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認同(identity)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心理學概念,它以國籍、種族及文化等元素構成,泛指個人對自身及其群體間因共享的觀念而產生的情感 (emotion)及依歸感(sense of belonging)。身份認同是流動與多重的,可因歷史、文化和政治等因素改變。以港人為例,自一九九七年回歸以後,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感由多個部分組成(multiple articulations)。
歷年以來的香港大學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港人以多元身份自居,分別是「中國人」、「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及「混合身份」。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香港人認同自己作為「中國人」身份的比例超過百分之五十,隨後幾年又因政治事件及社會輿論等原因下滑至大約百分之二十三(數據截至二零一九年六月),各選項所佔的百分比多年來都浮游不定。由此可見,身份認同感並非經久不變,反而是隨時間與局勢有所變動。香港人在二零一九年對逃犯條例修訂表現出極大不安與關注,這些不安和地區、文化予盾的爭議有關,而且絕對與身份認同感有所關連。
付費限定
4.1 社運起源於身份認同感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蜂鳥出版的沙龍
15會員
36內容數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哲學博士Dr. Lo團隊,以專業的學術知識與切身的例子,將社運的發展、支持與反對者的特質、政治冷感對比積極參與的取態、政府回應與警察執法等,多方面解構社會深層次矛盾是怎樣造成的。讓大眾了解自己如何被大腦引導行為,以不同的立場、形式投身社運,從而跳出固有框框,宏觀思考香港未來的出路。
蜂鳥出版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2/15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了以生理、安全、愛與歸屬感、自尊及自我實現來描述人類有不同層次的需求,透過馬斯洛需求理論,我們可在個人層面上分析人類行為動機(motives),加強了解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士在社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取態。

2020/02/15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了以生理、安全、愛與歸屬感、自尊及自我實現來描述人類有不同層次的需求,透過馬斯洛需求理論,我們可在個人層面上分析人類行為動機(motives),加強了解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士在社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取態。

2020/02/15
一場政治運動中,社會各界必定會在示威者激烈行為上爭議不斷。由初階的佔路、設路障,到衝擊政府大樓及擲汽油彈,這些非法行為背後,都旨在逼令政府回應民意。有人認為,這些手段強調社會良知及正義等公共利益,渴望能喚醒大眾對何謂真正法治精神的重視;亦有人認為,這些行為只帶來破壞,浪費人力及公帑處理善後工作。

2020/02/15
一場政治運動中,社會各界必定會在示威者激烈行為上爭議不斷。由初階的佔路、設路障,到衝擊政府大樓及擲汽油彈,這些非法行為背後,都旨在逼令政府回應民意。有人認為,這些手段強調社會良知及正義等公共利益,渴望能喚醒大眾對何謂真正法治精神的重視;亦有人認為,這些行為只帶來破壞,浪費人力及公帑處理善後工作。

2020/02/15
研究顯示,人格特質與不同的政治行為相關,足以影響人們對投票、政黨、參與及討論社運的取態,以及平常對大眾利益的關注。

2020/02/15
研究顯示,人格特質與不同的政治行為相關,足以影響人們對投票、政黨、參與及討論社運的取態,以及平常對大眾利益的關注。

你可能也想看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自我認同
身分認同(英語:self-identity),又稱為自我認同,是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一個概念,指一個人對於自我特性的表現,以及與某一群體之間所共有觀念(國籍或者文化)的表現。一個人的種族身分被定義為一個人的建構自我整體的一部分,由一個人祖先的血統和一個人的未來期望中與他種族之間的關係構成。

自我認同
身分認同(英語:self-identity),又稱為自我認同,是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一個概念,指一個人對於自我特性的表現,以及與某一群體之間所共有觀念(國籍或者文化)的表現。一個人的種族身分被定義為一個人的建構自我整體的一部分,由一個人祖先的血統和一個人的未來期望中與他種族之間的關係構成。

在出国之前,作为主体民族的一员,虽然从来没有相信自己会是某主义的接班人,也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会遇到身份认同的障碍。以往作为第一代总是怜悯的望着二代说,海外主流社会把他们当中国人,他们自己确不这样认为。在自我的身份认同和主流的认同之间来回撕扯,异常艰难。现在轮到我们来经历这种撕扯了,很辛苦也很值得思考。

在出国之前,作为主体民族的一员,虽然从来没有相信自己会是某主义的接班人,也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会遇到身份认同的障碍。以往作为第一代总是怜悯的望着二代说,海外主流社会把他们当中国人,他们自己确不这样认为。在自我的身份认同和主流的认同之间来回撕扯,异常艰难。现在轮到我们来经历这种撕扯了,很辛苦也很值得思考。

近來都在看香港歷史相關的讀物,沒甚麼明確的目標,就僅覺得想了解也該了解更多自身歷史而已。地上人口眾多,我會生而為香港人,或許全屬偶然,但我仍想探索這個身份、背景帶給我的意義。神諭說「認識你自己」,我想讀歷史也是認識自己的一種方法吧。
身份認同
政治冷感?
華人精英
守護香港
前途談判

近來都在看香港歷史相關的讀物,沒甚麼明確的目標,就僅覺得想了解也該了解更多自身歷史而已。地上人口眾多,我會生而為香港人,或許全屬偶然,但我仍想探索這個身份、背景帶給我的意義。神諭說「認識你自己」,我想讀歷史也是認識自己的一種方法吧。
身份認同
政治冷感?
華人精英
守護香港
前途談判

「香港人」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代表著所有堅持「香港自由」的人,而「香港」則是那些堅持「香港自由」的人所在的地方。因此,只要有那些人在,世界各地哪裡都會是香港,只要他們還在,自由的香港還在。香港人的文化認同在這一步走到最終形態,那就是超越並內化本土意識,讓香港精神在世界遍地開花。

「香港人」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代表著所有堅持「香港自由」的人,而「香港」則是那些堅持「香港自由」的人所在的地方。因此,只要有那些人在,世界各地哪裡都會是香港,只要他們還在,自由的香港還在。香港人的文化認同在這一步走到最終形態,那就是超越並內化本土意識,讓香港精神在世界遍地開花。

什麼是香港人——這大概是近日來不斷提出的疑問。如果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不是建基於絕對的排他性,那麼擁有不同血統、種族背景的人又是否會對香港抱有歸屬感,區分自己為香港人。專欄今期請來Jeffrey Andrews接受訪問,談談他身為少數族裔,卻也認同自己為「香港人」的想法,以及他所認知中的香港與香港人。

什麼是香港人——這大概是近日來不斷提出的疑問。如果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不是建基於絕對的排他性,那麼擁有不同血統、種族背景的人又是否會對香港抱有歸屬感,區分自己為香港人。專欄今期請來Jeffrey Andrews接受訪問,談談他身為少數族裔,卻也認同自己為「香港人」的想法,以及他所認知中的香港與香港人。

當出國旅遊、留學或工作時,我們常會被問到「你來自哪裡」。而對於這項疑問,相信許多人的答案也是「我來自香港」。然而,我們為什麼有這個下意識的反應,又是什麼讓我們會回答的如此理所當然。事實上,什麼是香港人、又是什麼構成香港這個詞語,使我們那樣獨特而驕傲。

當出國旅遊、留學或工作時,我們常會被問到「你來自哪裡」。而對於這項疑問,相信許多人的答案也是「我來自香港」。然而,我們為什麼有這個下意識的反應,又是什麼讓我們會回答的如此理所當然。事實上,什麼是香港人、又是什麼構成香港這個詞語,使我們那樣獨特而驕傲。

說起社會參與,作為回歸後出生的香港人,對於早期的社會運動並不熟悉。零三年沙士、經濟危機、七一反廿三條,大概只是小學常識問答比賽中的問題與答案。記得當時教育制度並未成熟到能讓中小學生擁有獨立的邏輯思考能力。在考試之中,甚少見及論述回答題。零八年北京奧運,彷彿把大部分的香港人都為中國香港市人民。想起……

說起社會參與,作為回歸後出生的香港人,對於早期的社會運動並不熟悉。零三年沙士、經濟危機、七一反廿三條,大概只是小學常識問答比賽中的問題與答案。記得當時教育制度並未成熟到能讓中小學生擁有獨立的邏輯思考能力。在考試之中,甚少見及論述回答題。零八年北京奧運,彷彿把大部分的香港人都為中國香港市人民。想起……

《2047》的開首請來兩位世代的學者從自身的專業領域出發,剖析出各自眼中的香港現況與未來想像。什麼是香港人,身份認同該以什麼為基礎劃分。愛國是否等於愛黨。當中港矛盾衝突走到盡頭,兩者本是並存的身份認同是否就會必然的被切割?在北京的統治下,香港人又能否擁有自決的選擇?過去如同中西矛盾緩衝區的香港,未來

《2047》的開首請來兩位世代的學者從自身的專業領域出發,剖析出各自眼中的香港現況與未來想像。什麼是香港人,身份認同該以什麼為基礎劃分。愛國是否等於愛黨。當中港矛盾衝突走到盡頭,兩者本是並存的身份認同是否就會必然的被切割?在北京的統治下,香港人又能否擁有自決的選擇?過去如同中西矛盾緩衝區的香港,未來

歷年以來的香港大學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港人以多元身份自居,分別是「中國人」、「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及「混合身份」。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香港人認同自己作為「中國人」身份的比例超過百分之五十,隨後幾年又因政治事件及社會輿論等原因下滑至大約百分之二十三(數據截至二零一九年六月)

歷年以來的香港大學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港人以多元身份自居,分別是「中國人」、「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及「混合身份」。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香港人認同自己作為「中國人」身份的比例超過百分之五十,隨後幾年又因政治事件及社會輿論等原因下滑至大約百分之二十三(數據截至二零一九年六月)

好吧,我突然想起,原來我是專欄作家。該工作了。這篇文章綜合我在臉書上的幾個貼文,回答幾個問題:臺灣會不會幫香港人?我們為何需要一個民族?香港人是不是中國人?

好吧,我突然想起,原來我是專欄作家。該工作了。這篇文章綜合我在臉書上的幾個貼文,回答幾個問題:臺灣會不會幫香港人?我們為何需要一個民族?香港人是不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