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自己很厲害嗎,絕對沒有。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不知道是在什麼場合上聽到,還是前輩的教誨,「我們一般人,能夠想的到的通常別人都已經想到過了」,意思就是要我不要覺得自己絕頂聰明,不要為自己的一點小聰明而沾沾自喜。要知道世上比你有資質、有資源及有想法的人可是多的數不清,當你還在為自己的成就品頭論足時,或許另外有人做得比你更好,而在持續的進步、成長。時間一拉開,成就的差距也跟著顯現。

不要以為自己很厲害,有成就的人是比比皆是

上次腦海突然浮現了一個想法:「我每天的零碎時間到底有多少,每天真的認真做事的時間有多少?」,第一件想到的就是上網去查有沒有人做過這樣的軟體、程式。果不其然,這概念的程式軟體已經可說是玲瑯滿目,而我也在瀏覽測試幾個程式後開始使用他。另外,我曾經想過把自己的做事方式,不論時間管理也好、做事的思維也好,透過寫作整理成文章,當然,時間管理、專案管理或是工作思維的書本比比皆是,近期在閱讀<<知識變現>>時,突然感覺到,果然我腦海裡的文章、章節結構跟已經有人完成了。這種「哀呀,我的點子又被人做走了」的情形如果發生在以創作為業的人身上,一定會覺得很惋惜,畢竟苦苦思考的點子卻已經有著相對應的產品、服務等成果,而在學術研究、專利的領域上也常常遇見這樣的情況。過去就曾看著教授搖著頭看著手上要審閱的研究成果,因為這題目、內容跟自己手頭上正在做的實驗可說是非常雷同,這也代表,即便手上這個實驗完成後,也會因為與這篇研究成果類似,而可能無法發布在期刊上。

我想,這可說是「英雄所見略同」,遇到這種感到惋惜的機會多的是,但如果轉念想想,這是給自己一個肯定,代表自己的想法是有跟上主流,自己的能力也能做到相同的事情,而且,這個研究成果、創作成果是符合自己預期的效益,只是可能先驅們接觸這個領域的早,所以他們搶得了先機。創作的成果、效益、利益是會大大的受發布的時間影響,先發布的人往往可以占去了大部分的市場,而晚發布的人除非以更優異的表現勝過前著,否則很難在不靠宣傳下搶回市佔。另外,晚發布的搞不好還會被人冠上抄襲的帽子,當利益衝突時,可能就招致官司纏身。

發現自己的點子已經有人實踐時,要當作其實自己沒有比別人差的態度來看待

因此,當有了新的點子,還是要先確認過有沒有前輩已經有完成相對應的成果,也避免自己製作輪子的時間浪費,而且一定要「立刻」去做,避免拖延症。拖延症是一種錯誤的做事想法,常有著:反正還有時間,等我計畫再周延一點,我還需要資金......等等的拖延思維,這樣的思維不僅浪費了時間、降低了自身時間價值,而且還容易讓自己拱手讓出「先機」。所以,先做了再說吧,先求把事做完再來講求完美,把握自己富有熱血的時間,時間一拖長,或許看到別人先你一步做出跟你一樣的成果後再來跳腳時,可是會打擊你富有熱情的心。

求有再求好,先做比不做還要更好

現在的生活可以說是太便利了,便捷的社群溝通結構,往往發想出一個點子時,都已經有人著手去做,甚至有了成品,也因此要在這些已開發的社會中做出創新,首要的我想還是要先認清自己。認清自己並沒有比較厲害、有遠見,並應該抱持謙遜的態度,腦中浮現的企劃都要當作已經有人做過,並將其他人所做出的成果當作養分,汲取他人長短化作改良自己做事的方式,不要想著跟人去拚做輪子,先從嘗試靠自己拼出一輛車,強化自己的內在,並時時刻刻跟自己做比較,才不會有「人比人氣死人」的想法讓自己裹足不前。回頭看過去的自己,絕對是現今的成長之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assell的沙龍
0會員
10內容數
Cassell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5/30
3月開始試著在下班時間能做些其他事情而不把時間浪費,便將念頭動到培養興趣,也開始刻意的安排讀書計畫,但說到底,這個計畫還一直沒有個執行的細節,只是在洗過澡後到上床前的這2到3小時內選本想看的書、點開音樂、倒杯咖啡或茶後讓自己試著沉浸在書中。
2020/05/30
3月開始試著在下班時間能做些其他事情而不把時間浪費,便將念頭動到培養興趣,也開始刻意的安排讀書計畫,但說到底,這個計畫還一直沒有個執行的細節,只是在洗過澡後到上床前的這2到3小時內選本想看的書、點開音樂、倒杯咖啡或茶後讓自己試著沉浸在書中。
2020/05/23
這最近一連閱讀了幾則有關創業的書籍,有的是以30天、5週這種一個模板的快速創業為主題,有的以開創復業、兼職為主題,除了部分步驟順序之外,不約而同提到的重點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創業已經可以像是一門學問,是一套可學習的方法了。
2020/05/23
這最近一連閱讀了幾則有關創業的書籍,有的是以30天、5週這種一個模板的快速創業為主題,有的以開創復業、兼職為主題,除了部分步驟順序之外,不約而同提到的重點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創業已經可以像是一門學問,是一套可學習的方法了。
2020/05/17
在我的認知裡的教練,是從小到大,教你該怎麼打球、安排訓練菜單及從旁指導你的表現的一個角色。 但在這本書中,這樣的角色僅是個指導者、老師,而教練則是一門引導你自己踏出那一步、跨過鴻溝及轉變做法的專業學問,比起一般傳授、講授知識的指導方式,教練則是重在引導改變的一種專業。
2020/05/17
在我的認知裡的教練,是從小到大,教你該怎麼打球、安排訓練菜單及從旁指導你的表現的一個角色。 但在這本書中,這樣的角色僅是個指導者、老師,而教練則是一門引導你自己踏出那一步、跨過鴻溝及轉變做法的專業學問,比起一般傳授、講授知識的指導方式,教練則是重在引導改變的一種專業。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明明很厲害呀」,我看著朋友說出這句話來,他彷彿第一次認識自己一樣,同樣露出驚訝的表情,他回說:「謝謝你,如果沒有你回饋,我還不知道自己能幫到你」。 我更了解到人對於自己的能力是很容易沒有意識的。
Thumbnail
「你明明很厲害呀」,我看著朋友說出這句話來,他彷彿第一次認識自己一樣,同樣露出驚訝的表情,他回說:「謝謝你,如果沒有你回饋,我還不知道自己能幫到你」。 我更了解到人對於自己的能力是很容易沒有意識的。
Thumbnail
寫作就是想好一個主題就開始寫,寫就對了,不用很厲害也沒關係。
Thumbnail
寫作就是想好一個主題就開始寫,寫就對了,不用很厲害也沒關係。
Thumbnail
不可否認世界上確實有天賦存在,有些人的文章一寫出來,好像其他人在努力也比不上,事實上,對有天賦的人而言,寫作太容易,他們不會覺得自己擁有多棒的天賦, 相反的,那些在角落不起眼的人,寫的東西也有些乏味,但三年後,他們居然還在寫,而且還在不斷進步,這時候,你會看他們冒出光芒。
Thumbnail
不可否認世界上確實有天賦存在,有些人的文章一寫出來,好像其他人在努力也比不上,事實上,對有天賦的人而言,寫作太容易,他們不會覺得自己擁有多棒的天賦, 相反的,那些在角落不起眼的人,寫的東西也有些乏味,但三年後,他們居然還在寫,而且還在不斷進步,這時候,你會看他們冒出光芒。
Thumbnail
看到優秀的人,再回頭想想自己,能力沒有別人好,甚至很多事情都沒有辦法兼顧的很好,「我好差」的無力感與「我也好想和他一樣厲害」的羨慕心情便油然而生。這時的你,會怎麼做呢?
Thumbnail
看到優秀的人,再回頭想想自己,能力沒有別人好,甚至很多事情都沒有辦法兼顧的很好,「我好差」的無力感與「我也好想和他一樣厲害」的羨慕心情便油然而生。這時的你,會怎麼做呢?
Thumbnail
前註: 看到一篇<你必須很努力很努力,才能讓自己變得一無是處>,我回應了,還寫得有點長,貼完後,想想可以寫成一篇—這是這篇的由來。 我是 有個笑話—我的黑笑話、冷笑話: 以上像繞口令、莫名其妙的說法,誰看懂呢?看不懂沒關係,表示你沒這些問題,恭喜! 舉幾個例子: 一、 我不做,人家做得比較好
Thumbnail
前註: 看到一篇<你必須很努力很努力,才能讓自己變得一無是處>,我回應了,還寫得有點長,貼完後,想想可以寫成一篇—這是這篇的由來。 我是 有個笑話—我的黑笑話、冷笑話: 以上像繞口令、莫名其妙的說法,誰看懂呢?看不懂沒關係,表示你沒這些問題,恭喜! 舉幾個例子: 一、 我不做,人家做得比較好
Thumbnail
「怎麼什麼事都感覺做不好……?」 「明明很努力了還是無法追上別人。」 「很想給自己一天耍廢,但感覺很不應該。」 「好討厭現在的自己,怎麼做都好像不夠。」 以上的句子你也有共鳴嗎?是否常常出現在你的腦海裡呢? 伴隨著社會快速的發展,我們獲取資訊的速度也大幅提升,各種事物的學習資源都可以輕易取得,使得多
Thumbnail
「怎麼什麼事都感覺做不好……?」 「明明很努力了還是無法追上別人。」 「很想給自己一天耍廢,但感覺很不應該。」 「好討厭現在的自己,怎麼做都好像不夠。」 以上的句子你也有共鳴嗎?是否常常出現在你的腦海裡呢? 伴隨著社會快速的發展,我們獲取資訊的速度也大幅提升,各種事物的學習資源都可以輕易取得,使得多
Thumbnail
大家都聽過一句話 「1分的天份加上99分的努力」 當別人都認為是你與生俱來的天份讓你擁有一切時,只有你自己心裡最清楚:『不、你只是因為比別人努力罷了。』 許多人總喜歡輕描淡寫,以一句「一定是因為別人比較有天份」,而為自己的「不盡全力」找藉口。
Thumbnail
大家都聽過一句話 「1分的天份加上99分的努力」 當別人都認為是你與生俱來的天份讓你擁有一切時,只有你自己心裡最清楚:『不、你只是因為比別人努力罷了。』 許多人總喜歡輕描淡寫,以一句「一定是因為別人比較有天份」,而為自己的「不盡全力」找藉口。
Thumbnail
這社會總充斥著許多比較,從社群媒體、大眾心態還有家庭與同儕間,也就是社群中的社會期待,而每個社群都有其定向指南,舉例來說就讀某科系就得找該科系相關工作,或是成為一位功成名就的人;或是應該擁有什麼(外在物質)才是厲害又新潮。這些總總都告訴著我們,在還沒抵達終點之前「永遠都還不夠,要再更多更好!」
Thumbnail
這社會總充斥著許多比較,從社群媒體、大眾心態還有家庭與同儕間,也就是社群中的社會期待,而每個社群都有其定向指南,舉例來說就讀某科系就得找該科系相關工作,或是成為一位功成名就的人;或是應該擁有什麼(外在物質)才是厲害又新潮。這些總總都告訴著我們,在還沒抵達終點之前「永遠都還不夠,要再更多更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