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社會總充斥著許多比較,從社群媒體、大眾心態還有家庭與同儕間,也就是社群中的社會期待,而每個社群都有其定向指南,舉例來說就讀某科系就得找該科系相關工作,或是成為一位功成名就的人;或是應該擁有什麼(外在物質)才是厲害又新潮。這些總總都告訴著我們,在還沒抵達終點之前「永遠都還不夠,要再更多更好!」自然就產生「比較心態」。就算明明知道人比人氣死人的道理,但又有多少人停止比較的心態呢?適當的比較有助於成長,而過多的比較只會陷入更多的自我懷疑。
Photo by Andrew Haimerl on Unsplash
來看看以下情況你有沒有發生過(資料來源擷取
商周文章):
- 初到一個環境,不自覺會跟別人比較學歷,當自己的學歷比別人差時,感到低人一等。
- 會不自覺跟路人比較自己身上的行頭,在看到有人比自己還不會打扮時就會感到開心。
- 當別人去旅遊或是買名牌的次數比自己頻繁時,就會下意識覺得對方很有錢。
- 會關注自己朋友的紛絲追蹤是否比自己多或是少,當自己的追蹤者較多時就感到無比的優越。
- 不自覺會想跟年齡相近的同儕比較經濟實力,彷彿賺的比他們少我就是人生輸家。
你並不會看完這篇文章,就停止去與他人比較,習慣是需要時間的,開始從自我察覺練習專注於自己。每當有意識出現比較心態,就問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哪些地方是自己目前也擁有的?在想想要如何提升自我?先前有提到適當的比較有助於自我成長,去分析與正視他人成功的背後,做了哪些努力?也許你沒看到的是,對方下班後熬夜經營社群或寫文章。你要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你沒看到的是他們在台面下默默辛苦耕耘著。
就包括我也會與他人比較,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我剛從美國回來台灣時,擁有海外學位的頭銜,比起同年紀的朋友們,相對我沒有太多工作經驗,陷入迴圈的比較過程中。不斷告訴自己,這些都是無意義的比較,每個人都是獨特個體,有著不同能力與經驗,而更應該專注於自己所擁有的能力,做最大的轉化。但當時,也一頭栽進工作裡,只想著累積經驗,只是透過自我察覺與反思來消除比較心態。直到近期,紀錄著自己每周工作與生活紀錄,再進行每月檢視的過程,發現自己更專注在與自己比較,去檢視與優化哪些地方能夠更好。
其實,這也關乎著
目標設定這件事情,它可以是彈性的,不用是多了不起的目標,因為我們常常將目標設定太過於高,導致很難執行,到後面就放棄了。就從小小日常目標開始實踐,往往會帶給自己最大的影響力,在既定的時間範圍內,將目標分割成一個個小小的計畫。而看待目標也要有彈性,就算沒有在時間內完成,也不要氣餒,拉長人生時間軸來看,在人生的某個階段你一定會完成,但當然必須去明辨事情的緩急輕重。
最重要的事,必須先認同自己並給予肯定,瞭解自己的價值並不會因為靠他人比較,有所提升。專注於自己,持續努力,一定會有成果。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幫我拍手按愛心,或是
自由贊助我一杯咖啡:)
毅然決然開始透過不同的方式來紀錄我自己,反思每個時期的我。更勇於嘗試追夢,憑著一股傻勁,做自己的人生設計師。藉由發散影響力,來引起他人的迴響、產生共鳴,以及實踐自己使命,協助他人。
你好,我是脆鹽|生涯探索、職涯規劃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