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講到一般企業都懂的,在政治上就都不適用了。人真的要面對自己,你是不是一個情感上好惡優先於現實運作邏輯的人。這篇談的組織問題,很多都只是管理學的基礎,筆者會儘量提一些相關例子,以及現有的一些組織怎麼運作的,還有組織不完善的會怎樣運作。
現代組織的運作已經高度分工化,不管是企業經營還是公益團體,乃至於國家政府等。高度分工來自於工業化社會的需求,產業越多樣化,面對的人與地越多越廣,就會有其存在必要。人與人、企業與企業、人與企業等,會有中間層的存在,政府基於管理需求,也會有相對應的組織與法規,政黨政治要的是選票跟現有政治的變化,同樣需要各式各樣的人。
但組織越大,就會有管理上的下情上達問題,層級越多就越難把基層的聲音傳上去,就算中間沒有人擋著,也有時間延遲的各種狀況。理論上組織扁平化有助於效率,但越扁平的組織,最上層的管理者就越需要同時面對各種不同的問題與突發狀況,並不是扁了就一定有效率。
這道理簡單的表示,就是誰來負這個責任。照理說,資訊越多越有利於判斷,但過多的資訊含有很多雜訊,更有可能干擾領導者的思考。舉例來說,假設今天我們把所有的直轄市區都砍掉,扁平化到里長,那麼每次開會就是市長對上百個里長,可想而知場景跟資訊的混亂。
若你說,市長多找一些助理跟幕僚,事前先跟分區里長談過,彙整資料給市長就好。這只是把原本區長的工作換給幕僚而已,而且可能後果更嚴重,因為原本可以對應到政治責任的中間層消失了,變成市長一個人要擔這個政治責任,幕僚因為不具有公職身分,變成實際做事的人不需負責,狀況很可能比不敢負責所以不做事更糟糕十倍
理想上的狀況,就好像是訓練有素的軍隊,同時又下放夠多戰場權限給第一線指揮官,讓他們可以專心在前線作戰,不需要等待後方命令。營長只需要下達戰術指示,剩下的就是人力物資的調度。將軍專心於戰略部屬,以及跟國內的上級打交道,處理公關事務。但實際上這種完美軍隊也不存在,管理的終極問題就是誰負責,負責的人跟權限能否對應。
拿到政黨政治上,一個選舉團隊會有哪些人?有打地面組織戰,知道大街小巷誰住在哪,政治傾向是什麼,能把選舉戰術地圖做出來的專家,可以面帶笑容陪著拜票握手,完全不會惹人生氣的,還有拿著大聲公喊話跟宣傳,語氣就像你家老媽溫柔呼喚你回家吃晚餐一樣。也有打空戰,負責文宣製作,對應媒體,現在還有網路的部分,怎樣操作又怎樣細膩,每一個都是專業。一個人是不可能全包的,全部都會一點的比較適合當中間管理層,或是候選人的特助,協助做出綜合判斷。
現代的國家組織運作,又大概是怎樣?好比美國,總統不會花一整個下午研究台灣問題,他一定交給負責亞太事務的人,他只需要花十分鐘聽取簡報,然後下指示就好。除非台灣現在是極重要的議題,例如中國打過來了,兩軍交戰亂七八糟中,美國總統就可能花一整天的時間,跟相關首長與將軍們討論怎樣處理,沙盤推演各種可能,此時其他地區的問題就暫時交給各區負責人應對。
所以,一般來說,對於美國這種大國,是怎樣處理台灣問題的?簡單講就是先情報收集,然後交給地區負責人去分析,判斷是否有足夠重要的大事,需要向上呈報聽取指示。在這種情況下,AIT的平日工作,以及CIA在台線民平時提供的各種情報,定時彙整成一篇篇報告。負責台灣的政務官,會依照報告來判斷,例如今天有一個親中政客可能當選總統,跟美國現在的國策不合,他就會把這份報告跟建議,轉到層峰去聽取政策指示。
總統不大可能下達極端仔細的命令,除非狀況非常嚴重,例如這個親中政客說選上就要統一,跟美國一刀兩斷。不然總統只會下達某方向的指示,增加親美政客的勝選率,降低親中政客的當選率。國務院收到指示,會在政策上開始配合,中情局對能影響到台灣的線人,好比名嘴就讓他放風聲,政務官會在政策上處理等等。台灣這邊,跟美國相關的工作人員,會收到指示後再去做各種動作,然後過一陣子把成果彙報回去,看狀況是否有變化,交給負責人判斷怎麼做下一步。
這是超大型跨國組織的運作,除非你有人可以直達天聽,影響到總統或是高層的想法,例如陳水扁八年深受包道格跟小布希咬耳朵的苦惱,至於為何國民黨有辦法讓包道格去扭曲官方意見,這是他們私下的本領。所謂的政治有白有黑,很多面向要去顧到,像是台灣面對美國這種霸權國家,押寶單方面候選人是不需要,但有沒必要花點錢收買可能未來成為美國權力核心的人?
答案是,每個國家都在做,做的好跟不好而已。但不管做好做壞,私人關係對於美國既定國策的影響不大,你不可能因為認識川普,就叫他不要跟中國槓上。這是因為美國的既定國策是整體國家由下而上推上去的,除非遇到珍珠港跟九一一,不然一夕扭轉很困難。
所以,這些運作一來一回都是以天為單位,好比台灣下個月選舉,美國對台灣選舉真要做什麼,大概官方動作就剩下兩次,除非狀況遠比想像嚴重。故我們想要知道美國對台灣的態度,可以從國內哪些人放話跟態度轉變去判斷,在台灣內部主要有關係的,大致可分為國務院、中情局、參議院幾個系統,名嘴跟掮客,大家叫得出名字的還不少。
那麼,組織運作若不完善,會是怎麼樣子?好比說一家小公司沒有業務部門,由老闆身兼業務去跑,在小公司不會有大問題,但如果發展到幾十個人的中型企業,依然是老闆一個人去跑,可想而知若公司內部沒有可以下達指示的代理,行政、技術、行銷、研發等部門會多混亂。
但現實上,完善的組織不存在,一個選舉組織往往是這樣,因為有經驗跟能力的人沒想像的多。所以觀察候選人的團隊,知道哪些人跑到哪裡,往往可以判斷出此人的選戰會怎麼打。
當然,候選人或是主導選舉的人風格很重要,因為組織之間就是人與人的相處,這個老闆給錢爽不爽快,工作環境好不好,對下流手段有沒容忍度等等,都會影響到願意投效的人。有的人就是看不慣某種選舉方法,有的人是結仇了不想看到他,原因有很多,無法一語道盡,每個案子都是個案。
但也可以反過來去看,為何一個政治人物每天都在打空戰,一般來說兩種可能,一個是沒人脈的新人只曉得這種打法,不打這他也不知道怎麼辦。另一種是能打陸戰的沒人想幫他,搞的他除了用空軍就別無他法。而且,組織有趨性,若老闆都用某一種人,那麼這種人就會越來越多,不合而離開的也會越多。老闆喜歡特定的打法,那麼大家就會努力往這方向走,最後整個團隊也只會這樣做。
人是習慣的生物,你完全可以從他選舉團隊做了什麼,去反推他到底有甚麼人,以及他的人格特質,還有團隊是否有偏重特定方向。這些是從宣傳可以反面去推測的,一點都不難,難就難在你把人家當救世主了,就不會想去分析跟抓錯。
筆者看網路多年下來,常常發現很多新朋友,對於政治有一種很奇妙的想像,正常來說你不會以為一家泡沫紅茶店只有一個老闆在做事,他如果缺了工讀生,連外送都不行。但卻很多人會以為候選人一個人就代表所有團隊的事務,你應該從這裏面去分析,支持他的人是誰,他用了哪種人,這通常就代表他未來的執政團隊是什麼樣子。
筆者的意思是,我們在看各種組織運作的時候,有太多可以觀察的東西了,而且這跟一般企業運作基本上沒什麼不同。越是民主化的國家,他的政黨選舉組織就應該更像一個標準的營利事業,只是營利的指標是選票而已。
你越把候選人偶像化乃至神格化,就會越看不清到底人家在玩什麼。看的越清楚,就會發現大家都只是在找工作、領薪水、過日子,政治人物要的是權力跟名聲,你拿什麼跟他交換而已。
就只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