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4.1 社運起源於身份認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身份認同(identity)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心理學概念,它以國籍、種族及文化等元素構成,泛指個人對自身及其群體間因共享的觀念而產生的情感 (emotion)及依歸感(sense of belonging)。身份認同是流動與多重的,可因歷史、文化和政治等因素改變。以港人為例,自一九九七年回歸以後,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感由多個部分組成(multiple articulations)。

歷年以來的香港大學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港人以多元身份自居,分別是「中國人」、「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及「混合身份」。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香港人認同自己作為「中國人」身份的比例超過百分之五十,隨後幾年又因政治事件及社會輿論等原因下滑至大約百分之二十三(數據截至二零一九年六月),各選項所佔的百分比多年來都浮游不定。由此可見,身份認同感並非經久不變,反而是隨時間與局勢有所變動。香港人在二零一九年對逃犯條例修訂表現出極大不安與關注,這些不安和地區、文化予盾的爭議有關,而且絕對與身份認同感有所關連。

強調「香港人」 加強集體認同感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蜂鳥出版的沙龍 了解最新動態!
avatar-img
15會員
36內容數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哲學博士Dr. Lo團隊,以專業的學術知識與切身的例子,將社運的發展、支持與反對者的特質、政治冷感對比積極參與的取態、政府回應與警察執法等,多方面解構社會深層次矛盾是怎樣造成的。讓大眾了解自己如何被大腦引導行為,以不同的立場、形式投身社運,從而跳出固有框框,宏觀思考香港未來的出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蜂鳥出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了以生理、安全、愛與歸屬感、自尊及自我實現來描述人類有不同層次的需求,透過馬斯洛需求理論,我們可在個人層面上分析人類行為動機(motives),加強了解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士在社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取態。
一場政治運動中,社會各界必定會在示威者激烈行為上爭議不斷。由初階的佔路、設路障,到衝擊政府大樓及擲汽油彈,這些非法行為背後,都旨在逼令政府回應民意。有人認為,這些手段強調社會良知及正義等公共利益,渴望能喚醒大眾對何謂真正法治精神的重視;亦有人認為,這些行為只帶來破壞,浪費人力及公帑處理善後工作。
研究顯示,人格特質與不同的政治行為相關,足以影響人們對投票、政黨、參與及討論社運的取態,以及平常對大眾利益的關注。
過去有許多研究指出,接受過更多教育的人,會有較強烈的政治興趣和較高的政治參與程度(例如參加選舉、投票等)。教育也能影響政治觀點,它與自由主義(liberal opinions)呈正相關,因此較高學歷的人,會傾向關注人權議題。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了以生理、安全、愛與歸屬感、自尊及自我實現來描述人類有不同層次的需求,透過馬斯洛需求理論,我們可在個人層面上分析人類行為動機(motives),加強了解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士在社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取態。
一場政治運動中,社會各界必定會在示威者激烈行為上爭議不斷。由初階的佔路、設路障,到衝擊政府大樓及擲汽油彈,這些非法行為背後,都旨在逼令政府回應民意。有人認為,這些手段強調社會良知及正義等公共利益,渴望能喚醒大眾對何謂真正法治精神的重視;亦有人認為,這些行為只帶來破壞,浪費人力及公帑處理善後工作。
研究顯示,人格特質與不同的政治行為相關,足以影響人們對投票、政黨、參與及討論社運的取態,以及平常對大眾利益的關注。
過去有許多研究指出,接受過更多教育的人,會有較強烈的政治興趣和較高的政治參與程度(例如參加選舉、投票等)。教育也能影響政治觀點,它與自由主義(liberal opinions)呈正相關,因此較高學歷的人,會傾向關注人權議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探討香港人的家國概念及其與政治鬥爭的關係時,我們首先需要理解國家與人民之間的互動。國家應為人民提供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使其能在其中安居樂業,實現生生不息的生活。而人民則需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形成良性循環。然而,香港的情況卻複雜得多。
Thumbnail
在多元社會中,個體的認同形成受到文化背景、社會結構及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響。認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每個人因自身的獨特經歷而擁有不同的認同。在探索認同的過程中,我們可能面對社會的期待與限制,但透過與相似群體的互動,我們也能找到歸屬感。本文深入探討這些影響因素,並分析性別認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異。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擁有某個特定社群的背景,意味著你可以獲得圈外人無法輕易接觸的寶貴知識。這些知識來自於日積月累的參與與互動,使你在相關領域中獲得優勢。以下是幾個實例,展示如何利用這些社群知識來提升個人能力。 ▋文化與社群知識 作為一名台灣人,我對台灣文化的理解使我在很多方面具有優勢。這些文化知識不僅來自於
Thumbnail
叮噹成長在殖民時代的香江,她既不是英倫人,也不是共國人,只是一個在借來地方成長的無根一代。還記得叮噹在領取兒童身分證和更換成人身分證的時候,辦事處職員會詢問領證人選擇英倫籍還是共國籍?正因為身在英屬殖民地,叮噹選擇英倫籍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是吧?!或許那些年,叮噹總算是得了一個證件上的身分認同...
Thumbnail
前言 在繁榮的香港社會中,「中產階層」無疑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群體。他們被視為社會的中流砥柱,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但究竟什麼樣的人算得上是香港的中產階層呢?這個標準究竟是什麼? 要判斷自己是否屬於中產階層,並非一件易事。收入、資產、消費模式以及社會地位等多重因素都需要綜合考量。作為一個香港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人在身份認同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和掙扎。從作者自己的經歷入手,討論了尋根的過程以及對臺灣歷史和文化的反思。
Thumbnail
在湖南省坪陽鄉的「轉生村」裡,有多達110位居民自稱能清楚記得自己的前世,這些轉生記憶經前世家人核實後,被確認無誤。「集體潛意識」早期由卡爾·榮格提出,認為人類行為受過去經驗和文化傳統影響,並非源自個人的經歷,而是整體文化歷史的積澱。台灣的現代制度和發展是否受到特定朝代集體潛意識的影響?
Thumbnail
在現代文明社會人們已習慣了「國家」這個形式,默認自己屬於某個國籍,在某個被圈定為「國家領土」的範圍內生活,遵守這個國家的法律及習俗。在國際賽事時為自己的國家加油,發生戰爭時為自己的國家出戰。 然而,是什麼決定了你的國籍,讓你成為A國人而非B國人?地域關係嗎?但國家疆土可能改變,AB兩國也可能合併?
  有一種典型的自我認同,建立在對土地或血緣的認同上。這種認同可能會孕育出激烈的民族主義,也可能為人們帶來友善與互助的親族關係。但對於一個身處於從大航海時代就不斷受列強殖民、時至今日其存在還在國際上有所爭議的國家的人民而言,這樣的認同失去了其一般性的理所當然。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探討香港人的家國概念及其與政治鬥爭的關係時,我們首先需要理解國家與人民之間的互動。國家應為人民提供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使其能在其中安居樂業,實現生生不息的生活。而人民則需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形成良性循環。然而,香港的情況卻複雜得多。
Thumbnail
在多元社會中,個體的認同形成受到文化背景、社會結構及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響。認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每個人因自身的獨特經歷而擁有不同的認同。在探索認同的過程中,我們可能面對社會的期待與限制,但透過與相似群體的互動,我們也能找到歸屬感。本文深入探討這些影響因素,並分析性別認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異。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擁有某個特定社群的背景,意味著你可以獲得圈外人無法輕易接觸的寶貴知識。這些知識來自於日積月累的參與與互動,使你在相關領域中獲得優勢。以下是幾個實例,展示如何利用這些社群知識來提升個人能力。 ▋文化與社群知識 作為一名台灣人,我對台灣文化的理解使我在很多方面具有優勢。這些文化知識不僅來自於
Thumbnail
叮噹成長在殖民時代的香江,她既不是英倫人,也不是共國人,只是一個在借來地方成長的無根一代。還記得叮噹在領取兒童身分證和更換成人身分證的時候,辦事處職員會詢問領證人選擇英倫籍還是共國籍?正因為身在英屬殖民地,叮噹選擇英倫籍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是吧?!或許那些年,叮噹總算是得了一個證件上的身分認同...
Thumbnail
前言 在繁榮的香港社會中,「中產階層」無疑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群體。他們被視為社會的中流砥柱,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但究竟什麼樣的人算得上是香港的中產階層呢?這個標準究竟是什麼? 要判斷自己是否屬於中產階層,並非一件易事。收入、資產、消費模式以及社會地位等多重因素都需要綜合考量。作為一個香港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人在身份認同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和掙扎。從作者自己的經歷入手,討論了尋根的過程以及對臺灣歷史和文化的反思。
Thumbnail
在湖南省坪陽鄉的「轉生村」裡,有多達110位居民自稱能清楚記得自己的前世,這些轉生記憶經前世家人核實後,被確認無誤。「集體潛意識」早期由卡爾·榮格提出,認為人類行為受過去經驗和文化傳統影響,並非源自個人的經歷,而是整體文化歷史的積澱。台灣的現代制度和發展是否受到特定朝代集體潛意識的影響?
Thumbnail
在現代文明社會人們已習慣了「國家」這個形式,默認自己屬於某個國籍,在某個被圈定為「國家領土」的範圍內生活,遵守這個國家的法律及習俗。在國際賽事時為自己的國家加油,發生戰爭時為自己的國家出戰。 然而,是什麼決定了你的國籍,讓你成為A國人而非B國人?地域關係嗎?但國家疆土可能改變,AB兩國也可能合併?
  有一種典型的自我認同,建立在對土地或血緣的認同上。這種認同可能會孕育出激烈的民族主義,也可能為人們帶來友善與互助的親族關係。但對於一個身處於從大航海時代就不斷受列強殖民、時至今日其存在還在國際上有所爭議的國家的人民而言,這樣的認同失去了其一般性的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