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防衛性悲觀」?原來悲觀也並非全然只有壞處?

2020/11/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悲觀也許沒有你想的這麼糟

聽過許多父母對小孩的期許,大多是希望孩子保持正向樂觀,乍聽之下好像沒有什麼錯,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面對挫折時對人生依然保有希望?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不被打敗?但是當期望與結果有相當程度的落差時,又有幾位大人能夠適應挫折,重新站起來呢?
可以理解這個社會之所以強調「正向」,是因為不希望每個人在遇到事情時都自怨自艾,但是當我們對不確定的未來保持正向,卻在最後發現與自我期望不符時,大多數人的世界是瞬間崩塌。
此外,也可能會因為先前的期望過高、因為不夠認識自己或環境,而導致錯誤的期盼;因為覺得自己會成功,所以根本沒有留下備案,種種的可能因素所造成的挫折,是令人崩潰的。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那不抱持著正向態度?難道要悲觀嗎?
其實,悲觀並沒有像你想的那樣負面,積極地為了避免失敗而努力,也可能為你的人生帶來不平凡的結果。

防禦性悲觀是什麼

舉個例子:知名網紅蔡阿嘎曾經在一場演講中,和學生分享自己其實是個悲觀的人,他總會讓自己悲觀到底,把事情想到最糟糕的情況,反正當自己連最糟糕的情況的想過了、悲觀到連死都不怕,那就沒有什麼好怕的,反而更能積極的去做出行動。
這樣悲觀卻又積極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防禦性悲觀」。這是由心理學家Norem 和 Cantor在1986年提出,他們發現擁有「防禦性悲觀」特質的人,因為總將事情往最壞的想,所以為了避免最壞的事情發生,反而更加的積極、努力,導致最後的結果,與什麼都不做的「消極性悲觀」人相比,遠遠的成功許多。

因為悲觀而更有行動力

舉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也是典型「防禦性悲觀」的人。
在過去遇到考試時,因為太害怕自己考不好,所以總會比別人提早,甚至是多做一些準備,久而久之養成自己提前預習與課後複習的習慣,這樣的學習歷程,其實就是防禦性悲觀特質所帶給我的好處。
以前母親總是要我「保持正向」,也會連帶的批判我這種「悲觀的態度」,但在自己念完心理系以後,才發現有時候大人說的,其實也可能是一種偏誤,就如同念書這件事情,如果我像母親那樣保持正向,我可能也不會有這麼多動力要持續努力,以求自己不落後他人。
所以說,悲觀真的有這麼差嗎?其實重點在於行動。但如果選擇的是「因為覺得自己不會成功,所以就真的什麼也不願意嘗試」的消極性悲觀,那我還寧可選擇對生活保持著希望與正向,即使與現實有些出入,但應該可以過得比較快樂。

偶爾悲觀也沒什麼大不了

其實沒有任何一種態度是絕對的正確,我想分享的也不是「正向」就錯誤,而是在我們面對生活挫折時,如果「刻意保持正向」已經帶給自己過大的壓力時,或許可以換個思考方式,偶爾讓自己悲觀、難過,也沒有什麼大不了,不是嗎?
總而言之,適當的悲觀是有許多隱藏的智慧與見識的,不知道這篇文章,有沒有打破你原先對於悲觀的想法呢?留言和我分享吧!
我是溫曉風,持續在撰寫「心理學與人生經驗」的專題中!
努力將U質好文分享給大家,請大家也不吝嗇地給予我一些回饋,下面的手手拍十下,讓我有更多的動力維持寫作!
如果你還心有餘力的話,也歡迎各位乾爹乾媽給我一杯咖啡的打賞,讓我在困難的疫情時代,可以靠著寫作多些生活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5會員
131內容數
覺得這個社會上有好多值得討論的議題,卻礙於文章發文無法即時討論的受限,而讓這個平台一直比較像是「我說你聽」的狀態。但是,其實比起單方面輸出,一直以來我更喜歡和別人討論想法,把自己當成一塊海綿,不斷吸收不同觀點以後,最後淬鍊成自身獨有的價值觀,我想這是創辦此處最大的意義,所以各位親愛的朋友們,請友善地留下寶貴的想法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