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是不好的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人說你太悲觀、想太多?

於是你開始練習「樂觀」的看待每一件事情,有事沒事就在網路上搜尋一些心靈雞湯,補充正面能量,不停說服自己事情只會往好的方向發展,要自己別擔心。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反而使自己更加焦慮,就是沒辦法控制自己往「壞」的結果去想。

每次看到那些「樂觀」的人,好像頭頂上總有一顆大太陽在照射他們,閃閃發光的令人刺眼,為什麼我就是沒辦法變成這樣子的「樂觀人」呢?

我在網路上搜尋了許多資料,整理編輯成一篇文章,認識「悲觀」。


悲觀是什麼


I like pessimists. They're always the ones who bring life jackets for the boat.
我喜歡悲觀主義者。總是他們,才是那些帶救生衣上船的人。



在維基百科裡,悲觀(pessimism)的定義是

一種總是期待不良後果的精神狀態,或者一種相信,在生命中,惡總是勝過善,困苦總是多過享受的信念。

在心理學裡,對悲觀的研究幾乎是和對抑鬱的研究同時開始的,在貝克1961年編制的抑鬱量表中,對未來的期待是正面還是負面也被作為一個判斷因素。

Wellesley College的心理學教授Julie Norem在超過20年的時間裡致力於研究“悲觀”。

她認為,在過往的語境中,我們往往將“悲觀”的含義簡化了,但實際上,悲觀含有更豐富的語義。



✽防禦性悲觀


有句古老的俗諺說:「如果樂觀主義者發明了飛機,那悲觀主義者就發明了降落傘。」


防禦性悲觀的概念由Nancy Cantor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它指的是人們會在事件發生前,將期待降到比較低的水平,想像出最壞的可能的情境—— 這看起來讓人擔心,但它卻不是一種消極的自證預言。

當一個人在處於防禦性悲觀的情緒裡的時候,他們的情緒是冷靜的,他們知道這只是數種可能性中最壞的一種而已,並不是唯一和注定的結局。

這種防禦性悲觀的目的也是為了減少最壞可能發生的概率,以及假如真的發生了最壞的情況,也能更好地面對和有條不紊地處理。

Julie Norem認為,防禦性悲觀是一種非常有用的降低焦慮的認知策略。

當人產生焦慮情緒時,假裝樂觀、或者迫使自己往好的方面想是無濟於事的,防禦性悲觀的策略會使你進入到焦慮的深處,將焦慮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部分,就這些具體的部分來做好充足的準備,避免壞的結果產生。

如果你不自己親身體驗焦慮,就很難洞察在其中讓你感到無助的到底是什麼。Julie Norem說。

防禦性悲觀更多的是懷有對壞的可能性的想像,這種想像是偏細節性的,他們會列出可能發生的情境,將壞的可能細化成一個個事件。

防禦性悲觀的人,會考慮當這些壞事發生後該怎麼辦,能否努力讓壞事不發生。

他們也會因為擔憂而做好充足的準備,以避免壞的事情發生,降低焦慮水平。

防禦性悲觀是客觀而勇敢的,他們客觀地看到可能出現的壞情況,但絕不放棄爭取最好的可能,以及做好準備減少損失。




✽悲觀和樂觀各有哪些好處


長期以來,人們在【必須表現得樂觀】這一點上,承受的壓力太大了,這是比悲觀更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的事。


在日常語境中,我們常常認為樂觀是有益的,悲觀是有害的。但2011年發表在《社會認知》雜誌上的一則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研究者Abigail Hazlett認為,悲觀和樂觀只是我們在面對人生的不可預測性時,所採取的不同的動機取向,他們沒有好壞之分。

樂觀者的動機取向是進步(advancement)取向,人生觀是進步關注(promotion focus)的。他們更善於應對積極的反饋,因此總是看到好的可能。

悲觀者的動機取向是安全(security)取向,人生觀是阻礙關注(preventiontion focus)的。他們在面對未知時,更想要獲得安全感和確定感,因此總是會去考慮到那些最壞的事情。

Abigail Hazlett認為,違反自己本身的動機取向,一味地要求自己用某種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在變位詞測試的實驗中他發現,當被試採用與自己原本動機取向相同的策略去做測試時,獲得的成績是最好的。

悲觀的人採用樂觀的策略,和樂觀的人採用悲觀的策略,都不會有好結果。


一系列研究也表明,樂觀與悲觀各有好處。

Julie Norem認為,人們往往高估了樂觀的好處,低估了樂觀的壞處。

樂觀使人健康,但悲觀的老年人可能更長壽。

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有助於健康,這似乎是共識,也被一系列研究反覆證明:樂觀的人活得更健康,更少患心血管疾病,甚至更少患感冒。

然而,德國學者 Frieder Lang研究認為,樂觀未必在所有情況下都有助於健康。

研究基於對4萬多名年齡在18-96歲之間的人的訪談,研究發現,32%過度樂觀的人,殘疾的可能性高出其他人9.5%,死亡風險高於其他人10%。

研究者認為,可能是過於樂觀會使他們忽視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險。


在親密關係中,樂觀和悲觀都在發揮作用。

在親密關係中,樂觀的伴侶會比較容易獲得幸福嗎?

2010年,田納西大學的James McNulty發表了一系列對新婚夫婦的跟踪研究,在他們結婚的頭4年裡分別進行8次滿意度調查。

研究針對82對新婚夫婦,分析他們對未來抱有的態度與婚姻滿意度的影響。

他將他們分成樂觀組(傾向於對婚姻的未來充滿希望)和悲觀組(傾向於認為未來的婚姻會充滿坎坷)。

結果發現,那些持有樂觀期待的伴侶,對婚姻的滿意度顯著逐年下降,悲觀組則不一定。




✽人生來就悲觀嗎?


就如同樂觀與悲觀本身含有豐富的語義與類型一樣,絕對的樂觀者和絕對的悲觀者都是極少數的。


基因對氣質性的悲觀、樂觀有很大的決定作用。

在探尋抑鬱症與基因的關係同時,神經科學也開始研究悲觀、樂觀的氣質與基因的關係。

2007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則研究宣布,有大約32%的人生來就擁有一種叫做ADRA2B-deletion的基因變異體,這使得他們對消極的經歷保持更鮮活、更富含細節的記憶;他們也會更多地放大負面的經歷和情緒,對人生持更悲觀的態度。

並且,這種趨勢可能是難以改變的。


2014年,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研究者宣布,他們首次在神經科學上證明了樂觀者與悲觀者在腦部活動上的確存在區別。

他們對被試者進行了樂觀與悲觀的測試,然後讓他們針對一些照片中的場景,努力往積極的方面想,比如在看到一個男人拿刀放在女人的喉嚨上時,想像其結果是女人最終掙脫並逃跑。

在實驗過程中進行腦部掃描的結果顯示,那些悲觀者使自己去想像樂觀的結果時,由於這與他們本來的想法相悖,腦部活動會表現得異常活躍(主要由LPP-late positive potential和SPN- StimulusPreceding Negativity兩項指標得出),這會使他們感受到矛盾的、事與願違的痛苦。


Julie Norem說,我們總習慣用一個概念來定義某個人,將樂觀者與悲觀者劃分為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

但實際上,就如同樂觀與悲觀本身含有豐富的語義與類型一樣,絕對的樂觀者和絕對的悲觀者都是極少數的。

大多數人都可能會在某些方面是樂觀的,在另一些方面是悲觀的,比如,有的人可能在對待金錢時是一個防禦性的悲觀者,又在社交上是一個策略性的樂觀者。

而且,樂觀或悲觀的氣質也可能會隨著時間的發展,受到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


最後,當我們在談論悲觀或者悲觀主義時,我們還要區分心理學意義上的悲觀和哲學層面的悲觀。

在哲學層面上的悲觀不是氣質或情緒上的,而是這樣一種世界觀或價值標準:力圖勇敢地直面令人不快的現實世界,消除可能造成不良後果的非理性希望和期待。(Wikipedia)

在西方哲學中,叔本華被稱作是著名的悲觀主義哲學家,他說活著就是苦難,生存就是煉獄,人生就像鐘擺,搖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他還把人生比作一個環形的跑道,上面佈滿了燒得通紅的木炭,僅有幾處納涼之地。有的人會在那幾塊納涼之地陷入樂觀的幻想,但其實只是一種自我安慰。




✽患有輕微抑鬱的人往往能夠更為實際地看事情


眼前有杯子裝了一半的水,樂觀主義者說:「還有一半的水!」悲觀主義者則表示:「有一半已經空了。」聽到前者你會跟著雀躍,聽到後者則跟著失落一會兒。


樂觀的人不會先想到一件事的缺點與瑕疵,永遠以正面想法對待身邊一切事物。

但事實上,當結果不如樂觀主義者所想的那麼好時,他們受到的打擊、體驗到的失望與消極情緒會比悲觀主義者還來得大。

而悲觀主義者可能會相信事情只會越來越糟糕,每況愈下;不管我們所見為何,其實事件本質是邪惡的;認為人性自私、世界醜惡。


Alloy與Abramson曾提出的抑鬱寫實假設(Depressive Realism Hypothesis):比起健康的樂觀主義者,患有輕微抑鬱的人往往能夠更爲實際地看事情。

當一個人,尤其是在悲觀者上更爲顯著,處於不愉快、負面的狀態下,看事情更能著重於焦點,決策上也會比起在愉快的狀態下更爲謹慎,因而較少在公事上犯錯。

而且在這樣的狀態下, 一個人能有更多的批判性, 也能比常人更能夠做出正確的評估。




✽悲觀主義者的心理韌性通常比較高


「堅強一點!」是經歷低潮時人們常對你說的話。

然而「堅強」其實是個很抽象的概念,什麼樣的表現和心態能夠被視為「堅強」?

樂觀看待每件事、永不灰心失望就是所謂的「堅強」嗎?

堅強 ≠ 樂觀


醫學上有個用來解釋「堅強」的專有名詞,叫做「心理韌性 (mental toughness) 」,指的是個體在經歷逆境、創傷後,從負面情緒中表現出的正向適應力,白話一點就是 「挫折復原力」。

美國波士頓大學的臨床心理師 Ellen hendriksen 長期研究創傷壓力症候群,她認為:「心理韌性是通往成功的關鍵。比方在運動場上,當選手們的身體素質、專業技巧都差不多時,讓某些人從競爭壓力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就是心理韌性 。」

心理韌性越強的人,抗壓性越高,從挫折之中恢復得也越快。

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很多,而其中有一點特別出人意料,就是傾向負面思考的人,也就是悲觀主義者的心理韌性通常比較高 。

他們事先就預設了最壞的情況,當結果不如預期時,失望與打擊就沒有那麼大,能更快從消極情緒中恢復;也因為他們把期望值降到最低,當結果是好的時候,他們的喜悅和成就感比起樂觀者也更多。




✽悲觀主義者更懷有同理心


樂觀者的優勢是能夠將快樂帶給他人,但希望他們耐心聆聽你負面的抱怨時,他們顯得不夠細膩或太過反差的回應,交談上好像很難站在同一條線上。


相反的,悲觀者的心思較敏感,更注重小細節,也能夠判讀出他人的話中話、弦外之音,進而為他人緩解情緒或分析道出問題點,因此,悲觀者本身良好的觀察力和同理心,更能帶領自身與他人從根本上解決事情。




✽結語


我是一個悲觀的人,尤其在工作上表現得更為明顯,當上司丟給我一個指令時,我可以瞬間想出各種不好的可能性,然後就會被上司說太悲觀、想太多。

事實上我沒有經驗,上司經驗多,我只是想從上司身上學習更多解決事件的辦法,只要準備的越充足,我的焦慮就越少,甚至可以更有自信面對未知的狀況。

而且有幾次也真的證明了,不是我想太多,是事情真的就有可能發展成那樣。


這讓我想到國中時,朋友收到了一封中獎簡訊,但需要先到提款機前操作匯款,對方才會把中獎的金額全數給我朋友。

那時候還沒有「詐騙集團」這個名詞,朋友身上錢不夠,就跟我借錢,我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覺得「真的假的,怎麼可能?」,那是一種說不出來、無法言喻的感受,反正就是覺得怪。

朋友答應領到獎金後會分我十萬,我還是不借,一直請朋友再三確定是不是真的有參加過那個抽獎活動、打電話到舉辦活動的廠商確認等等。

朋友最後惱羞,給我一句:「妳就是忌妒我中獎啦!」然後跟我絕交...


過了一陣子,朋友又像個沒事人約我出來吃飯,我問他領到獎金了嗎?他只是淡淡回我:「那是騙人的。」也沒跟我道歉。

聽說他是偷拿媽媽的提款卡去提款機前操作這樣...

直到長大,我才知道,原來那是詐騙集團慣用的騙局。


查完這些資料,再回想我自己悲觀的一些行為舉止,我發現原來我不應該再強迫自己去樂觀,而悲觀對我人生的幫助也是很多的。

希望這篇調查能減少一些惡意、嘲諷的人再去講別人「悲觀」,或者試圖說服「不要悲觀」,每個人生活的方式都不同,請尊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珍的沙龍
0會員
6內容數
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3/12
黃昏下的新娘 夕陽餘暉的草原上,微風輕輕撩起頭紗。 女孩穿著代表純潔的白色,靜靜地低下頭。 半闔上的眼睛,是最唯美的表情。
Thumbnail
2020/03/12
黃昏下的新娘 夕陽餘暉的草原上,微風輕輕撩起頭紗。 女孩穿著代表純潔的白色,靜靜地低下頭。 半闔上的眼睛,是最唯美的表情。
Thumbnail
2020/03/09
小咩跟阿霖是在網路遊戲上認識,相約在現實世界見面後,才發展成為現實中男女朋友的。 剛開始,就像每對初期熱戀中的情侶一樣,那麼愛。 阿霖外貌出眾,一舉手、一投足都如此優雅,又正好是小咩最喜歡的斯文型,小咩慶幸自己的好運氣,自己何德何能,能擁有這麼完美的伴侶。 有一天,阿霖問小咩為什麼不化妝,小
Thumbnail
2020/03/09
小咩跟阿霖是在網路遊戲上認識,相約在現實世界見面後,才發展成為現實中男女朋友的。 剛開始,就像每對初期熱戀中的情侶一樣,那麼愛。 阿霖外貌出眾,一舉手、一投足都如此優雅,又正好是小咩最喜歡的斯文型,小咩慶幸自己的好運氣,自己何德何能,能擁有這麼完美的伴侶。 有一天,阿霖問小咩為什麼不化妝,小
Thumbnail
2020/03/09
那時候交往的男朋友,很愛把這句話掛嘴上:「這點小事也要吵?」 好像他多豁達,我多愛計較一樣。 其實這句話很引戰你知道嗎? 不管那是大事、小事,它就是件「事」,好好講話不行嗎? 帶著這樣的心情,就畫出這張圖來了。
Thumbnail
2020/03/09
那時候交往的男朋友,很愛把這句話掛嘴上:「這點小事也要吵?」 好像他多豁達,我多愛計較一樣。 其實這句話很引戰你知道嗎? 不管那是大事、小事,它就是件「事」,好好講話不行嗎? 帶著這樣的心情,就畫出這張圖來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看見「快樂」兩個字,我想到我自己實在很難快樂起來,如果真的要快樂,而且是夠快樂,那麼我自己的作為應該要改進,例如我說話應該再多為人著想,深入骨子裡地著想,我想要做我自己,但事情的來來去去地的擺盪,讓我很難重新真正做自己。快樂,對於現代多數人而言,都很難熬,應該疫情的緣故,想去的地方不能去,想玩的
Thumbnail
  看見「快樂」兩個字,我想到我自己實在很難快樂起來,如果真的要快樂,而且是夠快樂,那麼我自己的作為應該要改進,例如我說話應該再多為人著想,深入骨子裡地著想,我想要做我自己,但事情的來來去去地的擺盪,讓我很難重新真正做自己。快樂,對於現代多數人而言,都很難熬,應該疫情的緣故,想去的地方不能去,想玩的
Thumbnail
在一次課程中,我透過牌卡,找出了我擁有「應變能力」,和同學分享我掉獎狀的故事時,我說:「因為我從小就很悲觀,所以養成了應變的能力」 同組同學異口同聲的否決我:「懂得應變不是悲觀,而是你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原來積極的去面對風險並不是「負面消極的悲觀」,而是一種對事物負責,並且讓自己保持彈性的行為
Thumbnail
在一次課程中,我透過牌卡,找出了我擁有「應變能力」,和同學分享我掉獎狀的故事時,我說:「因為我從小就很悲觀,所以養成了應變的能力」 同組同學異口同聲的否決我:「懂得應變不是悲觀,而是你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原來積極的去面對風險並不是「負面消極的悲觀」,而是一種對事物負責,並且讓自己保持彈性的行為
Thumbnail
我們常說要活得快樂;離苦得樂,這是人類的本性。 而我們也普遍認為負面情緒是種糟糕的東西,彷彿需要去壓制、化解,才能過上積極樂觀的人生。 但一味的追求離苦得樂,最後就真的能快樂?
Thumbnail
我們常說要活得快樂;離苦得樂,這是人類的本性。 而我們也普遍認為負面情緒是種糟糕的東西,彷彿需要去壓制、化解,才能過上積極樂觀的人生。 但一味的追求離苦得樂,最後就真的能快樂?
Thumbnail
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是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 叔本華是著名的悲觀主義者,他的生活卻並非完全隱遁,並且有些自私。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形上學和美學影響了哲學、藝術和心理學等諸多方面。而他對孤獨的解析,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正謂見人、見己、見心。  你是悲觀者嗎? 悲觀主義者對事物的感受,不僅僅取決於事物本身,
Thumbnail
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是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 叔本華是著名的悲觀主義者,他的生活卻並非完全隱遁,並且有些自私。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形上學和美學影響了哲學、藝術和心理學等諸多方面。而他對孤獨的解析,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正謂見人、見己、見心。  你是悲觀者嗎? 悲觀主義者對事物的感受,不僅僅取決於事物本身,
Thumbnail
聽過許多父母對小孩的期許,大多是希望孩子保持正向樂觀,乍聽之下好像沒有什麼錯,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面對挫折時對人生依然保有希望,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不被打敗,但是當期望與結果有相當程度的落差時,又有幾位大人能夠適應挫折,重新站起來呢?可以理解這個社會之所以強調「正向」,是因為……
Thumbnail
聽過許多父母對小孩的期許,大多是希望孩子保持正向樂觀,乍聽之下好像沒有什麼錯,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面對挫折時對人生依然保有希望,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不被打敗,但是當期望與結果有相當程度的落差時,又有幾位大人能夠適應挫折,重新站起來呢?可以理解這個社會之所以強調「正向」,是因為……
Thumbnail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情緒在人類文明裡變得避之唯恐不及,當我們再說一個人有情緒時就好像在責備他,只有平靜、穩定的人才是健康的,甚至還會覺得這個人很了不起!然而平靜穩定的人是真正的面對情緒後的穩定,還是掩藏情緒假裝看不到?今天這篇文章想帶大家看見情緒背後真正的目的與價值!
Thumbnail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情緒在人類文明裡變得避之唯恐不及,當我們再說一個人有情緒時就好像在責備他,只有平靜、穩定的人才是健康的,甚至還會覺得這個人很了不起!然而平靜穩定的人是真正的面對情緒後的穩定,還是掩藏情緒假裝看不到?今天這篇文章想帶大家看見情緒背後真正的目的與價值!
Thumbnail
我是一個極度悲觀的人,遇到任何事都慣性往最壞處想,一個不小心就鑽牛角尖,經常陷入低潮之中難以自拔。
Thumbnail
我是一個極度悲觀的人,遇到任何事都慣性往最壞處想,一個不小心就鑽牛角尖,經常陷入低潮之中難以自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