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慰人這件事上,可以說是:成也一句話,敗也一句話。
心理治療師Patrick J. Carnes(1997)指出,人們在人際關係中,是存在一些默認的基本假設的。——我們默認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的人際關係,是安全的、值得信任的。
而當信任我們的人需要我們的安慰時,就是ta們把脆弱暴露給我們,相信我們會給ta們安全回應的時刻。
它是關係加深的機會,也可能成為關係被破壞的風險。符合人際基本假設的回應能讓兩個人的距離更近;反之則會讓對方築起心牆、提高防禦。
因此,學會正確的安慰方法回應對方,是我們能為所愛之人做的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一件能夠提升關係滿意度的小事。
在此之前,我們先要學會「不踩雷」。來看看那些“越描越黑”“火上澆油”的錯誤示範:
1.指責
我好難過,今天面試失敗了
誰讓你之前不好好準備呢?
2.評價/批判(judge)
最近壓力很大,在努力爭取升職,很怕領導不選我。
你又不聰明,不可能多有出息,別為難自己了。
3.否認(對方的感受)
你說的話已經傷害到我了,我現在很難過。
你不是一個這麼容易被傷害的人,你就是想把錯推給我。
4.弱化(對方的感受)(minimizing)
他跟我分手了,好痛苦。
不就是失戀嗎,他也沒多好啊,別想了
5.轉移焦點(把關注對方轉移成了關注自己)
我丟工作了。
啊呀沒事的,我之前失業一年,也能活下來。
這五種“反向安慰”,正是最典型的、錯誤回應他人負面情緒的方式。
那麼,積極、有效、正確地回應方式是什麼呢?來看今天的文章。
這就要給大家介紹一下,確認(Validation)這個心理溝通方式。
確認(Validation)指的是,對一個人的內部體驗表示瞭解和接受,不論是什麼樣的體驗,也不論自己是否認可對方的這種內部體驗。至少,我們承認這種內在體驗——對方有理由、有權利感受到這個體驗(Hall, 2014; Roemer et al., 2008)。
可以用非常簡單的一句話來表達「確認」:“你有這種感覺是正常/合理的。”這句話的本質,就是承認了對方的感受有存在的合理性。
「確認」也是和另一個人建立心理連接的起點。它雖然簡單,卻可以極大提升對方對你的信任,讓對方有更強的動力,願意讓你走進ta的內在世界。
在親密關係中,看見彼此的內在世界至關重要。它能讓我們真正理解對方的人格機制、應對風格(coping style)等,減少因為對於行為表現的解讀造成雙方誤解的情況。
兩個人很相愛、有強烈的激情,卻完全看不到對方的內心世界的情況,在現實中比比皆是。這樣的關係就容易因為對彼此的誤解而錯過,或者在激情散去後、找不到繼續維繫親密感的方式。
人們為什麼不願意向對方敞開自己的內心世界?其實只是因為信任不夠。信任不只是相信對方的人品和道德,更是相信對方能夠接納自己的陰暗面、相信對方能夠回應好自己的脆弱、相信自己不會被對方評價、相信對方願意被自己需要等等。
那些在親密關係中的種種試探、偽裝,本質都是信任的建立不足。“你有這種感覺是正常/合理的。”這句話,代表了你願意嘗試理解對方,而不急於反對。這樣的「確認」方式,可以在很多個微小時刻,幫助你們把這種信任建立起來。
自己的內心體驗得到確認,是我們一種近乎本能的需求。無論自己的感受被贊同與否,我們都希望它至少能被看到。我們希望自己的情緒被感受到,被允許存在。
當獲得來自他人的確認時,人們會有一種“我可以這樣想/這樣覺得”,以及“我的情感是有權存在的”的感受。
而當一個人的內心體驗得不到他人的確認時,ta們會對自我的感受產生懷疑,陷入迷茫困惑,甚至否認自己的內心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們不認同對方的感受時,我們更加要先確認對方的感受。先告訴對方,我能理解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並且我能夠感受到你的感覺存在的合理性。此時,對方的情緒會得到安撫。
而在此之後,你再去討論你是否認同這種感受,或者提出一些建議,對方才會更有可能接受。
如果沒有確認,就直接開始評判,會讓對方產生“你根本沒有理解我的嘗試”,而出現憤怒、委屈、被傷害的情緒,並在行為上“以牙還牙”,也拒絕做出理解你的嘗試。
比如說,你其實希望你的朋友離開渣男,如果你先確認:
“兩個人相處這麼久了,確實會捨不得,你有這種感受是正常/合理的”,
再去表達你認為ta值得更好的,應該果斷分手,對方會更有可能認真思索你的建議。
但如果你說:
“我真不明白一個渣男有什麼好捨不得的”,
對方更有可能從內心對你關閉一扇門,未來減少向你吐露心聲。
在這個例子中,前者是「先確認再提意見」的做法,後者是「不確認」的做法。特別要跟大家強調,如果你真的關心對方的感受,希望幫助ta,請在談論自己是否接納和認同ta的想法之前,先去確認ta的感受是合理的——這會給你們後續的溝通帶來好的基礎。
對方會感受到自己是被聆聽和看見的,這會使ta的情緒得到安撫和平復,ta也有更大可能會以你的行為作為「示範」,學著同樣來聆聽和理解你。
臨床心理學家Shannon Kolakowski指出,在關係中如果能使用「確認」的溝通方式,即便你們持有完全不同的意見,也可以通過確認來讓對方感受到你對ta這個人的愛與支持。
、
01
自我的情感確認
是自我身份認同建立的前提
當一個人不能去確認自我的內心體驗時,ta們會產生一種與自我間的“異化感”(Hall, 2012),這使得ta們不能建立起穩定和健全的自我身份(Self-Identity)。這種感受打個比方說,就是:“我與真實的自己之間,像是隔了一堵毛玻璃”。
不確認自己的感受,不認為每種內心感受都是有理由存在的,會讓人陷入對自己情感/情緒的不滿,進而帶來自我批判、自我厭惡,產生進一步的負面情緒。
02
自我確認能提高我們的自尊水準
在確認中,我們反復感受到自己的體驗是正當的、它的存在是被允許的。這實際上會慢慢讓我們感受到自己值得、自己有權利,從而提高自尊水準。
03
自我確認能讓我們更好地管理情緒
當一個人的內心體驗無法得到確認時,人們會變得抑鬱和失望,甚至放棄流露情感,強行將它們壓抑在心中(Krauseet al., 2003)。
在得不到自我確認的過程中,我們做了兩件事:
1.否認這種情感體驗的存在;
2.逃避去辨別這種情感是什麼。
Barrett(2016)的研究發現,這是因為當情緒發生時,你需要知道自己經歷了什麼,承認它的出現,才能把握好自己可能出現的反應。
缺乏自我確認的人,有時難以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但在這種混沌中又可能出現不良的反應,例如上頭鬧脾氣。
辯證行為療法的創始人Marsha Linehan提出了「確認」的兩個步驟。
第一步:專注於當下
在面對不論是你自己,還是他人的激烈情緒時,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你全部的注意力交予這個當下。
放下其他事情,趕走多餘思緒,去傾聽ta的聲音,即便ta甚至無法敘述自己經歷了什麼,只能宣洩自己的情緒。那你也能夠做到在ta痛哭時靜靜陪伴在旁。
在這個純粹的陪伴和傾聽的階段,你需要壓抑你關於這個話題,或者對ta的體驗的評判,也暫時把你的建議、幫助和改善對方處境的衝動都放在一旁。
這個時間是只屬於ta的,你要關心的只是ta此時此刻的感受。
第二步:真誠的回饋
“你有這個感受是正常/合理的”,是「確認」的一種表達方式,但當然不是唯一一種。
“你可以有這個感覺”
“我能理解你會有這樣的感受”
“我覺得你有這樣的想法沒問題”
“You have very good reason to feel this way”
……
凡是能代表你覺得ta的感受有合理性的句子,都可以作為「確認」的方式。
舉例來說,一個給予自己的回饋可能是:“我感覺到很憤怒、很受傷,我有理由這樣覺得,我應該這樣覺得”。
而一個給予他人的回饋中則表達為:“我能明白,你現在有這個感覺很正常/合理”。
當然我們不是出於敷衍而這樣說,而是真的能夠明白。如果你不明白的話,可以嘗試著站在ta的角度,以ta的性格和經歷出發,去看待此刻的ta。比如,ta是不是有過類似這個情景的創傷,ta是不是一個極容易受到他人負面評價影響的人。
我們的人格特質——我們是悲觀還是樂觀,外向還是內向,等等;以及我們的經歷,都會影響到我們對同一件事不同的反應。考慮到對方和自己的差異,從ta的角度出發,我們能夠給出真誠的確認回饋。
但一定要留意,正常/合理化ta的情感並不等同於刻意弱化這種情感。
正常/合理不代表這種痛苦就是微不足道的,正常/合理代表著存在的合理性,絕不代表這種痛苦的程度就是輕微的。我們要讓對方感受到ta的感受有理由存在,同時我們也很尊重ta的痛苦。
以上,「確認」這種積極的安慰方式,你學會了嗎?如果你身邊也有不能“有效安慰”自己或他人的朋友,那就 轉發 給ta,讓ta一起get這句簡單的心理安撫吧~
今日互動
你的安慰方式正確嗎?
你有被「確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