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意識形態嗎?
什麼是意識形態?
維基百科說:『意識形態有兩種具有本質性區別的涵義,若將意識形態視其為一種無價值偏見的概念時,意識形態可視為是想像、期望、價值及假設的總合。若考慮政治的層面,則意識形態是「所有政治運動、利益集團、黨派乃至計畫草案各自固有的願景的」總和。』
MBA智库百科解釋:「意識形態是與一定社會的
經濟和
政治直接相聯繫的觀念、觀點、概念的總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意識形式。意識形態的內容,是
社會的經濟基礎和
政治制度和
人與人的經濟關係和政治關係的反映。」
嗯...還是看不太懂,那我們來看志祺七七怎麼說吧!
『意識型態是一種實現政治制度背後的一套理論根據,對於社會「目前」是怎樣,「應該變成」怎樣以及「該怎麼變成」那樣提出看法。藉此成為政治合法性的依據,並且賦予人們的行動相對的「意義」』。
舉例來說,「注重環保」跟「民族認同」都是一種意識形態。民族是一種想像的政治共同體,將自己視為某一個「政治共同體」的一份子。
我覺得所有思考跟價值觀都是一種意識形態,我們每個人(=大眾)的相同想法組成了社會的意識形態。
為什麼我要談到意識形態? 因為我發現台灣人(或住在台灣的人)對於China(國際通稱)的稱呼有很多種,而這些稱呼都代表了不同的意識形態。
你怎麼稱呼China?
「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大百科上的正式名稱,國際通用。
「對岸」子迂說明這個詞彙在生活中比較不常看到,不過通常是綠軍不想得罪中國的時候,或是藍軍不想得罪綠軍的時候,就會莫名開始使用的詞,其實本身也多半帶著一點的藍軍思維。
「內地、祖國」子迂則說明這是當前中國發明出來的一個詞彙,專門用於藝人的意識形態上面,專門限制這些藝人或是商人的用詞,主要的用途是用於統戰上面,這個詞彙當然綠軍不會使用,對於正藍軍來說也是不會用的詞,因為用了等同於承認中國內戰結束,已經歸於一統,唯一會使用這個詞彙的只有正紅軍。
而台灣人最常使用的「
大陸」,
子迂在文中表明其代表了台灣與中國同屬於一個架構之下,稱呼一個領土地地區的用法。而
知乎上也是這樣說明:「雙方稱對方大陸地區或台灣地區有弱化國號的用意,也是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的體現。大陸不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居,台灣不以中華民國自居,大家強調一個中國。」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現在普通臺灣人私下管我們叫大陸還是內地還是中國?」,其中有個有趣的回答是「一個臺灣的年輕人,他在你面前用“中國”,說明兩件事:1. 他是綠的(大部分年輕人都是綠的,沒什麼意外的);2. 他沒想照顧你的感受。」
或許這只是一個人單一的想法,但這個想法也可能反映許多人也是這樣思考的。我覺得有趣的地方在於為什麼稱呼「中國」就一定是綠的(支持台獨/民進黨)?就算我不是綠的,我也可以稱之為中國,因為對中國並沒有歸屬感,也不覺得中國是我的國家,我不會說自己是中國人、中華民國人,我只會說自己是台灣人。還有這個知乎的作者說我們沒有顧慮到他們的感受,這真的是一個很有趣的思考點,來個換位思考的話,這句話的感覺就像是住在蘭嶼的人說他們是蘭嶼人而不會說他們是台灣人嗎?這樣會讓住在台灣本島的人覺得,我們明明都是台灣人,為什麼你們不承認我們是同一個國家的人嗎?是這種感覺嗎?(畢竟他們從小就被教育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領土主權不容侵犯)。好,我真的挺不懂這個知乎作者的第二個說明。
你覺得他是想表達什麼呢?
還有一個針對「現在普通臺灣人私下管我們叫大陸還是內地還是中國?」這個問題比較中立的回答:「說稱呼中國的都是綠營更是搞笑,哪有這麼多平民百姓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大家不都是怎麼方便稱呼怎麼來。對大多數人而言改變口語的是各種傳媒帶來的資訊,而不是什麼政治立場。說白了就是,大家怎麼說我也怎麼說,便於交流。」
補充一個也是比較中立的回答:『兩個混用,不過不管是用「中國」還是「大陸」都不一定帶有政治意識,所以聽到「中國」可以先不用生氣或覺得被冒犯,可能的確是思考過後選擇用這個詞表達自己的立場,也更有可能只是人家根本沒有細想過。根據個人經驗和觀察,「中國」和「大陸」對政治意識比較薄弱的台灣年輕人算是同義詞,兩者混用。對於有稍微思考過兩岸關係的人,則會依照個人的立場和習慣選擇用詞。』
這則問題下,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不開心台灣人稱呼他們「中國」,而比較可以的稱呼是「大陸」。
就像前面幾則比較中立知乎的回答,可能很多人在用詞的時候是沒有思考的,就是一個單純好溝通方便交流為主,但對我而言,「大陸」這個稱呼就是說當我覺得台灣跟中國是同一個國家時會使用的,有多少人意識到原來這個稱呼背後具有這樣的意義呢?
我真的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稱呼中國為「大陸」,無法溯源,但追根究底應該就是生活、教育、環境、政府、媒體報導上都是這樣稱呼,才會導致我們也習慣這樣使用。
去了一趟中國後,有了這個意識,所以我在將近而立之年決定將「大陸」改口稱之為「中國」。
會不會我認為台灣是一個國家也是一種意識形態?也是在環境及教育潛移默化中的政治產物呢?
逆思曾經在2016發表過一篇文章《
【逆思媒讀】第二十二期:媒體傳播的意識型態偷渡》,裡面以台灣媒體的政治意識形態為例,告訴你媒體怎麼稱呼中國其背後代表的意識形態。媒體的意識形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當我們缺少思辨能力時,很容易就被媒體帶風向且在潛移默化之中被洗腦。
最後子迂總結:
以上就是大概的幾種詞彙及其背後的政治意識形態介紹,當然像是甚麼強國之類的嘲諷詞就不會多做甚麼討論,不過寫這篇文章的意義在於希望大家在使用語言的同時能構想一想背後的意義,同時看了這些名稱之後也能順便看看其他媒體是如何使用他們的語言或是詞彙,所有的名詞本身幾乎都帶有政治屬性的意義,別讓語言操縱了我們。
我十分贊同子迂的總結,也是因為他這篇文章讓我有更深刻的體悟語言背後的意識形態。
我不知道台灣在經濟上有多依賴中國,也不清楚中國在經濟及戰略位置上有多需要台灣;很多人覺得台灣要當一枚對美國有用的好棋,但我也不是那麼明白台灣對美國的經濟及戰略位置上的重要性;而經濟、民主、環境等等議題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排序,總之,我必須說我都沒那麼懂,我不是學者也不是專家,我只是一個小小的台灣老百姓。
我不討厭中國,像我前幾篇《武漢》相關的旅遊文章,我第一次前往中國,對中國是持正面態度的,中國有他的好與壞,台灣也是,但,我從未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不覺得自己的國家是中國或PRC,只要離開台灣就是出國。BTW我也不覺得自己是中華民國人唷!
我是台灣人。
言論自由跟民主在香港反送中運動後,顯得格外珍貴!
如果尖銳的批評完全消失,溫和的批評將會變得刺耳;如果溫和的批評也不被允許,沉默將被認為居心叵測;如果沉默也不再被允許,讚揚不夠賣力也會被當做一種罪行。
**延伸:中國稱台灣總統為台灣地區領導人
**語言這件事情,我想推薦:
足英台三聲道磅米芳 只說台語、客語跟英語,拒絕說普通話(國語/華語)的台灣人,他讓我感受到他對台灣的愛,台灣很棒,年輕人應該要多愛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