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與媽媽:那一道厲聲控訴背後的呼救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沒有一位媽媽不是在淚水與狼狽中成長
去年夏季某一個熱辣辣的午後,老丹下班去幼兒園接孩子。當時班上另一位父母也是台灣人的安安,正在教室門口安靜地抓著爸爸衣角,聽著眼前的媽媽和老師說話。
「安安最近回家後一直黏著我,做什麼都要我陪,不陪就哭。她以前不會這樣,這一定是從學校學來的!」
媽媽對老師格麗直言控訴。
和媽媽對談的格麗,不巧是園中資深、性格剛直、甚至有點難以親近的老師,她聽後僅是淡然回道:「這是妳和安安之間的問題,和學校無關。妳該先檢視妳們相處上是否出了什麼差錯。」
媽媽倒抽一口氣,不敢相信格麗如此回應。
「這是我送安安來幼兒園的目的啊──學習獨立!否則我每天上班都快累死了,下班哪還有空來對付孩子的無理取鬧?」
──
上面是老丹回家後告訴我的情景,他說因為雙方對談很大聲,想要不注意都很難。
聽後我不禁心頭難受──為安安,也為安安媽媽。
我想起心理學上著名的恆河猴實驗。
心理學家Harlow在1960年代曾殘忍地抓了一群小猴子,並給予兩個代理媽媽:提供奶水的鐵絲媽媽及只能抱抱的絨毛媽媽,並想觀察小猴子們會喜歡哪一個當牠的母親。
他猜測小猴應該會選鐵絲媽媽,因為她提供攸關生存的奶水。結果卻讓他大吃一驚:小猴子們選擇了只能提供抱抱的絨毛媽媽。
實驗更進一步發現,沒有母親與之交流,以及與同儕互動的小猴,即使在日後當了母親,也會忽略幼猴,甚至殺害牠們。這說明了,幼猴在長大後得以順利適應社會的其中一個重要條件是:有母親溫暖的愛與互動,而非只是簡單的顧及溫飽。
──
我還在澳洲幼兒園上班時,有位年紀尚輕並且還單身的同事。某天當我們共事時,一名天性比較敏感的孩子正傷心地不斷哭泣,我見狀要抱來安撫,她卻厲聲制止了我:「不要抱,否則這些孩子只會越來越依賴,變得更黏人!」然而許多研究已經指出,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給孩子們許多抱抱,反而是替他們日後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基石。
所以我想,安安不是故意煩媽媽的。她小小心靈所渴望的,只是媽媽的愛。有了媽媽全心的愛,才能讓她 #在充電後勇敢面對小小世界的大大挑戰。
──
更讓我心疼的,還有安安媽媽看似對學校直言不諱的控訴。
那字句背後,其實藏了許多蠟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育兒路上的呼救:「我需要幫忙;想要被支持;渴望被理解;奢求被體諒!」
當媽媽體力與心力都被現實掏空,怎能怪她對自己的小孩冷酷、築牆,因為她更需要時間安撫自己內心深處的小女娃。
這些讓人窒息的育兒無力感,在這三個月面對澳洲幼兒園停課、老丹加班、我一人在家一打二一週六天後,才有了更深的體悟。
即使我不是職業婦女,但在每天面對忙不完的家務、雜事,以及孩子們的各種爭執後,我發現自己逐漸變得厭倦、不耐,甚至開始怨恨、事後自責。
好在最後在親友的幫助下,讓我重新找回時間喘息,並在安撫好自己的內在小孩後,重拾精力擁抱我的孩子。
──
安安媽媽事件過後幾週便是聖誕節。
幼兒園的聖誕表演會,辦在戶外遊戲區臨時搭建的平台上。當天頂上金烏熱地灼人,小小的校園像座烤肉架,許多父母選擇快閃,或避免孩子中暑而乾脆不參加。
但是那天,我先看見了台上和同學大聲歌唱的安安,臉上盡是喜悅。接著再順著安安的目光,掃見了台下揮汗如雨觀眾群裡的安安媽媽。
安安媽媽坐在前排,背脊挺得筆直,眼神充滿著愛與笑意,如癡如醉地欣賞著台上安安活潑的聖誕歌曲表演,那無疑是世上最美的一刻。
我不禁誠心希望:安安找回了媽媽的愛與安全感,而安安媽媽,也在育兒路上找到了背後支持的力量。
(敬每一位在育兒路上踉蹌前進的媽媽們)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_歡迎幫忙分享❤️
Lisa Kuo
Lisa Kuo
我叫Lisa,是一個媽媽,一個80%內向者,一個情感豐沛的台灣遊子。 除了以一個觀察者角色捕捉孩子與家人相處的樣貌及海外生活,更想藉著文字,和螢幕前遠遠近近、與我雷同卻不相同的妳輕聲說:「如果妳的羽翼正因雨水而濕漉,因雷鳴而瑟縮,也許我的一方小天地,能讓妳暫時歇歇腳再出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