!你功課還沒寫完!怎麼在這裡玩呢?發生什麼事了?』這樣練習久了,會幫助你和孩子產生連結,孩子的覺知會愈來愈強,也懂得尊重自己,自動自發的狀況會更多。一旦親子之間對話系統建立了,親子之間都會有高幅度的成長。
對話不是要孩子聽話,對話是讓孩子感受到完全的被接納,若能掌握對話的精神與技巧,就能創造和諧又愉快的對話,也能讓孩子願意表達、溝通及更進一步的討論。 在快樂和諧的對話下,才能創造友善幸福的家庭生活。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歡迎按讚+訂閱+分享或點擊下方贊助我!
亮亮親子成長頻道陪伴您! 亮亮親子官網 https://reurl.cc/qLrjqR
好消息!!全新推出【幼兒兒童高效專注力潛能開發ZOOM課程】
打造超強專注力幫助孩子突破學習困難!
專注力UP!UP!UP!讓學習成為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