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別人之前,你準備好先自我同在了嗎?

2020/03/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凝視、觸受、承認、接受與涵容,這一切都遠比如上的採取行動,來得更非暴力與慈悲
在週六早上的玉米雞事件中,時間控管嚴格的先生將無法及時解凍的憤怒,以言語指控這一切都是我的錯,我只會讓他緊張,以攻擊性地推我一把,作為最慣性的轉嫁與發洩。
心理的傷,身體會記住。
在先生慣常的情緒管理失當中,我已經告別過去,勾召出童年目睹家暴的恐懼,僅能習得無助地身心凍結,陷入自我罪咎的毒潭裡,相反的,我在自我陪伴裡積蓄更多的勇氣,試著澄清現象的發生,冷靜地拒絕成為代罪羔羊,以及背負所有關係的責任,甚或在被迫承受先生自己不願處理生命的功課-面對自己的情緒,以及在被要求必須單向地隱忍,作為所有衝突的收口時,拒絕再玩。
雖然,我可以劃清人我身體與情緒界線,走回自己的電腦桌前,以前一天手創的心靈拼貼作為生命轉化的願景,但我也必須承認,自己還是受傷了。
六年前接受哈科米「愛的同在」訓練時,許多練習都是放下腦袋,將自己的身心五感全部打開,與對方跟自己的感覺、情緒,好好在一起,就僅僅是「在」(be present)一起,卻不是迫促地「想辦法」、「快速解決」、「找理由」「自我說服」或「幫助別人」。
凝視、觸受、承認、接受與涵容,這一切都遠比如上的採取行動,來得更非暴力與慈悲。
同樣的,當我願意如實紀錄與分享在婚姻中的不舒適經驗,需要的也是這份「在」(be present)的品質,而不是好意地告訴我,先生在情緒失控時可能的想法,以及給出猜想的理由,藉此試圖安慰我,我必須承認,閱讀的當下比身處衝突時被先生推開與言語暴力,更覺得受傷。
二十二年不被善待、言語暴力與貶抑失衡的婚姻,若說要用頭腦為先生找理由,以次自我安慰,我不認為自己做得不夠,相反的,這些頭腦的造作,才是讓自己更受苦的原因。
心理的傷,身體會記住,這已經不是用腦袋製造理由可以抹消。
所以當他人自以為「好意」地「想」出理由來安慰,事實卻是否定當事人的感覺,並且粗暴地將當事人從自己的脫感覺與觸受拖離開來,要他自我背叛,與不相信自己身體五感最真實的感覺,而是甘願被頭腦俘虜。
記得上哈科米練習時,老師走過一組組同學面前,總是得不厭其煩地打斷這些層出不窮的腦袋式安慰,以及自以為很nice的幫助者,「不用為對方陳述的痛苦經驗找理由與解法,讓自己就開放感覺,也覺察感覺一切的自己…」
那時的我,也經常被老師打斷,甚至被惱怒了,因為我太習慣成為「照顧者」,害怕對方受傷、不忍他受苦、想成為他的幫助者、趕緊解決問題…,事實上,我是在逃避去感受,更無意識地否認與不尊重對方痛苦的經驗,我才是最怯弱與缺乏勇氣去「感受」的人,卻非得佯裝在「問題解決者」的表象,自欺欺人,甚而成為對方的加害人。
安慰別人之前,你準備好先自我同在了嗎?
安慰,從來不是你給別人的,而是藉機先陪伴好自己的。
沒人願意分享不被善待的一切,更沒人需要頭腦式的揣測可能的狀況,以及蓋布袋滅火式的被阻斷感覺,這一切的不容易都有個小小的悲心與祝福,希望我們都能非暴力地對待自己與他人的情緒。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吳品瑜
    吳品瑜
    城市光榮感極強的府城女兒,長年住遊世界,目前旅居海德堡。研讀榮格學說,於生活中「搬」演童話,處理失諧的台德異國婚姻,以及與三名年紀各20、18與7歲的混血女兒,淬鍊女性智慧,並且療癒童年目睹家暴的創傷!更重要的是熱愛書寫分享,以文字進行日不落陪伴。著作《許我一個夠好的陪伴》(2019,時報文化出版)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