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入門—吉爾平—對三種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的批判

2007/12/3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羅伯特吉爾平(Robert Gilpin)是近幾十年來的政治經濟學大師,也可以說是國際關係中,以現實主義觀點看事情的人。吉爾平在其國際關係政治經濟學的分析中,有提到對現今在政治、經濟學上,主要三種意識形態的批判,這三種是:
  1. 經濟自由主義
  2. 經濟民族主義
  3. 馬克思主義
本文將對其批判的內容,大致作一個簡介,讓讀者約略了解一下,現實主義者大概是用什麼角度看待政治經濟關係的。照例先聲明,這是給完全沒有相關概念的讀者看的,請相關專家的嚴厲批評與指教,多所留情。(註:就是筆者在牽拖的意思。)

1. 對經濟自由主義的批判

吉爾平認為,經濟自由主義的優點,在於一整套的分析工具,對於追求效率是極為有用的,而且市場的概念可以有效的保持競爭,使人人都可以得到好處,更重要的是對人性的認識,如果只追求分配與平均財富,這個國家一定會走向失敗。
吉爾平的批判在於,經濟自由主義的基本假設站不住腳,並不是其假設的不合邏輯,因為任何的科學,都需要有基本假設,可以幫助我們釐清問題,有益於研究發展。但不能用這種簡化過的假設,去推論真實世界的狀況,這就好比中學自然的一題:「在不考慮其他任何阻力的狀況下,一個在高度h的自由落體會幾秒落到地上?」誠然這答案是對的,但真實世界絕對不會是這個答案,連參考價值都不見得有多少。
他的批判道理在,就經濟自由主義的理論來說,其政治理論是既定的,將世界看成是本質上相同,結構上相似,每一個個體都自由的世界。實際上當然不是如此,不同的國家有其固有的文化與政治法則,就好比你跟政治不自由的中國談論經濟的自由,邏輯上除非你要切割經濟與政治,不然完全說不通一樣。
簡單說,經濟自由主義提供了法則,也就是怎樣可以達到最大效率,但卻沒有告訴你應該怎麼去做,現實生活的每一個起步,都是由上一個結束來開始。只告訴我們自由開放對大家的好處,卻不談怎樣打破這個既有的架構,那就跟沒講一樣。
另外,經濟自由主義不講求平等與道義,講的是一種看似客觀的「福利」,卻不重視每一個國家、社群對於公平與道義的看法。講更清楚點,這種所謂根據市場自由競爭,可以達到每一個人的最有利益觀點,是一種價值觀,而不是經過實證證明的結果。(註:也證明不了,因為這個對每個個人最有利的觀點沒辦法被證明。)
就算是這種利用市場達成公平的說法,實際上也是不合理的,因為資訊的不對稱,權力的壓迫與欺騙,自由平等的交換實際上極少發生。這意及,自由市場對大家都有利的說法,只是一種理路上的證明,現實中沒出現過。
我們只能證明西方文明藉由這一套,或得了空前的繁榮,但這個繁榮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代價是否就如同經濟自由主義者所說,對大家都好?

2. 對經濟民族主義的批判

經濟民族主義的優點,吉爾平認為有三點,第一點是重視國家在國際關係中的主要行為個體,這一點雖然有全球主義者在質疑,但時至今日,至少我們仍看到民族國家的興起力道,以及權力的集中仍然是很強盛的。
第二點,是重視國家安全與政治利益,對於處理國際關係的重要性,簡單說,國家安全是經濟與政治利益的先決條件,無法保證安全就無法保證國家的獨立性。
第三點,認識到市場的運作,必須放在國家與社會存在競爭的世界上,而現實上國家仍然在這個全球化世界中,不斷加強自己的實力與影響力,以便維持自己的利益,經濟民族主義至少在現實上的分析有適用性。
但最大的問題在於,經濟民族主義主要的觀點,是國際間為「零和遊戲」,一個國家的獲益代表另一個國家有損失,但這嚴重忽略國際間進行合作,實際上可以創造更大的利益,也是現在國際市場的經濟基礎。而且,增加實力的同時,也相當等於削減手上的財富,硬實力的展現是需要花錢去維持的,維持的同時必然會排擠到其他的教育、福利預算,這對一個國家長期來說是不利的。
經濟民族主義者,又往往把國家、民族看成一個整體,而非是多元化的組成,這等於是認為,只有國家間有衝突,國家內的利益集團衝突就不是一種值得注意的衝突,顯然是前後矛盾。
在產業政策上,經濟民族主義者,為了要強國,有重視工業的傾向,並提供國家的產業保護,加強有競爭力的工業出口。這種對工業的偏見,吉爾平認為一樣是忽略歷史,一個國家的發展,是建築在過去的農業革命與高農葉生產力上,而不是消滅農業全面轉成工業。(註:這意思是,一個從根紮起的工業,前身一定脫離不了跟農業的關係,為了強國的理由發展工業不是不行,但因此就說農業可以裁撤了,這說法一樣講不通。)

3. 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

吉爾平認為,在結構上馬克思主義者的分析,有兼顧到市場經濟對於國內財富分配的影響,也重視國際的關聯,等於是把前兩者的缺陷補起來。但沒有必要延伸到,把個人的謀生與財富分配,當作政治行為與社會結構的主要因素,或是採用唯物主義者的歷史階級鬥爭。(註:他的意思是,有好的觀點就採用,不要聽到馬克斯就說全部錯。)
簡單說,馬克思主義者解釋國際分工與國內分工,都準確的抓到分工有「依賴」特性在,這個依賴就是一種政治關係,而且非常的重要,沒有必要用經濟因素,去決定國際關係,許多國際關係的結合與考量,跟經濟因素的關聯其實不大。
而且,馬克思主義者也抓到了資本主義是有國際性的,單單一個國家在施行資本主義,是不可能玩得出把戲的。現今的世界自由經濟,很大一部分是英國與美國數百年來,用實力去行使開拓出的市場。就算到今天,強國制定遊戲規則,讓後進國家遵守,在這個分工關係上站在上游。這些觀察,馬克思主義者都是對的。
但缺點在於,馬克思主義者用經濟關係決定了國際關係,而這現實上並非如此。政治與戰略因素,在現今的國際關係上仍是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經濟因素與其說主導不如說是輔助。也就是說,吉爾平認為可以接受馬克思主義者的觀察重點,但沒必要去認同解釋的觀點。
也因此,作為一個注重政治因素在經濟關係的理論,馬克思主義者有其優越性在,但也僅是一小部分。以今天的角度來說,IMF的一個貸款,就絕對不會只是純粹的經濟性考量,必然有IMF參與成員、主要涉入的國家,他們各自的政治考量在。(註:有一好沒兩好,不要過度解釋。)
以上,吉爾平的觀點大致上是這樣,作為一個國際關係的現實主義者觀點,筆者相信這有助於讀者了解,目前現實主義者大概是怎樣看待有關市場、國家、民族這些問題。
筆者更相信,從這幾段敘述中,讀者應該可以看到,左派右派的觀點,並不是一條涇渭分明的界線,一個現實主義者不見得是必然的右派或是左派,隨便罵人左笨右呆,其實都太小看社會學的廣博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2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