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引來一些回響,然後不意外總有被碎片化教育所害,看不出架構,只能挑碎片去碎念的人。然後,筆者想到一些東西,因為很雜所以列入雜談來講,不然真的太發散無法聚焦。
首先,自古以來,一個國家或政體,不管你怎麼稱呼都好,能夠聚集成一個政治實體,對內對外都有代表性權威的,都算。反正以下就叫國家,省的光討論定義就三日夜。
一個國家的基本組成三要素,是經濟 – 軍事 – 文化,這三個相互交織,組成一個基盤,在這之上堆出政治架構,類似下面這張圖,沒有一個國家可以例外。
大體上來說,可以用下面這段話約略解釋。
「一個國家要有對內能夠徵稅的能力,徵集到的稅金用來支撐軍隊,軍隊用以保護國家或是侵略他國,使得內部經濟可以穩定發展,對外征伐得到利益向內輸送。而文化則是一國支撐經濟與軍事架構的緩衝劑,也可以是加速劑,使得兩者可以保持均衡。而政治則是基於下層組織產生的上層構造,越篇下層則越為實際,越接近上層則意識越重,但上層意識來自於下層,下層結構不夠嚴實,上層也越不穩定。」
所以,把這個概念延伸,時間拉回到古埃及的紅海貿易網,一個強大的埃及,擁有可以穩定周邊的軍事力量,經濟力也大到可以支撐整個紅海周邊,整個貿易網路用的都是埃及的貨幣,同時向埃及輸入大量需要的木材與香料。但埃及為何需要這些昂貴的舶來品?則跟其文化層面的要求有關,沒有建築跟永生的宗教需求,就不會有一個動能產生這個貿易網。
紅海貿易圈就是一個小全球化的縮影,跟今日的全球化相比並沒有太多不同,同樣需要一個穩定的秩序大國,產生一個穩定的經濟結構,才能讓周邊的附屬國家與部落,小勢力可以穩定的預期生產與需求量,進一步帶動內需,累積財富並維持軍隊,跟埃及一樣向外擴張獲取資源。
直到何時這個小全球化才崩掉?埃及古王國的勢力衰頹為止。紅海的貿易全球化垮在埃及的衰敗,但相對來說地中海邊就沒有,有另外的勢力可以接上手,只不過在古老的年代,隔著幾百公里外的地域就宛如外星球,相隔百年後才能從另一個新興的大國中重建這個秩序。
那麼,你說小國難道不能從這個秩序中,獲取足夠的資源,建立強大的軍隊,然後自己成為一個大國嗎?
當然可以,幾乎每個國家都這麼做,成功的也不少,大多數的這種區域性帝國衰退,同一時間都是另一個等著接手的區域帝國興起。但失敗的更多,附屬於原本帝國的周邊小國,不見得可以從這個接替的過程中得利,更不一定只是換個新主子朝拜就好,我們在看歷史敘述時常常一語帶過,但其實時間尺度橫跨數十年。
數十年欸,我們自己摸著良心想想,台灣從現在開始經濟衰退,從我們這代到孫子那代持續變差,換了十任總統都救不回來,是多絕望的狀況。看待這些所謂過去的國際關係跟戰略,最忌諱的就是把自己當成亞歷山大大帝,手一揮千軍萬馬進發,影響數百萬人生計,所以「那一點點的損失就別計較了」。
台灣很多人解讀這些國關跟戰略的時候,秉持的現實主義基本上都是鬼扯,十年就夠你想去跳樓了,還選錯邊無所謂,轉回來就好,真他X的想太多。
筆者的意思是,我們去看那些歷史上的帝國,以及其建立起的文化圈,大體上都遵循著上面那張圖的架構。有了經濟基礎後就會建立軍隊,養軍隊的目的就是要去攻城掠地,獲得更多的土地跟資源,然後徵集更多的稅金,養更多的軍隊,再去打下更大的地盤,直到「技術的限制」。
技術的限制,在古代指的是距離與時間的暴虐,距離國王一千公里外的邊境,快馬也不可能兩天抵達,訊息的延遲對於管理來說有可能是致命的。就以結論來講,就是距離統治中心越遠的地方,管理成本就會越高,光靠軍事力量的鎮壓,以及經濟力量的吸引,絕對有不足之處。
所以,一個帝國必定會在擴張的過程中,把自身的文化價值對外輸出,同時吸納周邊的價值進來,融合成新的一套文化。有共同文化感的人們,就比較會為了這個國家付出,進而把上述的管理成本降低,也減少了邊境區域叛亂的可能。
這套標準不僅在國內,帝國邊境之外的周邊附庸國也一樣,大多數人對自己是沒有太多自信的,相較於亂世打拼成為新帝國,不如依附現有帝國之下,穩當的賺錢過日子。說白一點,就是向帝國繳納稅金或是軍隊義務,用來換取帝國的保護,在帝國的文化秩序圈內,統治成本也會變低。
說到底,人都希望過好日子,希望下一代在安康的環境中長大,誰不希望兒女可以在能預期的社會中過日子,好好念書就能獲得好職業,得到好的成就向上爬升,在孫兒輩的圍繞下老死。
帝國與附庸國之間的關係,最終會以契約的形式存在,帝國內部的統治者與平民,也會產生一種契約。在這些契約之上,建立起基本的法律與社會習慣,有了這些基礎之後,社會福利的概念才會出現,基於大家都是同胞的前提上。
全球化的概念其實非常古老,我們近數十年的全球化,是一種因應新的技術出現,而可以真正串連全球的狀況。但究其本質仍然不脫建築在固有基礎上的穩定,一樣要有一個可以預期的秩序,維持這個全球性秩序就得要強大的軍事力量維繫,軍力不是拿來威脅大家聽話的,因為多數人都會依照既有的規則做事,少部分人才會想破壞規則牟利,例如盜賊之類。但要維持全球投射的軍力,就得要有涵蓋全球的經濟實力,經濟實力的動能還是來自於國內,本質上就是先進技術帶出的需求。
古老的帝國皆是如此,國內的動能要如何維繫?新的建築技術或是新的礦脈出現,或是新的宗教觀都可以,極端點就是新的軍事技術,讓軍隊的對外投射能力更大,可以拓展勢力範圍到更遠的地方。一旦內部的動能失去,就得要靠外部輸血,但輸血過多過快,就會侵蝕到原本的文化基礎,使得帝國的秩序被動搖。
說到底,就是一個平衡的概念。
而到了現代,由於技術的進步,使得大量的中間行政管理階層與高階技術人才出現,這必定需要一個基礎的教育體系,依此產生了靠知識與技術維生的中產階級。中產階級說難聽點,就是權力不若統治者、資本家,但要說是基層勞工又不算,可說是不事生產(?)。
現代看到的左右之爭,全球化下的各種治理困境與矛盾,以及不同國家文化的衝突,其實跟古代的區域性全球化並沒有差別。抓住其本質,將之解構就會發現,起頭就是工業革命後世界就改變了,原本數十年為單位的階級流動,變成了十數年間就可以達成,衝擊到的絕對不只有價值觀,新興的中間階級逐漸的成為現代國家的主導者。
因為,基層的勞工是沒有知識工具,以及足夠的技術能力,去管理現代的產業與政府。但同時,上層的統治者,不管是舊貴族的遺留還是新興的資本家,也絕不可能僅憑自己一人與幾個家臣,就能夠管理龐大的組織。
這些問題怎麼解決?坦白說,到現在還是沒有,直到今天還是在爭論與試驗,根本就沒有一個結論。任何一個跟你宣稱左派還是右派哪一套施行,世界就會大同的,不是蠢笨就是想當師傅被信眾膜拜。
但這代表,當今的主流價值,與各方思想都沒有可以參照的嗎?這也不是,很多概念當然是確定的,而且思想跟主義也是一堆在微調,向那種說要找回馬克思原典研習才能了解當今困境的神經病畢竟很少。
當今的狀況,哪一些是幾乎確定的?
- 就大的方向來說,全球化的利益必須要有全球化的秩序,秩序仰賴的是全球化的力量維持,唯一的差別是,這個全球化力量對於各國內部的干擾程度到底到哪?
- 全球化的好處無法共享,是因當今的世界,欠缺一種革命性的進步,將經濟的動能散布給其他中小國家,這會讓內部的搭便車國家站的便宜更加凸顯出來。
- 社會福利與穩定的退休金,都是建築在進步幅度可預期的前提下,預支未來而來的,無論哪一種政策或是決策,始終要處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錢從哪裡來」。
所以,我們怎樣在架構下,去看待國關跟戰略的問題?其實沒有那麼難懂,先搞清楚你所處在哪個位置,是第一步。
但這往往也是最難的一步。
喔,架構是這樣,那麼怎樣去知道實際上國關跟戰略的運作?答案很簡單,第一手情報。只是知道的通常也不會告訴你就是XD。
麻煩的點在於,知道第一手情報的人通常不能說,而會有很多想要破壞的媒體或人,會去創造「真.第一手情報」,到處傳播告訴民眾「實情」,進而讓民眾以為「真.第一手情報」是真的,然後把輿論壓上,迫使有官員或是專家,更改路線到其實一點也不真的路上,就算死都不能改,也可以說是你罔顧民意,或是恣意妄為。
誰得利?情報戰沒那麼簡單的。
但也不是沒有一些基本辨別法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