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讀書會系列

2020/04/0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第一冊】3/28(六)14:00-16:00
過了幾天沉澱,週六的感受還是依稀深刻,為什麼我們需要讓過去變成此刻?
第一冊的講者,我們邀請了長期進行研究白色恐怖研究的林傳凱講者來帶大家討論,究竟歷史與小說如何決定了這一系列的小說選材。
「小說是拒絕簡化的記憶。小說並不是歷史的補充,反而是歷史有太多的空白待補,所以文學必須進場,提供一種探索的可能性。」
身為歷史研究者,傳凱深知歷史研究所留下的,都是篩選後的檔案紀錄,而檔案之外的人物,其內心轉折與複雜幽微的面向,我們所有人都不可能真正知道,但若我們只以歷史檔案所留下的紀錄去認識告密者、舉發者、執法者,我們所認識的歷史仍舊空白。
這也是這一套小說集最後決定以文學性作為收錄標準的主要原因,而事後證明這樣的決定是成功的,從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裡,我們能夠試圖多一些理解這些在歷史裡不被重視的人物,從死者到生者,都是新的歷史能流傳下去的開始。
從開頭第一冊的第一篇作品〈月印〉,能夠看到一些相似案件的影子,傳凱向我們介紹了在新竹這裡所發生的一個案件,關於一個外省籍的老師、關於一個開書店私下印刊物的老闆、關於一個舉發的大義滅親,關於一個錯愕的後續發展。這個故事我很佩服歷史研究者如何辦到的系統歸納與考據,但這整個案件能看見許多文本的影子:關於背叛、關於嫉妒、關於自清、關於犧牲。從〈月印〉到去年的賣座電影《返校》,其實好多元素都能從檔案裡看見端倪。但是文本所能呈現的面向,多了背叛的理由、多了嫉妒的苦澀、多了被忽略的現實生活、多了人性向現實的妥協,多了許多我們從檔案無從得知的人物內心,而這些補述揣想或正視,其實更為重要,文學不是歷史的補充,反而是提供了思索歷史的其他紀錄角度。
雖然每篇小說幾乎都能找得到真實案件的影子,但也增加了許多不被談及的記憶,例如這些政治行動者的身體經驗、遺孀的夫妻經驗、這些確實存在卻不被重視的記憶,透過小說與其他創作形式,得以從不同角度探索同一個時代下的一萬八千個政治犯家庭的悲劇。
第一冊名為血的預感,也是隱喻著即將開始的白色恐怖,被扣上紅帽子的大逮捕,也發生在1949-1959年,這是第一冊的背景。
謝謝在這個時期仍願意如期前來的講者傳凱、參加的讀友們、第一次來的朋友,謝謝大家在這個時期,仍願意投入歷史與文學的思索裡,下一次的讀書會是4/11號,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報名,已經報名的朋友們,我們下周見:)
23會員
96內容數
單純閱讀,馬力的私房景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