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今天這一篇的主題是在講〝人際關係〞的部份,主要是在討論內心層面應該怎麼看待與他人的部份,裡面有很多部份在我一開始看的時候,跟我的初始觀念是〝衝突〞的,但是藉由書中一步一步的推導,對阿德勒的觀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雖然不到理解,但盡力以我能理解的方式,想辦法整理歸納出來。
■ 一切煩惱的根源:人際關係
在上一講中,我們講到了〝目的論〞,阿德勒認為,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你之所以只看得到自己的缺點,是因為你下定了決心不要喜歡自己,為了達成不喜歡自己的目的,才會不看自己的優點,只注意缺點。只有先接受現在的自己,不論結果如何都讓他擁有前進的勇氣,在阿德勒心理學中稱這種引導方式為鼓勵。
這一講當中,我們來講講〝人際關係〞。我們在現今的社會當中,不可能不與他人來往,只要有相互來往就會存在著期待和傷害;然而我們要在人際關係中不受傷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一旦踏出與人建立關係的那一步,就難免會受大大小小的傷,同時也會傷害某些人。
我們會感到孤單寂寞,並不是因為只有一個人的緣故,當你實在感覺到那些原本圍繞在你身邊的社會,團體還有其他人,竟然將你排除在外時那才是真正的孤獨,我們就算要感受孤獨,也需要其他人的存在,換句話說,人,只有置身於社會的脈絡中才能稱為個人。
我們再來看看德勒的觀點,在阿德勒的理論當中,只要與人來往就會有煩腦,那你可能會說,那我如果不在意他人的眼光,開心自由的做自己不就好了嗎?當然可以,但我們是先來看看什麼是自由,我們一般是被什麼給驅使的。
在以前的時代中,所有謂的主僕制度、皇帝制度,有時候會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而被迫接受指使,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然而現代人幾乎不會受到什麼么生命威脅,一般人通常也不太會為了錢去迫做一些不要想做、討厭的事;而現在最能夠直接驅使我們的,是別人的〝認可〞。
但是你如果處處為了別人的認可而活, 你就處處受到驅使, 你就是不自由的, 你就會很難受。
自卑感與自卑情節
阿德勒認為, 人的一切煩惱根源就是人際關係。為什麼煩惱?因為你總想獲得別人的認可。我們之前講過,世俗的成功不就是社會的認可嗎?我們需要社會的認可。我理解你應該這麼想: 你可以把〝認可〞當做一個副產品, 你做得好別人自然會認可 ーー 但是你不應該直接追求認可, 不應該被認可牽著走。
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裡舉了個例子。一個人的個子比較矮,他非常在意這一點, 總擔心別人嘲笑他, 很煩惱。後來有個朋友跟他說,其實個子矮也是一個優勢啊, 你和別人交流,別人沒有那麼大的威脅感, 你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啊!
這個人一想也對啊。其實根本就沒有誰整天嘲笑他,最在意長相的是你自己。最在認可不認可的, 也是你自己。
被認可驅使的人幹什麼都愛跟人比較。
如果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就會產生上自卑。阿德勒也承認,人人都有自卑感,自卑感本身不是什麼壞事,人到底為什麼會有自卑感 ?
- 首先,人是在無能為力的狀態下來到這個世界上了 ,為了擺脫這種無力的狀態,我有一些普遍的需求和慾望,阿德勒稱之為追求卓越,和他相對應的概念,就是自卑感,任何人都是在追求卓越,也就是想奮發向上,預訂某些理想和目標後,就向前邁進,但是當理想無法達成時就會對自己產生一種的低劣無能的感覺。
- 無論是追求卓越還是自感,都不是疾病,而是一種努力與成長來說健康和正常的刺激。只要用對了,即時是自卑感,還是可以成為努力與成長的催化劑。
本來如果你是跟〝理想的自己〞比,對現在的自己感到不滿意,要努力人奮鬥, 那是非常健康的心態。但是跟別人比, 不但不健康, 而且還可能把自卑變成〝自卑情結〞。自卑情節是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的使用的狀態。例如:因為我的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跟自卑感不一樣。害怕跨出那一步,而且不想付出實際的努力。想想為了改變而犧牲目前所擁有的享受與快樂;也就是缺乏改變生活型態的「勇氣」。
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有個人口吃, 他覺得我要是不口吃, 一定是個特別受歡迎的人。你安慰他說,其實口吃沒什麼, 大家都不介意,而且你還可以訓練……他的回答是你無法理解口吃者的內心! 你知道我有多痛苦嗎?! 這就是自卑情結。他已經把自卑感當做了藉口, 甚至是控制別人的武器。
優越情結
自卑情即還會發展成另外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那就是「優越情結」, 就是到處跟人炫耀優越感。表現的好像自己很優秀,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之中;就如土豪戴戒指,就必須得戴十個, 那簡直是強烈的自卑感導致強烈的自尊。
這種藉由權威的力量來膨脹自我的人,終究還是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裡,過著別人的人生。舉例來說,想炫耀自己的功勞、執著於過去的光環、老是在說當年勇…等等。如果有人自吹自擂,不過是因為感到自卑罷了。
被他人認可驅使的人, 一天到晚跟人比,他們心目中的人際關係是縱向的: 人和人的地位按照高低排序。他總想證明自己的地位比別人高, 哪怕他已經到了頂端, 也要擔心別人把他比下來。這樣的人一點都不自由, 簡直可以說就是個人奴隸。
■ 自由和平等的橫向關係
剛剛我們所講的都是人與人相處之間,相互比較、爭取認同所產生個人〝內心狀態〞上的改變,但這個改變如果愈演愈烈,就會逐步昇華成〝鬥爭〞。
權利鬥爭
人際關係軸上一旦有了「競爭」,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腦中脫身,無法逃離不幸。不僅僅是競爭對手,在不知不覺中,其他所有的一切,甚至是全世界,都會被你視為「敵人」。也就是說,你會覺得人們老是瞧不起你,打算一有機會就攻擊,陷害你,是不能掉以輕心的敵人,而且全世界都是可怕的,競爭的可怕就在這裡。就算你不是輸家。因為你不想成為輸家,就必須不斷的贏下去,也沒辦法相信別人。
想要贏得勝利,想藉著勝利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假設你在爭論中壓制了對方,對方也爽快了認輸,可是權力鬥爭不會在這裡就結束,會進入下一個階段,也就是「復仇的階段」。對方會計畫在其他場合、以不同方式進行報復。如:孩子對父母的報復就是逃學逃課、傷害自己…等等。而且人際關係一旦進入了復仇階段後,當事人雙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幾乎已經是不可能了;為了不變得那樣,當對方挑起權力鬥爭時,絕對不要隨之起舞。
我們必須要清楚知道一個道理:〝認錯不等於「承認失敗」。〞
當被遭受到人格上的攻擊時,如果出現「忍耐」這個想法時,證明你其實已經被捲入了權力鬥爭。當對方開始挑釁,而你也察覺到那是權力鬥爭時,就要盡快從中脫身,不要回應別人的行動。我們能做的只有這樣。你要明白,憤怒不過是一種溝通的方式,而事實上,不利用憤怒來溝通是有可能的。我們不必藉由怒氣,也可以進行意見交流,甚至讓對方接受我們。
不要用憤怒來轉移你的目光。現在我們應該要討論的,不是善惡,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勇氣」的問題;不再擔心別人的認可, 這也就是〝被討厭的勇氣〞,當然也不是說要故意讓人討厭。阿德勤的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關鍵不在於你經歷了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決定權在你自己。
建立橫向關係
在進入下一個主題之前,我們再來簡單回顧一下。
從與人相處以來就會想要取得別人的「認可」,進而產生「比較」,有了比較就有了「自卑感」和「自卑情節」,自卑情節有時候會產生另類的發展變成「優越情結」, 就是到處跟人炫耀優越感。
然而再進一步,為了增加優越感、取得社會的認可,就想想要爭藉由「競爭」來取得勝利,藉著勝利來證明自己的能力,結果越演越烈變成了「權利鬥爭」。
那麼我們會想,人與人之間,難道只能往負面發展嗎?從上述的情形我們會發現,因為我們想要都是〝縱向發展〞,也就要我想要地位比你高,我想要過的比你好,我想要表現的比你優秀,導致於我們為了〝追求社會的認同〞,而變得〝不自由〞。
所以要想在人際關係中獲得上自由, 你需要建立橫向的關係。
所謂的「追求卓越」,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不和任何人競爭,只要向前跨步就行。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他人比較而產生的,而是「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我們大家雖然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我們正在走的是一個沒有縱軸的平面空間,我們這樣走,並不是為了和誰競爭,比現在更往前一步,才是它的價值所在。
我們必須和別人建立橫向的關係,也就是人人平等。再進一步,你要把別人看作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其實絕大多數人和你並沒有競爭關係,沒人一天到晚盯着你較勁。現代陌生人社會中平等合作的關係其實是最簡單的。
或許這一篇論述的重點著於〝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但作者也在後述中會到提〝一切的幸福感也來自於人際關係〞,這一點,我們將會在後述的章節部份再作論述。
備註:
此篇當中的〝競爭〞在這一點額外作一點說明。
一般我們認為〝競爭〞,指的是賽場上的競爭,這種競爭是好的,它能發揮我們激發潛能,最大限度的取得進步。而阿德勤反對的是〝人際關係〞中的競爭。如果你一天到晚把他人視為敵人,這顯然是不自由的,日子根本沒辦法過。
這個區別在於你是在跟〝這個人的技藝〞比,還是在跟〝這個人〞比。比技藝,人的價值就無所謂高低 ーー 技藝有高低,人和人仍然平等。
你要知道這一場輸了你只是技不如人,並不是說你這個人的價值受到威脅;正如你知道服務人員對你微笑是作為消費者的你微笑,不是說對你這個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