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鬥老師=弱化教育=犧牲孩子未來

綠園嬿語-avatar-img
發佈於教育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不知為何,忽然出現批鬥老師待遇的風氣,連續出現媒體大肆報導別人的隱私—號稱某老師的待遇,而且,這些隱私都不是由該待遇的當事人,而是其號稱的親戚(表弟或姪兒)所公佈。媒體也沒有提出向當事人查證的記錄,就全靠某人臉書的發表。(註1)這讓人不禁想問,媒體究竟想做什麼?是想用攻擊老師的新聞賺點閱率?製造職業領域間的相對剝奪感?還是有其他政治目的?

不管播報這類新聞之媒體的目的為何,其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可以確定:誘發曝露別人隱私(薪水)的風氣(負面的社會教育)。

→造成老師無端遭受攻擊。

→讓人才對教育領域望而卻步。

→教育領域的好老師越來越少。

→孩子的受教品質下降。

老師究竟值不值得這樣的薪資?

首先,所有能成為正式老師的人,都必須接受教育專業培訓,然後接受實習,才能取得教師證。沒有取得教師證的人,是沒有資格擔任公立學校的正式老師的。因此,教師是受過專業培訓的教育專業人員。

第二、能擔任老師者至少要大學學歷,以目前的教育職場來說,越來越多老師擁有碩、博士學歷。請問,擁有碩、博士學歷的教師,在任教20年後,得到月薪7~8萬的待遇很過份嗎?

第三、以目前老師的工作環境來說,老師的工作風險越來越高。

近年來,學生不服管教打老師(註2)、告老師(註3)的狀況屢見不鮮,造成老師的職業風險越來越高,連排除學生之間的肢體糾紛,都可能被家長提告和恐嚇,被社會局/處罰款,甚至失去工作。

教育部、教育局/處面對教育環境的不斷惡化,不僅無所作為,還加入對教師情緒勒索的行列,請問,在風險如此高、職業尊嚴不斷被踐踏的環境裡工作,一個擁有碩、博士學歷,工作超過20年的老師,月薪7~8萬有很多嗎?

也許有人會說,老師的年薪破百萬啊!問題是,如果沒有資深+年終+考績獎金,老師的年薪要破百萬根本很難。

老師有寒暑假會「很爽」嗎?

首先,老師在學期中是完全沒有休假的,如果老師臨時家庭裡有事需要請假,就要請事假或家庭照顧假。請這類假別,老師必須要自費請別人幫他上課,或將當天的課調到別的時間上。

請問:

老師有可能要求其家人,只准在寒暑假才能有事,只准在寒暑假才能生病嗎?

另外,許多國中老師和高中職老師在寒暑假期間也需要上班,為何?

因為國高中有升學壓力,學生有上輔導課的壓力,高中有輔導學生重修學分的壓力。如果是帶校隊(田徑隊)或團隊(如:樂團),寒暑假也要陪學生練習。所以,不在這個領域裡工作的人,難以理解此領域的甘苦。

最後,我要強調,如果這個社會不斷貶低教師的社會地位,受害的將是孩子,因為,對人才來說,薪資固然重要,受到社會的尊重更重要。當教育領域的薪資被人才看不上,社會地位又低,職業風險又高,請問,孩子能擁有好老師嗎?所以,如果大人真心關心孩子的未來,請停止批鬥老師。

請給老師更多的支持和尊重,吸引更多的人才擔任教職,讓孩子擁有更多的好老師,才能幫孩子爭取更多的教育福祉。

註1:

鏡媒體:50歲師年薪130萬喊不退休 只因嫌2年後月退「只有6萬元」

自由時報:老師薪水高是騙人?他公布姑姑「破百萬年薪」網看呆

註2:

蘋果即時:「90公斤國二生上課翻桌砸便當 女師濺血腦震盪

註3:蘋果即時「天兵高職妹遇美女舞蹈老師 揹94支警告害單親媽崩潰

*******************************************************

持續創作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綠園嬿語的沙龍
97會員
185內容數
自從新教師法暨退休新制實施後,教育職場遭逢鉅變。因此,此專題會探討教育職場狀況與風險,以幫助更多人瞭解教育職場的實際狀況。
綠園嬿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8
新竹縣教師已逾一年無法在校外線上請假,縣府以資安問題為由,引起教師們質疑。文章探討此問題並非技術問題,而是學校行政人員與校長的心態,呼籲保障教師請假權益。
Thumbnail
2025/04/08
新竹縣教師已逾一年無法在校外線上請假,縣府以資安問題為由,引起教師們質疑。文章探討此問題並非技術問題,而是學校行政人員與校長的心態,呼籲保障教師請假權益。
Thumbnail
2025/03/28
本文章探討一起老師因學生課堂行為產生肢體衝突,最後被判無罪的案例。文中詳細描述案件經過、各審級判決結果以及法官的判決理由,並分析此案例在教育調查和法律程序上的啟示。
Thumbnail
2025/03/28
本文章探討一起老師因學生課堂行為產生肢體衝突,最後被判無罪的案例。文中詳細描述案件經過、各審級判決結果以及法官的判決理由,並分析此案例在教育調查和法律程序上的啟示。
Thumbnail
2025/03/25
從臺灣冤案實錄探討教育界調查員制度缺失,以案例分析檢察官草率起訴與調查員引導證詞的相似性,呼籲教師面對校園調查應更謹慎。
Thumbnail
2025/03/25
從臺灣冤案實錄探討教育界調查員制度缺失,以案例分析檢察官草率起訴與調查員引導證詞的相似性,呼籲教師面對校園調查應更謹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不知為何,批鬥老師的風氣越來越盛,媒體似乎也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問題是,當這種風氣越演越烈,人才將不願意投入教育職場,最終受傷的會是孩子。
Thumbnail
不知為何,批鬥老師的風氣越來越盛,媒體似乎也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問題是,當這種風氣越演越烈,人才將不願意投入教育職場,最終受傷的會是孩子。
Thumbnail
近幾年來,由於國內民粹般地炒作「兒童人權」、「不適任教師」議題,讓老師管教學生的偏差行為動輒得咎。而行為偏差的孩子得到此保護傘,再加上家長的縱容,動輒霸凌同學和老師,造成學生和老師日日處於恐懼當中。面對教育環境的惡化,教育部還是提出諮商、輔導、訴訟,對於如何預防校園暴力卻拿不出對策。
Thumbnail
近幾年來,由於國內民粹般地炒作「兒童人權」、「不適任教師」議題,讓老師管教學生的偏差行為動輒得咎。而行為偏差的孩子得到此保護傘,再加上家長的縱容,動輒霸凌同學和老師,造成學生和老師日日處於恐懼當中。面對教育環境的惡化,教育部還是提出諮商、輔導、訴訟,對於如何預防校園暴力卻拿不出對策。
Thumbnail
剛剛又看了一位知名作家在批判「一字不漏背注釋」的國中教學現象。其實我本人真的不認同「一字不漏背注釋」這件事,但怎麼說呢,我真的是,退一萬步來說,我還蠻能體諒為什麼國中的教學現場會有這種風氣。 108課綱之後,所有老師的工作量都是至少增加了二、三倍的,老師這個工作真的是,我再退一萬步來說,還蠻多繁雜
Thumbnail
剛剛又看了一位知名作家在批判「一字不漏背注釋」的國中教學現象。其實我本人真的不認同「一字不漏背注釋」這件事,但怎麼說呢,我真的是,退一萬步來說,我還蠻能體諒為什麼國中的教學現場會有這種風氣。 108課綱之後,所有老師的工作量都是至少增加了二、三倍的,老師這個工作真的是,我再退一萬步來說,還蠻多繁雜
Thumbnail
這是一個老師動輒被投訴的時代。為了維護自己的職場安全,老師必須時刻強化自己的專業和職場法規,才能在遇到家長不當投訴時全身而退。
Thumbnail
這是一個老師動輒被投訴的時代。為了維護自己的職場安全,老師必須時刻強化自己的專業和職場法規,才能在遇到家長不當投訴時全身而退。
Thumbnail
每年教師節都會有一些短片,教師楷模無悔付出,清貧一生,因為學生的感謝而心靈富足。最後打上一句:"謝謝老師,教師節快樂",就打算賺人熱淚。 如果教育部和政府,繼續變本加厲地貶低老師,卻以這種無形的牌坊要求老師無我的付出,這個國家仍然只能擁有一種無力的教育,犧牲的正是許多學生人生的可能性。
Thumbnail
每年教師節都會有一些短片,教師楷模無悔付出,清貧一生,因為學生的感謝而心靈富足。最後打上一句:"謝謝老師,教師節快樂",就打算賺人熱淚。 如果教育部和政府,繼續變本加厲地貶低老師,卻以這種無形的牌坊要求老師無我的付出,這個國家仍然只能擁有一種無力的教育,犧牲的正是許多學生人生的可能性。
Thumbnail
由於教育部過度向民粹傾斜,無力堅持專業,再加上制定暨執行政策不力,所以,第一線老師的處境越來越艱苦,職場風險越來越高。
Thumbnail
由於教育部過度向民粹傾斜,無力堅持專業,再加上制定暨執行政策不力,所以,第一線老師的處境越來越艱苦,職場風險越來越高。
Thumbnail
現代教育行業陷入了怪圈,老師水平越來越次,對學生要求卻越來越高。最後學生累死,老師還認為是學生難帶,他們總說:“學生真是一屆不如一屆了”。 實際上,老師自己的水平才更重要。要讓學生學好,老師至關重要。 在這篇文章里,我將給出兩點關於現代教育現狀改革的建議。歡迎大家指正。
Thumbnail
現代教育行業陷入了怪圈,老師水平越來越次,對學生要求卻越來越高。最後學生累死,老師還認為是學生難帶,他們總說:“學生真是一屆不如一屆了”。 實際上,老師自己的水平才更重要。要讓學生學好,老師至關重要。 在這篇文章里,我將給出兩點關於現代教育現狀改革的建議。歡迎大家指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