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15, 1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15.
2019年12月17日 ·

關於忘記。

我忘性優美,沒事的事都不會記得,有事的事也可以常常不去想它。不過關於記性,還是要提醒一下現在有幸還在少年青年期的朋友(和兒子):要趁年輕時多多大量吸收有的沒的(雖然實驗證明:有興趣的事會比較記得久,沒興趣的事經年累月之後就算當初背得多厲害或操作執行得多拼命,還是容易沒印象了),這些沒的有的的東西,經過幾十年以後,都會常常不小心就直接被你記起來了而且還是正確的。了不起的大腦就是這樣給中老年人帶來生活樂趣和良好自我感覺的。

話說有那麼一天,我火大起來說:忘了他吧,我要把他忘掉。然後就開始找最簡單廉價(僅指搜尋成本廉價)的增強物:聽一下歌。結果發現歌名與忘、了、人稱代名詞相關的歌好像也沒怎麼多(既然我幾乎從來不聽流行歌曲,現在連西洋歌曲也不聽,所以是處於完全無知狀態下的搜尋),不過都還算不難聽。

但增強物這種東西只是說說而已,沒耐心地聽了兩三首以後我就覺得:搞什麼東西啊,要忘就忘唄,還得強迫聽什麼歌?關掉關掉!(就繼續去聽我的十七八九世紀音樂了)

--好了,這種插話的意思只是要說:故意要忘掉是一時三刻沒那麼容易的,但不小心就自然忘掉,可能就非常.......屬於具有人性化的醫療行為。 @@

心靈這東西是有皺摺的,所謂皺摺,意思可能是像小腸那樣,展開來時是你身高的很多倍(正確詳細數字應該很容易查到),但疊起來時連小蠻腰美女平坦的小肚皮底下都裝得進去;也可能是大腦的結構、或結構決定性質的大分子有機物如各式蛋白質,其折曲的路徑可直通神秘的化學性質或奇哉怪也的難以盡數的大腦特異功能。經過幽谷、到達妙境或具有天光的桃花源之類地點,也算是一種物理性但可轉化為精神面之奧妙的皺摺。

總之,就是一些老掉牙的話,比如什麼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壓抑到底才會開始反彈、快到死透了才能看見生機(好吧、這什麼跟什麼啊,反正就是一些類似意思的俗語諺語,只是我現在都想不起來一般老生常談時這幾句話的正確用字)之類的,我就生了場小病.......大概意思就是這樣吧。然後還留了一句(本人的)經典句子:『'反正沒有人在乎我' 這話在平常想想還無所謂,但在關鍵時刻真的要想辦法不往這邊想』。

總之,忘了沒?還沒,可能不遠了。記得沒?也還不怎麼記得,若加把油刻意鍛練大腦的話應該有機會。忘記,是要忘還是記?都可以,看當時的天色風向景致或心情再決定好了。


16.
2019年12月17日 ·


出家人

出家人


出家到底會是什麼感覺?

我完全(目前啦)難以想像或體會。

跟我比較接近(較能想像的)是我高中同校也同校刊社的社友,應該現在還在新竹縣某地做一位隱修女,就是隱起來不跟媽媽見面的修女........

不過出家到底是怎樣呢?
有點覺得好像很老。應該是說我故意腦筋在這邊打一下結,想到有天百無聊賴中看到臉書推來一個我也不知道是誰、以前沒看過的、像股阿默那樣用口語和片段剪接講電影的 youtuber,她講了一個韓國片是一個老和尚帶了個小和尚住在山上的電影,我好奇就看完了;然後反正它就是一個故事。我意思是說,就是有老的和尚和小的和尚的故事.......(嘖嘖嘖,我這種說故事的能力註定當不成 youtuber :P )。是說,老人已經看過許多事,好像比較能持平地決定什麼事他是『真的要放棄』。年輕人或小孩子又是怎樣呢?處在一個還很容易被世間各種事物吸引注意力的階段;畢竟不管你為何投胎又來做人,反正根據不幸已經變成生物的這種命運,任何較新的或剛出的生物,都是好奇及學習中的。所以硬要在這樣的階段,變成一個出家人的話,會不會有什麼困難呢?像那個韓國電影就認定這樣一定會有困難的,所以它就以此角度編故事說故事。

我是有點相信也許有人就是有前世的呼召,所以很早就竭力往呼召的方向試著走去,這樣也很令人佩服的。不過有時難免為之操些無謂的心,希望有這類命運的人不要受到太多殘酷的考驗才好。

ps. 最近發現 Gmail 有個功能,就是把寫好的草稿排定發送時間。我心想:喔,這個拿來做大量的商業用途似乎是有用或方便的。不過以個人化的使用來說,可以如下操作:把一個念頭寫下,然後定一個發送的時間,收件者可以是自己;然後這段等待寄出的日子,你若記得的話就想一想,這念頭有沒有什麼要增益或改變的地方。你若忘記,就等到某天忽然收到這封信時,讓自己吃驚或驚喜一下也行。如此這般,就可檢視一下想法或心地有沒有什麼改變、進化或退化。

這跟出家沒什麼關係,不過,如果有一段時間這樣抽離一個想法、然後再迎面撞上它,可能是不錯的紓解壓力的方式。求道者們,不知道會不會偶爾這樣應用一下。

──我之前共修的寺廟有小沙彌,他是天生有佛緣,主動要出家。出家不是六親不認,他的爸爸媽媽也是會來探望他,平常也得要自己準備生活費,沒有生活費的要自己去化緣。

──從我認識的出家人觀察,出家比在家事情還要多多了

那也沒辦法。只要出家人自己能甘之如貽歡喜承受就好啊。

且容小弟閒聊所知則個。

是說,老人已經看過許多事,好像比較能持平地決定什麼事他是『真的要放棄』。
—— 噢不,恰恰相反。是決定什麼事是「真的要追求」。如是放棄,不出家就可放棄了。
年輕人或小孩子又是怎樣呢?處在一個還很容易被世間各種事物吸引注意力的階段(......),所以硬要在這樣的階段,變成一個出家人的話,會不會有什麼困難呢?
—— 是有的。但是也不一定。就與成人一樣,有的可以,有的不行。原因就在下面這段。↓↓↓
我是有點相信也許有人就是有前世的呼召,所以很早就竭力往呼召的方向試著走去,這樣也很令人佩服的。
—— 天主教、佛教在這方面是一樣的:信教不一要出家,出家也不等於就是好好信了教。以佛教來說,大約是這種人出家較好:要能適應僧團的生活方式,要能過慣出家的日子。這與天生的性格關係密切。天生的,佛教的解釋,自是上輩子或上上.......輩子帶過來的,是累世修來的福報。出家也不清閒,古德說,出家事更多,我親眼見及的僧團生活,就是大家各有職掌,自己修行以外,還要負責公眾事務,所謂內修外弘,忙得不得了,甚至家裡有事,如父母生病了等等,也會請假回家幫忙處理。有人說,不結婚的,就去出家,這是天大的誤會啦。不結婚的人,哪裡一定想過宗教生活呢?尤其像小弟這種憊賴無聊的人,整天色字頭上一把刀的,真是與出家無緣啦。

真的要追求和真的要放棄,你這一講我好像也略懂略懂。不過事物還是能量守恆的,追求什麼自然會排擠其他,我看我只想到被排擠的,但那些被他們追求的,我應該是因無感或不理解而壓根兒沒想起……所以看起來若想遁世的話,恐怕不能寄望必須得過僧團生活的出家方式,對吧?(老是猜測有一學妹出家未幾年就癌症過世,是不是被出家後的忙碌俗務給累的 >_< )

是啊。以遁世之心出家,會失望的。古人誤解的就不少,如「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之類,或是「常伴青燈古佛,了此殘生」者。
出家,是有個志願、目標,要努力實現的。自修,要修到什麼境地,外弘,要如何服務社會等等。
服務社會的,且不論,我們說自修的好了。專精自修的,難免離群索居,與俗世隔得老遠,但這是情勢如此,自然如此的,這是果,不是因,不是為逃避而逃避,害怕面對什麼事情,躲到什麼地方不見人。世人見出家人住在山林的,或閉關的,不大清楚他們在幹什麼,就誤會了。又如我那文章「閒功夫」說的,閒也要有閒的本事,出家人得閒練功夫,練就功夫乃可安於閒,一般人在荒山野嶺獨居,多半悶到受不了,悶出毛病。
學佛,不在讓自己死得好些,大修行人死得淒慘、淒涼的,所在多有。死得好,確是福報,卻不一定與修為相關。凡夫俗子死得好的,也所在多有。這事情,不必太看重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toneton的沙龍
27會員
91內容數
受到沉重打擊以後如何越見消沉,到驚覺自己快垮了? 快垮了、以及驚覺,就是一個自我拯救的契機。我想治癒自己,用每一篇打起精神來強迫書寫的隨筆。 漸漸地,平安與喜樂便重新回來。  。 (內文圖片來源:除註明取自網路者外,全為 Stoneton 所攝。)
Stoneto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8/22
終章。陽台仍是我的。
Thumbnail
2020/08/22
終章。陽台仍是我的。
Thumbnail
2020/08/22
得,捨,放下。很平等。
Thumbnail
2020/08/22
得,捨,放下。很平等。
Thumbnail
2020/08/22
小熊。
Thumbnail
2020/08/22
小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很多東西可以勾起我們的回憶,最常見的是老相片與信件,其他如塞在抽屜深處朋友送的小紀念品或某一次旅行時買的鑰匙圈……等等,或者聽到一首歌,忽然聞到某個特殊的味道……這些都有可能呼喚出早已被我們遺忘的往事。 雖然有人會消遣說,常常回顧往事,常提當年勇,是老化的象徵,這些話鼓勵人要往前看,不斷開創新的人生
Thumbnail
很多東西可以勾起我們的回憶,最常見的是老相片與信件,其他如塞在抽屜深處朋友送的小紀念品或某一次旅行時買的鑰匙圈……等等,或者聽到一首歌,忽然聞到某個特殊的味道……這些都有可能呼喚出早已被我們遺忘的往事。 雖然有人會消遣說,常常回顧往事,常提當年勇,是老化的象徵,這些話鼓勵人要往前看,不斷開創新的人生
Thumbnail
當老生常談降落在你的人生。封閉記憶慢慢地解鎖。讓安然重新回來。
Thumbnail
當老生常談降落在你的人生。封閉記憶慢慢地解鎖。讓安然重新回來。
Thumbnail
一直以來自己的記性就不太好,容易忘東忘西,一度還為此困擾不已,因為上課常記不住學員的名字,生活中也會有離開工作室卻不確定自己有沒有關燈這類的瑣事。 過去有一位老師曾跟我說不必擔心,人只會記得該記得的事,會忘記代表不重要,要我不必太在意。 結帳時櫃檯人員問:需要袋子嗎? 我:不用~
Thumbnail
一直以來自己的記性就不太好,容易忘東忘西,一度還為此困擾不已,因為上課常記不住學員的名字,生活中也會有離開工作室卻不確定自己有沒有關燈這類的瑣事。 過去有一位老師曾跟我說不必擔心,人只會記得該記得的事,會忘記代表不重要,要我不必太在意。 結帳時櫃檯人員問:需要袋子嗎? 我:不用~
Thumbnail
「有些事情能夠忘記就不要想起!」我要說的不是什麼「不要想太多」「你要忘記那些事才能往前」這種在心裡有傷的狀態給人的勸告,也不是那種遺忘歷史曾經帶來的那些教訓!「記憶」這個功能留給需要留在心底的,其他不是太重要的事,忘記了就忘記了。記憶和時間一樣,用在自己身上、自己想專注也想關注的事情上就可以了。
Thumbnail
「有些事情能夠忘記就不要想起!」我要說的不是什麼「不要想太多」「你要忘記那些事才能往前」這種在心裡有傷的狀態給人的勸告,也不是那種遺忘歷史曾經帶來的那些教訓!「記憶」這個功能留給需要留在心底的,其他不是太重要的事,忘記了就忘記了。記憶和時間一樣,用在自己身上、自己想專注也想關注的事情上就可以了。
Thumbnail
避免忘記的方法,不能光靠腦袋「記」和「想」,可以用一些動作來幫助記憶,我平時用的方法是:◆將待辦事項記在紙條或記事本上,不過要記得看。●●出門時,帶全要帶的東西;●●瞬間記憶,或短期記憶變差的應變(剛剛或最新的不記得);●●我想到的是:
Thumbnail
避免忘記的方法,不能光靠腦袋「記」和「想」,可以用一些動作來幫助記憶,我平時用的方法是:◆將待辦事項記在紙條或記事本上,不過要記得看。●●出門時,帶全要帶的東西;●●瞬間記憶,或短期記憶變差的應變(剛剛或最新的不記得);●●我想到的是:
Thumbnail
最近有一個症狀忽然很嚴重、我會忽然忘記「上一秒」在想的事情 像是站起來時、我就已經忘記我站起來是要做什麼 或是想好要幹嘛、但是一打開筆電,忽然放空好久、都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我的天、這是我提早老化的意思嗎?Σ( ° △ °) Photo by Daniel Öberg on Unsplash 我以前
Thumbnail
最近有一個症狀忽然很嚴重、我會忽然忘記「上一秒」在想的事情 像是站起來時、我就已經忘記我站起來是要做什麼 或是想好要幹嘛、但是一打開筆電,忽然放空好久、都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我的天、這是我提早老化的意思嗎?Σ( ° △ °) Photo by Daniel Öberg on Unsplash 我以前
Thumbnail
「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不可能忘記,只不過是想不起而已。」—《神隱少女》從馬不停蹄,到突如其來的疫情,參雜憂慮和平靜兩極的心情.這段日子,反覆想起這一句。
Thumbnail
「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不可能忘記,只不過是想不起而已。」—《神隱少女》從馬不停蹄,到突如其來的疫情,參雜憂慮和平靜兩極的心情.這段日子,反覆想起這一句。
Thumbnail
你,有沒有試著記著 任何深刻的東西? 物品?回憶? 人的記憶可貴在於 存在的方式以及你久久回憶起時的感受。
Thumbnail
你,有沒有試著記著 任何深刻的東西? 物品?回憶? 人的記憶可貴在於 存在的方式以及你久久回憶起時的感受。
Thumbnail
忘記:記得什麼?什麼會忘記?/ 出家,到底是追求還是藉口?
Thumbnail
忘記:記得什麼?什麼會忘記?/ 出家,到底是追求還是藉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