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5.2 三大政治冷感的成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時間追溯到約一百年前的波蘭,社會心理學家亨利.泰菲爾(Henry Tajfel,1919-1982)提出了一個假設:大眾對於自我身份的定義是由自己所屬群體決定的,意味人們重建身份時,是以自己的群體成員身份作為出發點。譬如,一位二十歲的青年思考自己的身份時,會下意識先想到自己正在讀的大學,也會聯想到自己的家人。而學校、家庭這些社會群體,決定了他對自己身份的定義:我是某大學的學生、誰的兒子⋯⋯基於這理論的假設,泰菲爾就「罷工」這個社會現象提出了疑惑:罷工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能夠由不同社會階層、類別人士發起並執行。然而罷工看似與社會分類並沒有直接的關係,那它又是如何做到集結到處於社會不同群體的眾人的呢?

raw-image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蜂鳥出版的沙龍 了解最新動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蜂鳥出版的沙龍
15會員
36內容數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哲學博士Dr. Lo團隊,以專業的學術知識與切身的例子,將社運的發展、支持與反對者的特質、政治冷感對比積極參與的取態、政府回應與警察執法等,多方面解構社會深層次矛盾是怎樣造成的。讓大眾了解自己如何被大腦引導行為,以不同的立場、形式投身社運,從而跳出固有框框,宏觀思考香港未來的出路。
蜂鳥出版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2/14
政治冷感,是指個人對政治的漠不關心及對參與政治活動缺乏興趣,其中包括興趣冷感、選民冷感和訊息冷感。政治冷感不是單純個人的事,它所帶來的缺乏參與,可能會導致權威腐敗等社會弊病,最終或引致喪失民主。這裡或許能用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去嘗試解釋政治冷感這個現象。
Thumbnail
2020/02/14
政治冷感,是指個人對政治的漠不關心及對參與政治活動缺乏興趣,其中包括興趣冷感、選民冷感和訊息冷感。政治冷感不是單純個人的事,它所帶來的缺乏參與,可能會導致權威腐敗等社會弊病,最終或引致喪失民主。這裡或許能用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去嘗試解釋政治冷感這個現象。
Thumbnail
2020/02/14
每逢社會掀起一股政治運動浪潮時,這段話都會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號召,原因是它強調了他人與自身的關係:若對他人的困境視若無睹,最後輪到自己陷入困境時,就再也沒有人幫助自己了。往往只有選擇勇敢站出來發聲、互相幫助等行動,才可得以推動政治革命。
Thumbnail
2020/02/14
每逢社會掀起一股政治運動浪潮時,這段話都會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號召,原因是它強調了他人與自身的關係:若對他人的困境視若無睹,最後輪到自己陷入困境時,就再也沒有人幫助自己了。往往只有選擇勇敢站出來發聲、互相幫助等行動,才可得以推動政治革命。
Thumbnail
2020/02/14
在這些追求當中,政治就成為了公民社會不可或缺的消費品。政治與消費品既可以產生聯繫,也可以是公民消費政治,有非物質的或物質的特性。
Thumbnail
2020/02/14
在這些追求當中,政治就成為了公民社會不可或缺的消費品。政治與消費品既可以產生聯繫,也可以是公民消費政治,有非物質的或物質的特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你足夠「社會化」了嗎?很多人不喜歡社會化這三個字,覺得社會化就是要做一些客套、社交、虛偽的事,需要皮笑肉不笑地打招呼,一大堆飯局,彼此也不太熟,還要互相吹捧起哄,為一些不重要的事大驚小怪。更極端的狀況,明明彼此互看不爽,但是還是要擺起笑臉,搞得像是好朋友,裝得很像一回事。
Thumbnail
你足夠「社會化」了嗎?很多人不喜歡社會化這三個字,覺得社會化就是要做一些客套、社交、虛偽的事,需要皮笑肉不笑地打招呼,一大堆飯局,彼此也不太熟,還要互相吹捧起哄,為一些不重要的事大驚小怪。更極端的狀況,明明彼此互看不爽,但是還是要擺起笑臉,搞得像是好朋友,裝得很像一回事。
Thumbnail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 #6 社會是否控制其成員?
Thumbnail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 #6 社會是否控制其成員?
Thumbnail
我們在開始上學之後,很自然也習慣地會用在家庭裏的互動方式和其他人相處。把老師當成父母的替身,把其他同儕當做自己的手足對待,或複製和父母相處的行為與同儕相處,不論是討好或是妥協,又或是對抗或指揮,以自我中心的角度,決定和認定他人的存在究竟是什麼。
Thumbnail
我們在開始上學之後,很自然也習慣地會用在家庭裏的互動方式和其他人相處。把老師當成父母的替身,把其他同儕當做自己的手足對待,或複製和父母相處的行為與同儕相處,不論是討好或是妥協,又或是對抗或指揮,以自我中心的角度,決定和認定他人的存在究竟是什麼。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每個人一天可能會進行好幾次社會比較。有時候社會比較能帶來好處,能提升自尊或得到激勵。不當或過多的社會比較恐怕會對心理產生負面影響。 心理學領域的專家們提供了不少因應策略,包含減少使用社群媒體時間、自我同理、學習感恩等有效的方法。我們更可以記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沒有領先也沒有落後。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每個人一天可能會進行好幾次社會比較。有時候社會比較能帶來好處,能提升自尊或得到激勵。不當或過多的社會比較恐怕會對心理產生負面影響。 心理學領域的專家們提供了不少因應策略,包含減少使用社群媒體時間、自我同理、學習感恩等有效的方法。我們更可以記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沒有領先也沒有落後。
Thumbnail
大家都知道,遊行是社會運動的其中一種表現模式。每個人上街遊行的動機都不同,有一批人是為了表達對社會的不滿而站出來向當權者發聲,也不能否認有的只是因為朋友、伴侶都上街,自己只是跟著他們才作出行動的。為了保持與朋友及伴侶間的情感聯繫,從眾行為 (conformity)是人類作為社會動物必然的行為特徵。
Thumbnail
大家都知道,遊行是社會運動的其中一種表現模式。每個人上街遊行的動機都不同,有一批人是為了表達對社會的不滿而站出來向當權者發聲,也不能否認有的只是因為朋友、伴侶都上街,自己只是跟著他們才作出行動的。為了保持與朋友及伴侶間的情感聯繫,從眾行為 (conformity)是人類作為社會動物必然的行為特徵。
Thumbnail
政治冷感,是指個人對政治的漠不關心及對參與政治活動缺乏興趣,其中包括興趣冷感、選民冷感和訊息冷感。政治冷感不是單純個人的事,它所帶來的缺乏參與,可能會導致權威腐敗等社會弊病,最終或引致喪失民主。這裡或許能用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去嘗試解釋政治冷感這個現象。
Thumbnail
政治冷感,是指個人對政治的漠不關心及對參與政治活動缺乏興趣,其中包括興趣冷感、選民冷感和訊息冷感。政治冷感不是單純個人的事,它所帶來的缺乏參與,可能會導致權威腐敗等社會弊病,最終或引致喪失民主。這裡或許能用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去嘗試解釋政治冷感這個現象。
Thumbnail
社會認同、社會惰化與社會比較會影響個人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並決定是否參與群體性社會運動的抉擇具有重要性;亦與個人和群體之間的關係,以及個體利益和群體利益相關。同時,亦包含少部分理性選擇理論所提及的個人成本效益分析。
Thumbnail
社會認同、社會惰化與社會比較會影響個人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並決定是否參與群體性社會運動的抉擇具有重要性;亦與個人和群體之間的關係,以及個體利益和群體利益相關。同時,亦包含少部分理性選擇理論所提及的個人成本效益分析。
Thumbnail
每逢社會掀起一股政治運動浪潮時,這段話都會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號召,原因是它強調了他人與自身的關係:若對他人的困境視若無睹,最後輪到自己陷入困境時,就再也沒有人幫助自己了。往往只有選擇勇敢站出來發聲、互相幫助等行動,才可得以推動政治革命。
Thumbnail
每逢社會掀起一股政治運動浪潮時,這段話都會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號召,原因是它強調了他人與自身的關係:若對他人的困境視若無睹,最後輪到自己陷入困境時,就再也沒有人幫助自己了。往往只有選擇勇敢站出來發聲、互相幫助等行動,才可得以推動政治革命。
Thumbnail
自居傾向是民族自我陶醉的心理學基礎,即個人從「民族的偉大」中獲得自信心的心理學基礎。用一句網路上的話說,這就是「吃地溝油的命,操國家的心」;對於這樣的「群眾」來說,他們對切身利益的關注熱情,遠遠低於對於所謂「國家」和「民族」這樣龐大而模糊的結構的關注熱情。
Thumbnail
自居傾向是民族自我陶醉的心理學基礎,即個人從「民族的偉大」中獲得自信心的心理學基礎。用一句網路上的話說,這就是「吃地溝油的命,操國家的心」;對於這樣的「群眾」來說,他們對切身利益的關注熱情,遠遠低於對於所謂「國家」和「民族」這樣龐大而模糊的結構的關注熱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